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出2011年欧洲十大新闻
1、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
欧债危机在2011年时刻扣动着媒体的心弦。危机愈演愈烈,希腊债务继续恶化,意大利、西班牙正在接受危机的冲击,甚至法国、德国也开始受到牵 连,欧元区所有国家均被国际评级机构纳入负面展望范围。一时间,山雨欲来,欧元的命运也命系弦上。面对市场的冲击,欧洲一方面不断调整救助机制, 增加救助工具,提高救助金额,与此同时,也积极推进财政联盟建设,力图实现标本兼治。(陈新)
2、法英军事干预利比亚。
3月17日,法英联合美国和阿盟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在北约的旗号下,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之后英法同美国一道,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进行军事打击。经过7个月的激烈战斗,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在法英美的帮助下取得了最终胜利,10月20日死亡。法英两国在军事干预利比亚行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欧洲作为“民事力量”的国际形象,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晨)
3、克罗地亚签署入盟条约
12月9日,在欧盟峰会上,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和总理科索尔代表克方签署了入盟条约。按照规定,克罗地亚将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克罗地亚总统在签署入盟条约后称,“今天克罗地亚进入了欧洲,更重要的是欧洲也进入了克罗地亚”。克罗地亚2005年10月开始入盟谈判。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理事会建议结束全部谈判,为克罗地亚最终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铺平了道路。2011年是克罗地亚独立20周年,克罗地亚签署入盟条约是克罗地亚获得的迟到的生日礼物。克罗地亚是第一个行将入盟的西巴尔干国家,对致力于欧洲化的西巴尔干国家是重大激励。(孔田平)
4、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举行。
11月3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电影宫会议中心举行,会期两天。会议主要讨论世界经济形势,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全球经济治理,发展和金融监管等问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发表的公报承认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疲弱,并称欧元区债务危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与会者感谢法国为成功举办峰会作出的努力。2日,胡锦涛主席会见了法国总统萨科齐,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相关问题等深入交换了意见。(江时学)
5、英国发生骚乱。
2011年8月6日到8月10日,英国爆发社会骚乱。事件的起因是,8月4日在伦敦移民聚居的托特纳姆区,警察在枪战中击毙29岁的牙买加裔黑人马克•达根(Mark Duggan),引发民众上街抗议。局面很快失控,演化为打砸抢烧的大规模骚乱,并迅速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英格兰地区的大城市。正在意大利休假的英国首相卡梅伦被迫于8日晚间提前返回伦敦,决定调动大批警力在伦敦部分地区实行宵禁。10日,伦敦局势基本得到控制,其他城市的骚乱也逐渐平息。在控制骚乱的过程中,英国警方逮捕三千多名暴乱分子,其中数百人被迅速起诉。此次骚乱与英国的移民问题、青年问题和失业问题有直接关系,同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管理与控制的一系列新课题。(田德文)
6、英国拒绝修改《里斯本条约》。
在2011年12月9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英国首相卡梅伦以“保护英国国家利益”为由,动用否决权,拒绝接受法德等国提出的修改《里斯本条约》、推进财政一体化、实行更加严格财政纪律的提议,迫使欧盟其他26国决定另立财政新约,建立没有英国参与的财政一体化机制。英国此举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力推的金融交易税(托宾税)将对伦敦城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使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同时,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疑欧情绪日增,舆论普遍看衰欧元区前景,认为财政一体化损害英国主权,是不可接受的。由于英国拒绝修改里约,欧盟面临无法使用共同体机构推行财政一体化的尴尬局面,而英国则彻底成为欧盟中的“孤家寡人”。目前,欧盟与英国在此问题上处于僵持状态,但磋商的大门并未完全关闭。(田德文)
7、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
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2010年5月12日,欧盟委员会对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的资格进行了评估,并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指出,爱沙尼亚政府在控制财政赤字、公共债务以及通货膨胀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努力,达到了欧元区的“趋同标准”。6月8日,欧元集团16国财长在卢森堡批准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6月17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峰会作出了同样的决定。7月13日,欧盟27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在布鲁塞尔批准爱沙尼亚从2011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区,并通过了相关法律。(江时学)
8、比利时结束世界最长时间无政府状态
2011年12月6日,比利时新任首相、法语社会党主席埃利奥·迪吕波从离任首相莱特姆手中接过首相府钥匙,正式完成了新旧内阁的权力交接,从而结束了长达541天的无政府状态。这也是法语区政党领袖自1974年以来首次担任政府首脑。比利时之所以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内没有政府存在,原因是北部弗拉芒语区和南部法语区之间长期存在着对立。在2010年6月比利时议会选举结束之后,虽经多次谈判,但在有关调整弗拉芒语区地位以及增加政府权力和资金的改革提议等方面一直无法达成协议,因此导致联合执政谈判破裂。新组建的比利时政府由6个政党联合组成,分别代表法语区和弗拉芒语区的社会党、自由党和基督教民主党,而弗拉芒地区最大的政党新弗拉芒联盟被排除在外。(李靖堃)
9、挪威发生凶杀案
7月22日,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布雷维克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及郊区一座小岛制造爆炸和枪击事件,超过90人死亡。当地时间下午3时30分左右,奥斯陆市中心遭炸弹袭击,首相办公室所在的政府办公大楼严重受损,多人伤亡。两个小时后,在距奥斯陆郊外约40公里的于特岛上,枪手乔装成警察,在执政党工党青年夏令营集会现场开枪,近百人伤亡。这是自二战以来挪威遭受的最严重的大规模袭击事件,也是自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袭击后发生在欧洲的最严重暴力袭击。凶手布雷维克是一名极右翼分子,自称是“民族主义者”,反穆斯林、反“穆斯林化”是其制造惨案的主要动机。(刘衡)
10、多国发生政府更迭。
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多国发生政府更迭。由于爱尔兰联合政府出现分裂,考恩总理在2月1日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3月31日,葡萄牙总统席尔瓦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辞呈,并宣布在6月5日提前举行议会选举。11月6日,希腊执政党与反对党就组建联合政府事宜达成一致,帕潘德里欧表示他可以下台。9日晚,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正式宣布他将辞职。11日,新总理卢卡斯·帕帕季莫斯宣誓就职。11月12日下午,意大利议会通过了《经济稳定法》,是日晚,贝卢斯科尼正式向总统纳波里塔诺提出辞职。16日,曾任欧盟委员的蒙蒂宣誓就任意大利总理。4月2日,萨帕特罗首相宣布,他将不参加2012年3月20日的大选。在11月20日的选举中,反对党人民党击败了执政党工人社会党,拉霍伊出任西班牙首相。(江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