张金岭:倡导文明交流互鉴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该机构,亦是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就文明议题发表公开演讲。
在倡导和践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关于文明议题的演说,无论是就世界而言,还是对中国来说,在当下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文明冲突论”的影响下,有些人已经习惯于悲观地看待当代世界的文明与秩序,习惯于带着敌视的眼光观察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进而习惯于以冲突的逻辑去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动。“文明冲突论”不应当成为审视文明多样性的宿命,各民族更不能受其影响,丢弃和平共处的理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世界部分民族之间的敌意与冲突依然历历在目。
时下,中国和平崛起所遭遇的“中国威胁论”在世界范围内的某些角落里依然大行其道,原因不仅在于“文明冲突论”所带来的对中华文明的偏见,还源于因缺乏对中国的了解而导致的误解。在此背景下,中国更需要公开阐明自己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更需要让世界深入了解自己。
引导各国走出“文明冲突论”的泥沼大有急迫的情势,中国有责任借联合国的平台呼吁世界凝聚共识,携手和平,中国也有意愿,向世界各国阐释自己的文明观,重申“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消除偏见,增进了解,为自己的发展赢得和平的环境,为世界的繁荣做出贡献。
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共识,各国应当平等地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形态,相互欣赏,不能以“高低、优劣”的态度厚此薄彼。各民族文明的共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图景,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可能与独特智慧。深入了解和学会欣赏各民族文化,有益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这也正是习主席特别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用意。文明是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文明是平等的,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文明是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主席明确表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虽“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他用郑和下西洋、唐玄奘西行取经等被世界所熟知的生动实例,引证了中国与世界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实践。过去的中国曾经这样做,并受益于此;现在的中国还是这样做,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中国依然这样做,推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借引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习主席表达了各国共同“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号召。“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每一个民族都有被尊重的权利,亦有平等对待他者文明的义务,切不可陷入“文明冲突论”所渲染的悲观泥沼中,更不能受其偏激而放弃了与世界各民族在相互尊重与欣赏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和平共处的理想。
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早已被世界各国所熟知,它朴素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所秉承的姿态。享誉世界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是当代中国对待文明多样性的形象阐释。
只要世界共同行动,推进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尊重、交流互鉴,世界各民族必然能够走出“文明冲突论”所导致的阴霾情绪与敌视逻辑;只要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朴素思想,世界各国必然能够厘清“中国威胁论”的荒谬。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习主席的演讲,是一场号召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当代文明秩序的宣言。我们期待着世界各民族能在这场演讲的感召之下,深切反思、积极行动,携手共进,维护人类文明多样之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http://opinion.cntv.cn/2014/03/29/ARTI1396071604816464.shtml
(联系 张金岭:zhangjl@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