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学者谈2010年欧洲形势
新华网布鲁塞尔1月10日电(记者张崇防 刘江)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欧盟,去年又遭遇了较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致使其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深刻变化,所暴露出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远未解决。新的一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欧盟将何去何从?
经济缓慢复苏 欧元不会崩溃
在过去的一年中,欧盟及其成员国为走出债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来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蔓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专家预计,欧盟经济今年将出现增长势头,但复苏步伐将继续放缓。欧洲货币联盟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欧元不会崩溃,欧盟有可能化“危”为“机”,推动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经济室副主任熊厚认为,欧洲很多国家政府为解决债务危机而大规模削减财政开支,甚至提高税收,制约了经济增长。欧盟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外需出现减速,欧盟国家的融资条件也不乐观。再加上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使得欧洲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专家普遍认为,2011年欧洲经济增长总体上可能会放缓,但仍有希望保持低水平的复苏步伐,各成员国可能会因国情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增长前景较为乐观。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边缘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大大低于欧洲国家平均增速,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不排除葡萄牙等国未来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经济室主任陈新说,为解决危机暴露出来的深层次弊端,欧盟将着力推进经济机制体制改革:继续强化以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为基石的财政纪律;加大宏观经济监控力度,深化和扩大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巩固和完善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虽然债务危机严重冲击了欧洲货币体系,并给其前景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但欧元绝不会像国内外一些媒体和学者炒作的那样会完全“崩溃”。
欧盟智库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法比安·楚勒格认为,由于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较重,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欧盟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将呈现“不温不火”的态势。
执政主流难改 社会危机延续
在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洲的政党政治和社会思潮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在去年欧洲一些国家的选举中,极右和极左政党势力有所上升,但执政主流仍是中右政党,政策主流仍是新自由主义。
欧洲各国公众普遍对政府采取救市、改革等措施不满,甚至对政府失去信任。在危机和衰退的背景下,欧洲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裂有所加剧,相互之间的不满情绪有所上升。这反映了当前欧洲经济、社会和政治大调整、大过渡、大转折给广大民众带来的巨大心理震荡。
专家指出,经济衰退不仅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社会动荡,而且对欧洲传统的福利社会发展模式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整个欧洲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欧洲传统发展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在欧洲各国都在进行社会改革,只不过改革的方式和力度不一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田德文说,欧洲面临的社会危机是一个长线趋势,因此其改革不会因为公众抗议就停止下来。欧洲如果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经济社会改革。改革的重点将是提出并实施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政策新观念和新思路,由原来的“福利概念”向 “就业概念”转变。
对外影响提升 一体化推进不易
欧盟“外交署”完成筹组并于去年12月1日开始正式运作,这是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助理程卫东比喻说,“外交署”的大船已打造好,航向也已确定,船长和一些重要岗位上的人员已经就位,只差水手没有全部到位。他预计,计划拥有9000名员工、年预算6亿美元的“外交署”,将来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程卫东认为,“外交署”未来将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首先,整个机构的建设和人员选任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其次,整合原先分散在欧盟各机构中的外交职能与项目,需要一个交接过程;再次,相关机构与人员都需要适应对外关系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
专家们指出,“外交署”未来影响力的发挥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自身定位、规模与活动范围、成员国立场协调以及关键人物的政党背景和政治立场等。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对外机构,“外交署”尽管目前还略显分散,但其作用将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它有望成为欧盟内部最具影响力的对外关系机构,欧盟对外整体影响力有望提升。
除了打造“外交署”外,欧盟还采取了其他多种举措,在对外方面力图将自己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用一个声音说话”,以提高其国际地位。但由于多方掣肘,欧盟的努力尚未明显奏效,其一体化仍面临诸多难题。例如,法国等大国坚持本国利益优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主权让渡”有限,英国新政府内部“疑欧派 ”力量不减反增,捷克、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政府内部的“欧盟怀疑论者”仍不在少数。
但专家预计,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将不会止步,因为“欧洲联合”的梦想由来已久,它不仅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而且是基于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坚定的政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