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田平:波兰:从“欧洲病夫”到“中欧之鹰”
1980年代的波兰绝望而迷茫,整个社会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经济百孔千疮,短缺无处不在,工潮此起彼伏,波兰被称为“欧洲病夫”。波兰经过20多年的转型,波兰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波兰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波兰成为了展翅翱翔的“中欧之鹰”。2009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波兰成为了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欧盟国家。在2010年4月斯摩棱斯克悲剧之后,波兰顺利举行了总统选举。2011年10月9日,波兰举行议会选举,执政的公民纲领党赢得大选胜利。执政党竞选连任取得成功在巨变后的波兰政治史上尚属首次。作为中东欧地区的大国,波兰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2011年下半年波兰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积极推动欧盟的相关议程,展示了成熟国家的良好形象。波兰的崛起得益于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和地缘政治环境的重新构造。确立宪政民主框架
波兰确立了宪政民主的框架:波兰宪法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如下阶段:从圆桌会议到1989年12月29日修宪;1992年通过“小宪法”;1997年宪法获得通过。根据1997年通过的波兰宪法,波兰是法治的民主国家,其制度是基于分权和制衡的原则。议会制定法律,监督执行权力。宪法承认作为权利和自由来源的人民的尊严是固有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侵犯的。立法权:众议院和参议院;行政权:总统和部长会议(内阁);司法权:法院。总统是国家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权力连续性的保障者。部长会议对众议院负责。 波兰能够顺利实现国家权利的转移,从1989年至今波兰已经经历了四次总统选举和六次议会选举,没有出现比较大的这种政治危机,也没有像原来苏联的一些国家出现所谓的颜色革命。虽然政治争斗不断,但是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2005年11月-2007年10月卡钦斯基兄弟执政期间曾有过“第四共和国”的实验。卡钦斯基兄弟所允诺的“第四共和国”并未带来团结,相反造成了社会分裂。腐败也未退出政治生活,甚至在执政联盟内部也发生了腐败。卡钦斯基兄弟权威主义的治国方式日益遭到质疑,在国内外四处树敌使波兰选民感到不安。2007年10月21日波兰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公民纲领党战胜了法律与公正党。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坠毁,包括总统夫妇在内的96位政要不幸罹难,这是波兰政治精英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在举国哀痛的气氛下,众议院议长科莫洛夫斯基代行总统职责。斯摩棱斯克悲剧并没有导致政治真空或政治危机。根据宪法,波兰于6月20日和7月4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科莫洛夫斯基当选总统。这表明波兰的民主制度和宪法经受住了不测事件的考验。2011年10月9日,波兰举行议会选举,总理图斯克领导的公民纲领党大获全胜,赢得了39.2%的选票,其执政伙伴波兰农民党获得了8.4%的选票。在野党法律与公正党获得29.9%的选票,民主左翼联盟获得了10%的选票。公民纲领党也成为了1989年后首个连续两次赢得大选的政党,创造了波兰政治史的奇迹。然而,波兰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尚未结束,帕利科特脱离公民纲领党后成立的政党帕利科特运动获得10%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三大政党。公民纲领党赢得大选体现了多数选民对图斯克政府工作的认可,大选结果也有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
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实现增长
波兰是中东欧最成功的转型经济之一。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1989年波兰马佐维耶茨基政府的经济纲领明确指出要建立在发达国家经过考验的市场经济。波兰经济转型战略就是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1990年1月1日,巴尔采罗维奇计划开始实行。巴尔采罗维奇在波兰备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他是波兰的艾哈德,是波兰经济奇迹的缔造者。私有化虽然面临各种阻力,但是由于私有化有严格的法律规范,私有化从总体上看是以透明公平的方式进行的。如担任过两年私有化部长的莱瓦多夫斯基曾面临63项诉讼,最后被判无罪。一项调查表明,50-70%的波兰人将私有化理解为财富掠夺、偷窃和贱卖国有资产。而另一方面,70%的波兰人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的管理形式。这反映了私有化问题上社会心理的矛盾。从制度层次上,波兰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私有经济已居主导地位:经济决策的分散化,中小企业得到发展;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价格自由化取得了成效,价格的功能得到恢复。
经济转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时期波兰重视重工业如采矿、冶金、机器制造、造船和军工。经济转型后传统产业日渐式微。目前主要产业有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食品生产、电子产品如电视(欧洲1/3的电视在波生产)、化妆品、其他消费品如轮胎、石化、其他包括航空与火车制造、纺织品、陶器、家具、通讯和信息技术。
波兰宏观经济日趋稳定。波兰在遏制恶性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989年高达四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通货膨胀逐年下降,1990年为249%,1991年为60.4%,1992年为44.3%,1993年为37.6%,1994年为29.5%,1995年为22%,到2000年后波兰实现了低通货膨胀率基础上的高增长。
波兰保持了不俗的经济增长记录。波兰经济自1993年之后,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1995年恢复到巨变前水平。波兰为中东欧国家中经济增长记录最好的国家。如果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0,那么2008年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77。2008年斯洛伐克国内生产总值 为157;斯洛文尼亚 为156;捷克 为142;匈牙利为 136。入盟后波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欧盟平均水平的约2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2009年波兰是唯一保持经济增长的欧盟国家,其增长增长了1.7%。2010年波兰经济增长3.9%。预计2011年波兰经济将增长3.8%。波兰赶超西欧发达国家的进程加快,1990年代初,波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欧盟平均水平的40%以下,2009年为欧盟平均水平的56%。
