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解朴:德国政党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杨解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主任
2018年10月29日,默克尔在基民盟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她将放弃竞选党主席,并且在2021年之后不再寻求连任。她的决定,我个人认为会给德国和欧洲的政局带来不稳定性。有关默克尔做出的这个决定的后续影响,我采访了几个德国政党研究的教授和政治学教授,他们普遍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如果默克尔和接下来继任的党主席相处融洽的话,她完成任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他们之间龃龉不断,很可能默克尔会提前结束她的任期。提前结束任期也会有多种可能,比如,有可能是由于健康原因提前结束任期;也有可能是其他人提出对默克尔的不信任案,由议会表决决定。
导致默克尔做出这个决定的直接原因,主要来自于巴州和黑森州两次州选的失利,这张图显示了各个政党在这两个州获取选票的比例,以及增加和减少选票的比例,左边是巴州,右边是黑森州,两大主流政党的失票率非常高,都达到了10%以上的失票率。在巴州新兴起的自由选民党得票率增加很多。特别值得注意是绿党的得票率,2018年,绿党的崛起是一个热点,而且也加深了德国政党格局碎片化的趋势。在这两个州的选举中,绿党都增加了9%左右的得票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选择党,德国选择党继2017年联邦大选进入联邦议院后,在2018年这两个州州选之后,实现了完全进入16个联邦州议会的目标。
将最新的民调结果与2017年联邦议院大选时各政党的得票率相对比的话,明显能看到两大主流政党的颓势更加明显,它们比2017年时损失掉更多的选民。而绿党得票率从8.9%上升到20%。德国选择党得票率进一步增加。
从历史沿革看,德国政党格局经历了从两党占优势,到多元化、碎片化的发展,德国政党研究专家尼德迈尔(Oskar Niedermayer)对不同类型的政党格局给出了一些定义:两党占优势的政党格局指两大党合在一起必须超过某一确定的最小规模,就是议席的三分之二,两党之间规模比例没有大的不对称,并且与第三大党之间保持足够大的差距; 多元化是指议会中有效政党数额最高为5,且不属于一党独大和两党占优势的政党制度;碎片化的政党格局是指有效政党数量超过5个政党制度。按照尼德迈尔的概念,德国目前属于碎片化的政党格局。
对于政党格局变化的原因,我也同意尼德迈尔有关政党格局变化可以从政党竞争角度进行分析的观点,即政党竞争的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框架条件发生了变化,会导致政党格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谓供给因素就是由资源投入以及政党体制内政党的政治行动决定的,而需求因素由选民偏向和行为方向控制,同时又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进程有关。政党竞争的框架条件尤其受到选举权的规定、政党筹款的规定以及禁令约束,同时也受到例如媒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政治沟通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德国政党格局的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于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在多重危机背景下,两大主流政党——联盟党和社民党供给因素发生了变化。西方每个政党都需要为政策纲领找到核心品牌,用来构建政党的核心竞争力,使它获得身份的认同,吸引更多选民为他投票。联盟党核心品牌是对经济的治理能力,社民党的核心品牌是对社会公共的提倡。联盟党自难民危机以来发生了选票流失,我个人认为难民危机使得联盟党的政党供给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党派内的敌对和矛盾。
对于社民党来说,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比联盟党早,可以追溯到为解决社会矛盾而推出《2010议程》的节点,因为《2010议程》的提出导致选民不满,导致社民党有一些成员分化了出去,从而形成了左翼党。左翼党在意识形态上位于社会党左边,造成有一些原来是社民党追随者的选民,在社民党进行了一些政治纲领的改革后,对社民党有不满情绪或者抵触情绪时,有了另外一个选择,就是支持左翼党,从而造成其实在左翼党形成之后,社民党一部分选民已经分流出去了,如果大家回顾社民党支持率,可以看到从左翼党成立之后,社民党选民就在不断流失。这里面肯定有由于社民党核心品牌改变造成选民不满的原因。在此之后的大联合政府内,联盟党吸取了许多社民党的政策主张,造成社民党看起来没有自己的特色,也造成选民对社民党不满。另外在2017年大选中,社民党曾经在某一个时刻支持率接近联盟党,但因为在大选中没有找出令选民兴奋的选题,对于社会公平的竞选口号也缺乏具体实施细则,造成了选民的失望。
另外,多重危机背景下,选民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可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变化、危机性事件对主流政党的信任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化、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带来负面效应,同时出现了一些社会地位呈相对下降趋势的选民,就是与贫困和富裕的变化相连,但贫困可以理解成相对的贫困。社会地位呈相对下降趋势的选民可能会成为,右翼政党,或者是德国选择党的追随者。大家对于东西德发展不平衡也已经有一定了解,大家可以看到在东德选择党支持率特别高。在最新的德国趋势调查中,有关选民“对于基民盟的判断”的问题,所有选民中50%的选民认为不知道基民盟代表什么,有87%的选民认为基民盟应该开启新的方向。基民盟目前的困境,也在于它疏忽了核心品牌的塑造,并且在政府中的成绩没有令选民满意。
在最新的德国趋势调查中,有关选民”对于社民党的判断”的问题上,同样对于社民党不知在代表什么的比例有68%。”对于哈茨改革的重新思考”的问题,支持率有75%。而在社民党的追随者,对于哈茨改革的要重新思考支持率高达87%,他们都认为对于哈茨改革的重新思考是必要的,其比例要高于整体的比例。
另外。绿党的兴起是2018年德国政党格局变化的一个突出性的特点。我这次调研过程中找了一些绿党支持者,他们对于绿党的兴起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绿党内部比较团结,绿党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纲领,而且政治纲领比较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这些议题当中,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议题联系紧密;二是2018年夏天德国非常热,欧洲非常热,造成很多民众对于气候变化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气候变化是由于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因此,他们认为绿党作为政治利益代表能够体现他们对于目前生存环境的忧虑。
政党格局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给民主制度带来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有些人认为目前德国政党政治的情况与整个欧洲国家相比是正常的,是民主政治比较正常的反应。当然也同时也会降低一些效率,但他们认为德国是稳定的。我们从置身事外的角度看,我们看到的是大联合政府成立之后整体矛盾不断,而且默克尔领导地位不稳,同时发生了2018年 6-7月的执政危机。默克尔宣布退出竞选党主席之前,9月27日联盟党议会党团已经罢免了默克尔力挺的人选前主席考德尔(Kauder),从那时候开始,默克尔在议会党团中的势力已经被削弱。默克尔说做出退出竞选党主席的决定的时间是在2018年夏天,那么或许在夏天的时候,默克尔已经对形势有了一些判断。“后默克尔时代”,默克尔如果不是党主席和总理集于一身,在整体上还是会呈现出一种跛脚鸭的感觉。
对于她的三个继任者的民众的支持率,卡伦鲍尔(Kramp-Karrenbauer)稍微高一点(43%),默尔茨(Merz)是32%,斯潘(Spahn)是10%,从整体上说,在这三个候选人当中默尔茨和卡伦鲍尔竞选可能性更大,卡伦鲍尔目前民众支持率较高,但是从党内成员来看,支持率跟这个数字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在目前阶段,党团内力也会受到民众舆论的影响。对默克尔是否能够做满任期的调查,目前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认为,默克尔应该能做满。另外,对于政府总体工作满意度调查中,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比例占到绝大多数。默克尔和斯潘满意率调查相差非常多,我个人认为,从目前看斯潘不具有代替默克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