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弦:法、英联手与利比亚军事干预

    毋庸赘言的是,法、英在今年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两国的联合行动,就不会有干预的发生与不断推进、乃至目前之结果。[1] 故其背后原因与两国联手作用的发挥,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促成法、英实行密切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两国都认为,实行武力干预,既符合各自的战略利益,又都具有一定的实施能力。由于地缘政治、历史与现实原因,法国历来将“非洲特别是北非”(地中海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是欧盟“新邻国政策”与“地中海联盟”建设的主要推手(但卡扎菲抵制后者)。利比亚位于法国国防战略的首要关注地带,其局势演变与法诸多关切直接相关。萨科奇政府与利反对派关系密切(最先承认了后者的合法性)。为了重新彰显其大国地位,在重大历史关头把握对事态发展的主导权,法国终于成为主张干预最力者。[2]英国亦同样强调“北非对英国和欧盟的利益至关重要”[3],“对利比亚采取行动符合”其“国家利益”。[4] 同时,从实力和政治地位讲,两国在欧盟国家中军力最强,国防开支分列世界第三、四位,相加占欧洲防务预算半数,且均具有核威慑能力,同为安理会五常,都希望“置身于欧洲的战略前沿”,并自视为“全球性大国,准备在必要时独立投入军力”。[5]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演变,法、英的安全诉求有趋同、交织之势,促进双边防务合作的趋势有所加强。双方都认为,当“一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另一国的核心利益能够安然无恙”的局面,将“不会出现”(这被视为“两国合作赖以存在的基础”[6])。近些年来,法国重返北约指挥机构,发展欧盟自身军力的要求减弱,以及高新技术武器成本上升等因素,又直接促成了关于合作的具体安排。[7]去年11月,两国正式缔结了“防务合作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边合作包括核试验、航母行动和建立“联合特遣部队”,以及至关重要的支持性任务等方面,[8]可以说为今日的联手干预,提供了某种制度性安排。同时,两国又都承认,此次仅凭一国之力,难于实现行动目标。故英国有评论称,“萨科奇先生当然不是单独行动。他与英国卡梅伦的联盟至关重要”;“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为了施加任何影响他们必须共同行动”。[9]

    第三,欧盟安全防务合作的复杂性。安全防务合作属欧盟一体化高端领域,历来敏感、复杂,难于达成一致,此次亦有鲜明体现。众所周知,自科索沃战争以来,欧盟决计加快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步伐,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仅限于维和与人道援助领域,难以有更大作为。同时,关于如何应对利比亚局势(欧盟3月11日首脑会议曾专门讨论此事),尽管成员国一致同意,卡扎菲已失去合法性,必须下台,[10]但对法英的动武提议,却远不能形成共识。如德国明确主张政治解决,反对实行武力干预(故对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甚至“不允许其舰只实施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意大利最初也持强烈保留态度(特别是在北约框架之外动武—详下),中东欧成员国同样保持了“沉默”。这种状况的存在,也使得法英不得不在相关行动中,首先要依靠双边的协调与合作。[11]

    法、英两国在干预前后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展开全方位外交,争取行动的“合法性”。强调“有效多边主义”、国际组织与规则之作用,是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安全战略取向的特点之一(这在欧盟与法、英的相关文件中,均有明确阐述[12])。法、英在从事军事准备的同时,为争取国际社会认可,积极展开游说,构成了其战前活动的重头领域。

    其一,强调“人道干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致欧洲理事会主席(3月10日)的联名信中(此信颇为重要,表明了两国的基本态度和主张),萨科奇与卡梅伦强调指出,卡扎菲政权蓄意动用军事力量(包括战机、直升机等)镇压利比亚平民,实际上已构成“反人类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必须受到“谴责”,呼吁联合国密切关注利比亚“人道主义形势”(同时支持国际刑事法庭的“调查”活动)。以此为由,联名信提出,为了“立即终止”卡扎菲政权对平民动武,法、英愿意提供支持,采取措施将包括建立“禁飞区或抵御空中攻击的其它选择”。[13] 在此基础之上,两国在考虑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所应包含的要点时,同样强调了保护平民、实行人道干预的迫切性。

