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鸿:驳西方“闭关锁国论”

刘江鸿,17+1智库网络行政秘书。

 

当今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全球的经济、贸易、投资等环境正面临严峻冲击,推动大变局加速演变。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化解不稳定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增多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增添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的战略抉择。

然而,西方舆论却对“双循环”表示担忧和质疑,称中国似乎要进入“闭关锁国”的时代。有观点认为,“内循环”就是自给自足自消化,不与外部流通。德国《青年世界报》称,中国未来将更加关注国内循环,这将引起西方经济界对其无法像以往那样在中国正常运作的担忧。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阿莉西亚·加西亚 -埃雷罗表示,双循环可能会严重影响中国以前的外贸伙伴,也可能遭到美国抱怨。保守派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评论称,从本质上“将美国产品从中国市场中排除” 的战略将“在华盛顿不受欢迎”。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若中美继续脱钩,最终所有人都将是输家,欧洲企业也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舆论甚至认为, “双循环”意味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终结,意味着“闭关锁国”时代的到来。西方所谓“闭关锁国论”,不仅是对“双循环”的片面曲解,更显示出对“双循环”深刻内涵的愚昧无知。

“双循环”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书记多次讲话表态,足以看出中国“掌舵人”对持续对外开放的决心。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国内国际相互促进为发展目标,这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前不久,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再次在北京召开,吸引了来自14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驻华大使馆、境外商协会及境内外机构和企业参展参会。西方舆论只看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前半句的战略思想,而忽略后半句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个“双循环”要点,特别是有意无意忽略了对外开放的内涵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举措,炒作所谓“闭关锁国论”,结果就是罔顾事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双循环”是世界经济全新发力点 

经济全球化始终是顺应世界发展规律的大趋势,中国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实现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十八大以来,自贸区(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稳步推进,更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公共卫生事件、地缘政治风险使得中国积极转变参与世界经济的方式,形成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思路。这种转变并非抛弃国际大循环,而是更多着眼于如何激发中国国内循环的经济活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持续繁荣带来更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积极释放国内循环活力、更加深入参与国际循环,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含义。随着国内国际两大循坏深度互联互通,中国将会展现出大国经济的姿态,外贸进出口、外资发展、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 “磁场”。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力量,也是世界经济新的发力点,推动形成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正如德国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赫尔曼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表示,“双循环”是一种理性和有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在充满变化的全球格局之下恢复经济增长的活力,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与互补,实现更加稳健和韧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圈,实现共创、共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跨国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合作机遇。”

“双循环”是“一带一路”建设新契机 

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以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步伐被迫耽搁,沿线国家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共建“一带一路”面临全新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双循环”战略,恰恰为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称,“一带一路”对内要带动商品和要素的市场流通,对外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就是打通国内外的商品、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沿线国家的既有资源。“一带一路”与“双循环”内涵相通,“双循环”战略将为“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强大的机遇和推动力。北京交通大学张帅博士分析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要求中国适度调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从强调中国“走出去”,转变为更多地利用自身日益增长的消费、创新和生产能力实施“引进来”,提升“一带一路”对成员国的吸引力。这样可以保持外部市场开放的定力,为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力。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已经开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融为一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在践行国内国际“双循环”。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员雷哲琼发现,现有的“一带一路”沿线伙伴关系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为更加开放的国际循环大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倡议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对外贸易下滑6.4%的情况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逆势增长,同比增长3.2%。

“闭关锁国论”违背时代发展潮流 

今天,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实现了深度融合,中国与世界两者之间的发展已经成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同时,中国的增长也给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力量,为世界各国稳定就业、国计民生做出了贡献。即便是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中国快速有序遏制疫情,为本国乃至全球供应链恢复及重建提供了强大支持。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社论指出,在世界面临可能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危机之际,中国发出希望之光。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所谓“闭关锁国论”违背时代发展潮流。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世界无法退回到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需要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寻找突破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郑重指出的,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