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谈2010年国际形势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6期13版“国际双周刊”文章之一。   法国诗人亨利·米修曾经说过,“在所有年代的碎片中,好像只有风不衰老”。随着新年的雪花,2010年的时光早已随风飘落,作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终结,渐行渐远的2010年无疑带给人们太多的回味与思考。旧的十年已经终结,新的十年恰逢起点,且让我们追随风的脚步,将2010年的诸多碎片一起还原出来吧。

  2010年——“东亚战略紧张期元年”?

  西方媒体将过去的2010年称为“东亚战略紧张期的元年”,这一说法无疑与美国的战略调整有关。2010年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坠入人间”的一年,虽然奥巴马在面对国内经济难题和中期选举中人气扫地,但他仍然大力调整了布什任职期间的外交路线。以2010年初美国国防部出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希拉里在一系列演讲中宣布“重返亚太” 为标志,美国开始有步骤地在中东地区收缩力量,在亚太地区加强“前沿部署”。于是2010年一个新的世界棋局逐渐形成。

  在中东地区,美国面临巴以谈判、伊朗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这四大问题。对于巴以问题,美国积极斡旋,起码维持巴以之间的谈判不至于完全破裂;对伊朗核问题,美国在不断施压的同时,也保持着对话解决的意愿;对伊拉克战争,美国彻底放弃了新保守主义思潮下移植美式制度的主张,于2010年8月彻底从伊拉克撤走了战斗部队;对阿富汗战争,在经历了麦克里斯特尔“解职风波”之后,美国加强了军事攻势,为2011年开始向阿富汗安全部队移交防务做准备。在中东地区收缩力量的同时,美国不断在亚太地区加强声势。其中突出的两点,其一是利用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与亚太地区盟国连续举行十余场军事演习,其强度之大、密度之高都可称得上史无前例;其二是在国内债务缠身的情况下,计划斥巨资升级关岛的海空军基地,计划将关岛打造成亚太地区的超级要塞。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调整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重返亚太”的举动首先在亚太地区带来了“无政府文化”的某种倒退。面对美军的“咄咄逼人 ”,2010年7月,俄罗斯在远东地区举行近年少见的“东方—2010”大规模军演。之后,11月23日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引发的延坪岛炮击事件至今余波未息。12月美日韩首次三方会议的召开更让人们嗅到了冷战的气息。

  尽管如此,2010年仍只是美国战略调整的开始,其最终方向将在 2011年逐渐清晰。虽然12月17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将中国列入所谓的“假想敌”,但比日本人更聪明的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却更清楚,也更明智。美国人面临着这样的战略选择:是将力量投向遏制中国这样的虽有潜在能力,但却明显没有对抗意愿的所谓“假想敌”,还是投向继续打击恐怖主义这样既无处不在,又毫无踪迹的现实威胁?如果选择前者,美军将继续保持冷战的军事结构,发展战斗机、军舰等海空军高科技装备,并继续加强与亚洲盟国的关系,如果选择后者,美军将转型为应对低烈度战争的军事结构,重点发展陆军,并对中东盟国继续提供援助。美国一直希望成为亚太地区的所谓“离岸平衡手”,美国如何选择?也许会在2011年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的继任者身上看到端倪。

  2010年——经济体系改革年

  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趋势明显,然而第二、第三季度的增长乏力又让全球经济形势前景复杂。关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不绝于耳。虽然2010年是《里斯本条约》生效的第一年,但是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和特有的高福利似乎成了欧洲地区经济复苏两大“障碍”。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相继陷入债务危机,并被好事之徒送上了“笨猪四国”的“雅号”。尽管5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区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台了总额为 75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用于随时向可能步希腊后尘的欧元区国家提供救助,爱尔兰也在年底成为欧元区第二个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的国家,尽管“笨猪四国”在欧元区中所占经济比重甚小,但“笨猪四国”的糟糕表现仍会推高其他赤字大国的贷款成本,从而引发全球债券和货币汇率的动荡。欧洲是否正在走向“拉美化”成为了让人恐惧的“最终幻想”。

  与欧洲债务危机相似,一年来美国相继通过《金融改革法案》、推出第二次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手中可打的牌似乎越来越少。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其政策的正当性和民意基础不断遭到质疑。而根据预测,美国的公共债务(累积赤字)在2020年将达到或接近20万亿美元,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作为全球第一经济体,美国早已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国际机制中的信用资本,然而所有使用美元的国家都要支付铸币税为美国债务买单,这一不合理的方式也在预示着全球经济体系改革的发生。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改革和首尔二十国峰会为标志,世界经济体系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2010年4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春季联合会议上,世界银行率先通过了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自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上升了3.13%,达到47.19%。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从3.72%升至6.39%,投票权也从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11月首次在新兴市场国家举办的首尔二十国峰会标志着这一机制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急性机制成为全球经济的常设治理平台。新兴市场国家从原来八国集团茶余饭后的“对话国”变为二十国集团的平等成员,正式登上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舞台。目前,“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全球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在全球经济前景堪忧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已经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一场深刻的、结构性的全球经济体系改革也许在2010年仅仅是个开始。

  2010年——焦点不确定的一年

  2010年仍然是个国际焦点飘忽不定的一年,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时跃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吸引读者的眼球。

  2010年5月,冰岛火山的爆发让整个欧洲都陷入了瘫痪。四处飘散的火山灰成为了飞机发动机的杀手,上千趟航班被迫取消。8月18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了《2010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将阿富汗、刚果(金)、布隆迪、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利比里亚、乍得和津巴布韦等国家列为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极高危险的国家。2010年底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坎昆会议依然延续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众说纷纭、成果有限的局面。火山灰、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这些传统国际关系中边缘化的议题仍在消解着以往国际关系中的所谓焦点议题。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维基解密”网站(WikiLeaks)连续三次大规模公开美国军事外交“机密”。11月28日,“维基解密”陆续公开美国驻外使领馆发送给国务院的25万份秘密电报,很是吸引各方眼球。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称“我们完全可以与一个超级大国进行周旋”。一家小小的非政府组织可以挑战超级大国,这预示着在网络技术普及、大众传播发达的时代,在权力资源上极其不对等的两个行为体,弱小的一方仍然可以取得“非对称性”的优势。

  在全球化程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国际关系领域中的行为体、行为方式和议题都在快速地发生着转移和变化,这种转移和变化也许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更加明显。

  展望新十年——中国的新定位、新战略

  2010年,中国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抹亮色,也成为了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有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不仅仅是个“利益相关者”,更像是一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力量”。2010年通过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中国在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次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从运算速度世界第一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亮相到年底各大网络论坛中若隐若现的所谓“第四代战斗机 ”;从地震灾区快速的“涅槃重生”到年底国内民调显示60.1%的受访者将最喜欢的国家选为中国,而喜欢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比例都不超过10%,种种表现都确实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然而未来十年,中国的新定位仍将经历实践的考验。自二战结束之后,已经有两位“老二”走向了衰落,其一是苏联,在几十年的冷战中消耗了巨大的国力,最终被军备竞赛拖垮,走向了解体;其二是日本,在政治上寻求大国地位一直不成功的前提下,其经济也逐渐走向“平成萧条”,最终丧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在中国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之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不仅GDP的总量很重要,GDP的质量更重要。正如著名军事专家戴旭所言“国际竞争是GDP质量的对抗,而不是GDP数量的抵消……肥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是力量”。《人民日报》2011年元旦献词中认为“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展望新十年,能否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符合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新的国际定位将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清楚地认知和深刻的思考基础上形成的新定位、新战略必将伴随着中国的成长,将中国引入新的辉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