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中国对中东欧外交折射外交取向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转换速度加快,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也呈现出多元图景,部分国际行为体角色转化迅速,很难用传统的标准和眼光来界定这些行为体的具体属性。中东欧区域的国家,既不是我们周边国家,也不是大国,同样也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介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中东欧区域本身又具有区域和次区域、双边和多边的复合属性[1]。这些国家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期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很大的机遇。中国开始重视并收割这一机遇,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内容进一步丰富。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这些相对被忽视的、身份“难以界定”区域,极有可能是未来中国经贸与投资新的增长点。

    中国对中东欧的重视,也表明了中国“走出去”战略,由过去寻找市场、获取技术、吸收国际经验转变为与国内具体发展状况更紧密地衔接,更注重将国内的优势和力量通过“走出去”实现合理的输送,通过“走出去”直接而不是间接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稳步和持续增长,外交服务与内政的目的更加直观。“高铁外交”就是集中体现,高铁与我们之前出口产品有不同之处,不仅在于技术含量比较高,而且高铁出口是一个系列项目,可以带动投资、设备、技术和劳动力等实现出口。积极推进“高铁外交”不仅有助于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检验,不断升级换代我们的产品,同时也帮助中东欧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条件,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发展同中东欧国家关系,也表明了中国外交除了寻求“直接收益”,还开始注重发掘潜在的地缘市场。这些市场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巨大收益,但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试水区”以及进入欧盟、土耳其和欧亚大市场的前沿地带、桥头堡和跳板,将变成中国勾连国际大市场的主要纽带。它给我们带来的远景收益和软性收益会大大超过近期的直接收益。

    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2]的战略设计包含了决策层这样的思考,我们需要一种战略,它既要有具体的战略指向,又要有一定的战略延展空间。把战略布局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发掘的中东欧区域在这项战略中可以赋予具有战略关联度的国家。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需要一个能够串联起各种必要的、积极的要素,能够动员、牵引一系列想到的和没想到、甚至无法定位的因素,让这些因素彼此之间产生联动效应,实现彼此之间全方位的互利共赢。这种外交战略可以有效化解疑虑,变对抗为合作,由零和到互利共赢。这比一块一块、一点一点去经略具体国家和地区要便捷有效得多。当然,在做好这项工作之前,必须找到合适的衔接点,中东欧就是可以胜任这一角色的区域。

    (联系 刘作奎:liuzk@cass.com.cn

--------------------------------------------------------------------------------

[1] 有中国媒体将中东欧地区国家称作“中等强国”,认为中国在“中等强国”外交上有短板,事实上,这种表述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应对“中等强国”作出一个更为清晰的界定,二是严格地说中东欧国家绝大多数是小国,而且具有很强依附性,笼统地称呼它们为“中等强国”是不合适的。

[2] 可以预期,随着中国战略的扩展,中东欧国家势必会成为中国打造的亚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延伸区域和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