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兹大学教授谈波兰经济转型与中波经贸关系

    2011年3月,波兰国立罗兹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系托马什•多曼斯基教授来华学术交流。对教授关于波兰经济转型与中波经贸关系的分析,本文综述如下。

    一、波兰经济转型

    波兰位于中欧北部,目前是欧盟第6大成员国(按人口标准)。经过20多年的转型,波兰政治步入稳定,总统、两院制议会议员由定期公开选举推出,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

    在构建稳定政治框架的同时,波兰通过快速的法律制订、休克疗法转向市场经济。波兰大力发展私人企业,促进企业自由活动、独立发展,尤其是零售、服务、贸易领域。大量零售企业快速出售,大型国有、集体所有零售业被拆分、去垄断化。现在波兰的主要工业部门由私营企业主导,波兰积极发展、创新中小企业模式。波兰经济快速导向国际化,尤其表现在零售业领域。

    在波兰经济转型过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发挥了不小作用。教授指出,2004年之前,外资流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私有化。外资流入也创造了不少就业。 2008年, 120多万个新增工作岗位与外资有关。外资流入还产生一个间接的效果,即波兰变得令人尊重,因为其可以更肯定地提供商业运营的稳定条件,投资者能够在波兰计划长期的经营活动。

    欧盟基金对波兰经济稳定增长、顺利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2004-2006年,欧盟向波兰提供128亿欧元,占欧盟凝聚政策支出的6%,其中86亿欧元用于发展经济、减少地区差距以及改善就业条件等;42亿欧元进行环境与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资。2007年,欧盟向波兰提供80亿欧元,达到波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 。2002-2007年,波兰经历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入盟使内需增加、进出口扩大等增长动力更为强劲。入盟的积极效果体现在2006年以后,波兰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6%,创1997年以来最高记录,成为一道耀眼光环。由于使用欧盟基金,2007年波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9% - 3.3%。

    欧盟基金对波兰劳动市场也产生积极影响,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收入,降低了失业率。2003年,波兰年均失业率高达20%;平均工资537欧元。而2007年,波兰年均失业率为11.4%,平均工资850欧元。 波兰的劳动力流动、经济移民也在增加,目前主要流向英国、爱尔兰、西班牙与荷兰。波兰的短期移民率从2002年的2%提高到2006年的6%,2007年达到7%。2004年以前,波兰工人每年进入英国约5000-13000人;2004-2007年,该指标激增至450000人。

    2007-2013年,波兰总计从欧盟获得673亿欧元,占欧盟凝聚政策(Cohesion Policy)支出19%。波兰成为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这些资源全部用于执行波兰2007-2013年度的国家凝聚战略(National Cohesion Strategy),包括新投资项目;中央与地方发展规划;结构性投资项目(公路、铁路、机场等);创新、研究与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出口促进;中小企业与新“起步”规划;人力资源与培训项目。以上7大领域总计投入856亿欧元,欧盟贡献率超过78%。

    现在,作为“欧盟之门”,波兰继续保持中欧的地理优势,沟通着东西方。波兰成为欧盟决策过程的参与者并影响欧盟的政策出台;波兰国际地位日益重要。其国内市场规模、明晰的市场规则以及良好的企业精神、国际视野,加之完善的教育体系与高素质劳动力,使波兰对外资的吸引力保持不减。入盟使波兰人有更大的机会到国外学习、工作,拓展知识,提高竞争力并与他人分享其技术。2005年,69%的人相信,10-20年里,波兰将从欧盟成员身份中获益。2007年,更有接近80%的人相信这一点。金融危机影响遍及欧盟,但作为2009年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欧盟成员国,波兰人的经济满意度指标为41%,高于欧盟平均值。

    二、波兰转型的经验教训

    回顾过去的20多年,教授指出,波兰转型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教训。他列举了波兰转型顺利的关键因素:“休克疗法”伴之以强力领导人巴尔采罗维齐;“团结工会”因素以及社会的支持成为非常有利于转型的国内起始条件;“休克疗法”与渐进主义的恰当运用;基于波兰转型起始条件的战略选择;改革的先后顺序与复杂性要求创造改革的“出发点”,并使其不可逆转;在波兰转型后期欧盟所发挥的决定作用等。当然,转型的文化背景也不可忽视,波兰文化与西方文化、历史的传统相关性必须考虑在内。转型的政治支持亦十分重要,在波兰,无论政府如何变化,1989后的经济政策基本保持了连贯性。此外,私人企业的潜力与信心以及有选择地让战前的一些机制继续运行(如商法典),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也是众所周知。

