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内学术界的中东欧研究综述

    2012年中国学者对中东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转型及未来发展前景;二是中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或与相关行为体的双边关系。

    对于中东欧国家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相关国家具体转型领域的探索,或对相关国家转型后果的评估。陆南泉等主编的《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一书第六编汇集了国内学者对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的转型的全面的观察。[1]政治转型方面:顾强在“中东欧七国政治体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一文中认为,中东欧七国政治体制转型已历时二十余年,目前七国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已确立,但还不够成熟。他认为中东欧国家政治转型仍需要继续完善。[2]经济转型方面:孙景宇、张璐在“复苏与改革:中东欧尚未完结的转型之路”一文中,对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10年《转型报告》进行了评述,该文认同《转型报告》中关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的观点,并认为中东欧国家在未来不仅要通过内外平衡的经济发展来实现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更要消除经济体系的二元分割现象,降低资源优化配置的交易成本。[3]娄伶俐、沈凤武、顾秋霞在“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金融市场开放与净国外资产的结构演变”一文中认为,中东欧和独联体转型国家只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当地货币债务市场,增强金融系统的内生“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净国外资产结构,进一步防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金融风险。[4]孔田平在“中东欧经济转型的成就与挑战”一文中指出,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是中东欧经济转型围绕的主要核心目标,而中东欧经济转型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与此同时,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中东欧国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政府的作用、法治建设、国企改造、金融改革和社会改革仍需进行调整。[5]

    中国学者对中东欧国家与相关行为体的双边关系也有涉足:李斌在“新世纪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探析”一文中认为,苏东剧变后,双方的关系正不断地加强。这既体现出俄罗斯外交越来越务实的特点,也折射出俄罗斯对外交战略层次的考虑。[6]朱晓中在“冷战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一文中认为,1989年东欧国家政局发生剧变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从以相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双边关系转变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国家之间的新型双边关系。在“布达佩斯原则”和“布加勒斯特原则”指导下,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稳中有升。然而,双边关系的发展中还存在政治和经济关系不对称、不同价值观阻碍双边政治关系平稳发展等问题。[7]

    总之,本年度中国学者对中东欧国家的研究继续取得进展,围绕政治和经济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内学者对国际学界研究热点的跟踪相对不足,中东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如关于中东欧国家的入盟进程和“欧洲化”问题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多有产出和发现,尤其是大量成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新的研究框架,极大增强了中东欧学科研究的科学性。但中国学界近些年来在此问题上只有些许案例研究,2012年相关研究则明显偏少。在这方面,孔田平研究员对波黑入盟进程和国际社会对波黑国际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8]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承担的创新工程子课题“中东欧转型与欧洲化”力图弥补在此领域研究的不足,并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但刚刚起步。

    上述状况与中国官方目前极力推动的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太相称。当然,学术研究通常具有滞后性,预期随着中国官方推动力度的加强,今后几年中国学者对中东欧的研究会再度提升。

    (联系 刘作奎:liuzk@cass.com.cn

--------------------------------------------------------------------------------

[1] 陆南泉、左凤荣、潘德礼、孔田平主编:《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下卷),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2] 顾强:“中东欧七国政治体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期。

[3] 孙景宇、张璐:“复苏与改革:中东欧尚未完结的转型之路”,《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2年第1期。

[4] 娄伶俐、沈凤武、顾秋霞:“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金融市场开放与净国外资产的结构演变”,《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第8期。

[5] 孔田平:“中东欧经济转型的成就与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2期。

[6] 李斌:“新世纪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探析”,《西伯利亚研究》2012年第4期。

[7] 朱晓中:“冷战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俄罗斯学刊》2012年第2卷。

[8]孔田平:“巴尔干国际治理:波黑案例”,载张蕴岭主编:《西方国际干预的理论与现实》,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