经济转型后居民福利得到改进。结束短缺经济是转轨取得的重大成就。波兰人平均工资得到较快增长,1989年平均工资为20美元,1990年为100美元,2009年增加到1000美元;1989年波兰街道上行驶的汽车多为波罗乃茨、菲亚特和拉达,如今奔驰、宝马、福特、丰田等汽车获得波兰人的青睐。与20多年前相比,波兰人更加富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78%的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1990年人均居住面积为3.4平方米,2007年为17.5平方米。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波兰地处中欧,是连接东西欧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为列强的必争之地,为此曾三度被列强瓜分。冷战时期,波兰属苏联的势力范围,处在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最前沿。冷战结束后,由于两极格局的终结,波兰不得不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寻求其位置。1991年,加入“魏玛三角”,建立同法、德协调立场、加强合作的定期会晤机制。1999年3月波兰加入北约,波兰因此获得了安全保障。2004年5月波兰加入欧盟,“回归欧洲”的梦想成真。波兰独特的地缘政治还赋予其在欧盟的东方政策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处在北约和欧盟中的波兰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安全,波兰的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
与美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是波兰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波兰加入北约是在美国主导下实现的。“9·11”事件后,波兰是第一个公开声援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中东欧国家。波兰支持美出兵伊拉克,伊战后,波兰负责管理伊拉克4个军事区中的1个。2007年1月美国提出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倡议,该倡议得到了波兰的积极反应。波兰在安全上倚重美国主导的北约,认为与美国密切的安全联系有助于保障本国的安全利益。2008年8月俄格冲突后,拖延已久的波兰与美国关于美国在波兰部署导弹防务体系协议得以签署。奥巴马总统上台后,重启美俄关系,调整对欧政策。2009年9月17日奥巴马政府决定放弃布什版的中欧反导计划,以分阶段、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和更具效率的反导系统的反导计划取而代之。波兰不得不接受美国政策的变化,但是对美国政策的疑虑增加。2009年10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波兰,试图消除波兰的疑虑。同年12月11日,美国和波兰在华沙签署美国在波兰驻军和部署军事装备的协定。2010年5月24日,美国爱国者导弹运抵波兰北部的莫龙格基地。波兰对美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但是作为北约成员国的波兰与美国的关系仍然稳固。2011年5月27-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波兰。奥巴马访问波兰旨在强调美国对波兰的重视,支持波兰在中东欧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6月13日,波兰国防部长克利赫与李·范斯坦签署关于在波兰设立美国空军训练营地的协议,这意味着到2012年底波兰将拥有一个美军飞机中转的基地,波美军事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波兰自2004年5月加入欧盟后,积极参与欧盟事务,同时在欧盟内部捍卫波兰的利益。在欧盟制宪过程中,波兰一直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向其倾斜的财政待遇,并使欧盟宪法采纳对其有利的表决机制。波兰对欧政策有三个层次:首先强调波兰是欧盟积极的成员国;其次,波兰要与欧洲大陆所有国家发展关系;第三,波兰要参与区域性的合作网络。卡钦斯基兄弟主政波兰后,欧洲怀疑论在波兰政府中抬头,波兰在欧盟中陷入孤立。公民纲领党上台后,波兰对欧盟问题不再采取咄咄逼人的方式,同时坚定捍卫波兰在欧盟的利益。波兰非常关注波兰及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呼吁欧洲制定统一的能源政策。2009年5月波兰与瑞典提出的“东方伙伴关系”最终成为了欧盟处理与其东部独联体邻国关系的政策框架。2011年下半年波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这是波兰加入欧盟后首次担任轮值主席国。波兰政府为担任轮值主席国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2011年5月波兰政府公布了波兰担任轮值主席国的三项重点任务即“增长的欧洲”、“安全的欧洲”和“开放的欧洲”。基于历史原因,波俄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在卡钦斯基兄弟主张期间,波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2007年图斯克执政后,波俄关系得到改善。2010年4月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与波兰总理图斯克共同出席在卡廷举行的纪念卡廷大屠杀遇难者仪式,表明俄罗斯有推进两国和解的政治意愿。4月10日波兰总统专机空难后,俄罗斯应对适当,波俄出现了和解的历史契机。波兰推动欧盟与其东部邻国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扩大西方在这些独联体国家的影响,这与俄罗斯试图保持其在独联体的势力范围的政策产生了冲突。波兰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将主办东方伙伴关系峰会,以进一步扩大欧盟在前苏联空间的影响。虽然在空难后波俄关系有所改善,波俄出现了和解的历史契机,但是波俄之间的疑虑未除,波兰与俄罗斯在前苏联空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不会有根本的改变。波俄关系的真正“解冻”尚需要时间。
过去的20多年被波兰一些学者称为近300年来波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然而波兰尚面临许多挑战,如成熟稳定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造、社会领域的改革、能源安全、深化与东方邻国关系以及发展对俄关系等。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波兰未来在欧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