    其二,力求获得当事方、阿盟与联合国承认。鉴于北非、西亚问题极为复杂,获得阿拉伯认可的重要性,以及美绕开联合国在伊拉克动武曾招致多方谴责,法、英此次特别强调说,获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与表现形式,就是阿拉伯地区“主动请求”干预,并最终获得安理会授权。为此,两国先后在三个层面上,逐次展开了外交活动。

    首先直指作为当事方的利比亚国内。法与反对派早已保持密切接触。在此背景之下,其领导人贾利勒(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于3月8日向国际社会明确提出了划定“禁飞区”的请求(这被视为“尔后法国、美国、英国采取突袭的法律基础之一[14])。其次是争取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这一点尤为法国所强调,并将阿盟作为地区代表和主要游说对象。正是在萨科奇的大力推动下,3月12日阿盟正式向联合国提出建议,主张讨论采取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故法国外长朱佩表示,与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不同的是,此次获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最后,法、英两国又联手游说安理会成员,[15] 终于促成1973号决议通过,规定将建立“禁飞区”。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可使用“所有必要手段”(但限于空中打击,不得派地面部队占领)。[16] 这被视为“合法性”的最终获得,[17] 以及“法国和英国外交之胜利”[18]。

    (2) 促成“自愿者联盟”建立,保证了打击的及时发动。干预行动由愿意参与其中的国家负责实施,故首先需要组建所谓“自愿者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在法、英决计联手动武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发动战事,关键是要推动美国加入其中,因为后者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对“军事干预却持保留态度”(详下)。为此,卡梅伦积极利用英美“特殊关系”,最终促使奥巴马政府承诺参与。鉴于当时利反对派大本营已危在旦夕,法、英、美三国在1973号决议通过不到48小时内,即发动了空中打击行动(3月19日),由法国直接空袭政府军进击部队,及时阻止了班加西陷落,英、美则负责攻击利防空设施,“禁飞区”于一周内得以有效建立。[19]

    (3)始终是政治上的坚定推手,军事行动中的“骨干”力量。为了实现其政治性目标,法、英均调集了可供动用的所有军力。据报道,在两国一直削减防务预算的情况下,英国仍派出了十几架战机、几艘护航舰和一艘潜艇(英军高级指挥官称可谓已达最大限度。若有新危机出现,将无剩余军力可言);法国则投入了更大军力,包括海军航空兵集团和戴高乐号航母在内(被英刊评论为“同样显得力不从心”)[20]。北约接手指挥后,法、英在参与空袭的8国中,始终态度最为强硬,成为保持高压军事态势的主要推手,并承担了重要攻击行动。空袭实施3个月后,[21]尽管其时欧洲各国均已感到财力、军力不足(为此挪威决定削减行动计划,并于8月1日完全撤出)[22],但法、英政府仍高调宣示,“卡扎菲必须立即下台”,已持续数月的(军事)行动“很值得”,且仍在“加强”,甚至不会“定一个最后期限”。此后,打击力度甚至有所加大,包括加强攻击规模和频率,不断扩大目标范围,首次动用攻击直升机,以求更精准攻击地面目标等。据报道,在战事已近“尾声”的9月上旬,北约出击利比亚共约2.2万次,其中的1/3由英法飞机负责实施;摧毁军事目标约5000个,40%为英法战机所击中。[23]

    对此,美国驻北约大使前不久承认,在北约对利空袭中,英法所发挥的作用“非同寻常”。[24]北约秘书长亦指出,空袭行动表明,除美国之外,欧洲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能力”,能够“在一项复杂的军事行动中发挥核心作用”。 [25] 萨科奇则更是强调了这次法英等动武得手于欧洲而言的历史性意义,不无得意地指出,“欧洲第一次证明,他们有能力对自家门前发生的冲突进行果断的干预。因为利比亚直接同地中海相连,而地中海首先是欧洲事务,其次才是美国事务”。 [26]      

                           