    关于波兰经济转型的教训,教授概括为以下几点:不应过分信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缺少一些社会性工具帮助转型进程,在某些改革中缺少社会方向;缺少一定的工具手段助力某些社会集团来面对转型挑战;在地区与局部层次上的私有化中存在延迟与误解 ;缺少对某些简单“拷贝”西方私有化模型与机制的批判。

    目前,波兰劳动力市场的局限性制约着转型的深入:失业的地域差异较大,就业增长存在季节特性,结构性失业显著,劳动力流动性相对较低,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无效性等。尽管波兰对外资流入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基础设施落后、官僚主义仍制约着波兰充分发挥吸引外资的优势。

    三、中波经贸关系

    入盟后,波兰的对外贸易在重新定位中快速发展。教授指出,中波两国 “天然的信任来自于传统与相互的尊重”。波兰入盟后,胡锦涛主席是首位访问波兰的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相互理解是发展经济关系的前提,良好的意愿与愿意贸易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目前,中波两国贸易增长显著,但仍是适度的。2004年以来,两国贸易不平衡快速显现。2008年,中波贸易赤字占波兰全部贸易赤字的42%, 2009年金融危机使该数值下降,但仍处高水平。

    入盟两年后,波兰在盟内的贸易赤字有所收缩,但2004-2008年还是增加了一倍。同期,波兰的盟外贸易赤字增加了2.5倍,很大程度上缘于从中国与俄罗斯的进口。中波贸易不平衡显著,中国向波兰出口大概是波兰向中国出口的10倍。2007-2008年,中国出口到波兰的货物总额是波兰出口中国货物额的14倍。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波兰经济有一定影响,但波兰出口增加显著,使中波贸易赤字稍有降低。过去5年,波兰向中国出口增加了5倍,同时从中国进口增加了4倍。教授认为,过大的贸易不平衡固然与两国经济规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中波两国存在贸易潜力,可以深入发掘。因为目前波兰从中国进口只有波兰总进口的9.3%;而波兰出口中国只占波兰总出口的1.1%。

    从波兰方面,教授建议应升级出口产品结构。目前,波兰出口到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占出口中国总产品比重相对较高,主要有原材料、矿石以及简单加工组件等。正如波兰向中国增加航空工业产品出口以及矿业机械设备所显示的,提高出口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可以助力减少贸易不平衡。波兰最大出口商KGHM是全球性的铜、银矿企业。2010年10月,该公司在上海设立出口公司,以扩大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波兰的化工、化肥以及煤矿企业,也努力扩大中国市场。

    相比中国经济实力,中国在波兰的直接投资额还是相当少。不过,在波兰入盟4年后,中国投资波兰比过去增加近30倍。目前大约有14000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在波兰经营。

    到2009年底,中国对波兰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7亿欧元。其中大型企业有“TTL Polska” (LCD TV sets),投资达8000万欧元。GD Poland”为建于华沙附近的商品批发集散中心,投资3300万欧元,大约有800家综合公司,其中150家为中国公司,进口服装、鞋、基本制造业产品;“Min Hoong Development”经营房地产,在华沙等地投资3300万欧元。教授指出,中国公司在波兰的商机很大,但也出现黑市、非法移民等问题。

    目前,波兰企业对来中国投资的兴趣还不是很大。大约1100家波兰企业在中国经营。最大投资者是Chipolbrok(中波轮船)公司,成立于1951年,是中波共同创办的远洋运输企业、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Kopex与 Zwar 公司与中国企业合资成立龙波电气有限公司(Huaibei Long Po Electrical Company),此外还有波兰化工企业投资中国。这些在中国落户的企业都是波兰的优势产业代表。

    教授认为,中国与波兰的经贸合作有很大空间。如利用中国企业、劳动力资源推动波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与波兰在合作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加强磋商,如高速公路建设、中国参股格但斯克与什切青海港的谈判。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国家发改委代表团也访问波兰经济部,探讨与波兰煤矿工业合作的可能性。这些企业或合资企业有助于减少贸易赤字。尽管在实践中有难度,但中国企业终于在2010年首次获得承包波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