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在前——写给欧洲研究同仁的新年寄语

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历经7年35轮谈判后,《中欧投资协定》终于达成。毫无疑问,这是对新年的最好献礼。它不仅体现中国和欧盟在世局巨变急流冲击下坚守开放进取的明智取向,也将为双方和世界的发展增添更多的确定性。

回眸2020年起伏跌宕的中欧关系历程,这一新年礼物当属来之不易。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陷于“至暗时刻”,中欧之间产业、贸易、人员联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断裂,双方相互支援、携手抗疫,高层互动以非同寻常的频率和方式展开,带动双方经济社会互动快速恢复。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超万列,通达欧洲21各国家、92个城市,运送集装箱以百万计,再创历史新高,充分显现中欧市场纽带的韧性。从这些具体事实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欧洲向东看的战略大势,也不难发现随着战略重心的客观迁移,欧方在调适应变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心态及或不良反应。因此,2020年的中欧关系同样经历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温差”,双方位势变化、利益调整、体制迥异、文化不同等让相关分歧和争论一再凸显,揭示出已建交45年的中欧关系仍存在不够成熟和稳定的一面。世间的事物大抵如此。美好的想象总比变化的现实脆弱,任何关系的缺点都会因“熟络”“走近”“交融”被更多地放大。好在中欧两大文明均以理智占优,中国人喜欢“执两用中”,欧洲人懂得“包容、平衡”。在这个纷扰不断、危机四伏的时代,双方都选择理性对话、同步妥协之道来维护自身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目标。

站在2021年门槛放眼,身后的中欧关系带给我们的是更多需要认真总结的经验与启示。一是要从中欧关系的变化来把握世界历史进程转折点,从全球发展格局调整的急剧性、深刻性出发,超越学人既有的分析定式和解释框架,不再简单地套用大国竞争、权力转移、地缘政治、文化身份等理论的“旧衣”;二是要更加重视欧盟“区域治理”的经验并关注其一再转型所遭遇的诸多新难题。缺少对欧盟成败得失的系统性理解,我们对中欧关系复杂内涵及其长期的动态平衡就难以保持冷静与耐心,更跳不出“一国一族”的惯性思维去应对日趋多样化的国际发展新现象、新理念、新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党和政府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实现“百年目标”发挥思想者、建言人的作用;三是要跳出中、欧看中欧关系,不仅要看各自的周边,看其他大国,还要看世界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进而以联系的、发展的而不是割裂的、固态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2020年的全球疫情给人类提出了众多而迫急全球治理议题。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就一定要在充分知己(中国学)知彼(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国及相关对象置于世界发展的动态之下加以研究,用系统性、网络性、互通性的视角去构建更强的解释力。这是极其不易的一项思想工程。好在我们置身于中西思想相互激荡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极大演进的伟大时代,学界同仁正发奋前行,其创造力应在可期。

谨此简言,感悟将别的2020,寄语到来的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