[1]  例如,美联社文章称,“有分析人士指出,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其实是以法国和英国为主导”。(【美联社巴黎6月12日电】杰米·基腾:《北约在盖茨发表演讲后处于十字路口》,见《参考资料》2011年6月20日 第19页);又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法国和英国正在领导着在利比亚的干预行动”;萨科奇与“英国卡梅伦的联盟至关重要”。 The France and Britain are leading the intervention in Libya. Rightly so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2] France’s foreign –policy’s woes,Nicolas Sarkozy’s diplomatic troubles  The Economist March 5th 2011p53

[3] Nick Clegg: Transforming Europe’s partnership with North Africa, March 2, 2011
 
[4]  http://www.politics.co.uk/news/2011/3/18/cameron-libyan-action-in-national-interest, last accessed on May 6, 2011。另外,《泰晤士报》指出,除了强有力的人道主义原因,利比亚位于地中海海岸的地理位置、它的石油资源以及贸易潜力都表明干涉利比亚完全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参见: Job done. It is time to get out of Afghanistan; The training must go on, but we should follow the US and withdraw combat troops this year, The Times, April 22, 2011. 转引自 张磊 “英国的安全战略”,2011年8月

[5] The French-British Defense Treaty: Setting History Aside? from AUSA’s Institute of Land Warfare

[6] 同上
 
[7]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8]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9] 此外,自20世纪以来,英法两国有过多次合作的传统,如1904年的“英法协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直至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等。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10] Developments in Libya: an overview of the EU's response,http://www.consilium.europa.eu
 
[11] (1)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2)孙莹伟:“从利比亚危机看德国对外安全与防务政策”;“利比亚危机中的德国” 2011年7月;(3)闫瑾《德国利比亚危机政策分析》;见《欧洲研究》2011年第3期 (4)李淼:“意大利与利比亚局势”2011年8月

[12] 例如,欧盟《欧洲安全战略》文件(2003年12月)明确将“有效多边主义”作为其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参见:A Secure Europe in a Better World,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 Brussels, 12 Dec.2003, pp6-10; 在法国《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中(2008年6月颁布。这是法14年来对其国防战略的首次更新),萨科奇政府将“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视为实现国防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参见:彭殊祎 “法国的安全战略”,2011年8月;英国的《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报告》(2010年10月)亦强调指出,“将寻求直接加强对于英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最为重要的多边机构的有效性,有效利用我们在各机构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联合国是英国全球安全与繁荣利益的关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它对于国际和平与安全有着首要责任”。参见:(1)张磊 “英国的安全战略”,2011年8月;(2) Securing Britain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The 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Oct.2010

[13] Joint Letter from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MP and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10 March,2011
 
[14] 《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贾利勒---第一个离开卡扎菲的高官》 载《作家文摘》2011年9月6日,第2版。
 
[15] France backs Libyan opposition  Financial Times March 11 2011 p5

[16] Paragraphs 6 and 8, UN, Resolution 1973 (2011), Adopt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at its 6498th meeting, on 17 March 2011

[17] 欧盟在决议通过当天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称其为国际社会保护利比亚平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参见:Joint statement by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Herman Van Rompuy, and EU High Representative Catherine Ashton on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on Libya,Brussels , 17 March 2011,PCE 072/11,A 110/11);法国外长朱佩曾表示,“……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明确授权,不会进行任何军事干预”(参见:《费加罗报》,转引自:彭殊祎 “法国政府在军事打击之前的表态”,2011年8月);英国政府亦称,英军介入利比亚是正确的决定,因为“有明确的联合国决议和阿拉伯联盟的支持”,其“所进行的联合国授权行动是必要的、合法的、正确的”(参见:张磊 “英国的安全战略”,2011年8月)
 
[18] The Economist,March 26th 2011 p23

[19] The Economist,March 26th 2011 pp23-24; And now for the hard part: three reasons to fear a stalemate Financial Times March 27 2011 p8

[20] Obama to Europe: Bon courage Financial Times March 25,p11;《指挥利比亚空袭的西方将军们》,载《作家文摘》2011年4月1日 第10版

[21] 法军总司令最初甚至曾表示,“相信会在几周内”结束军事行动。见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3月26日
 
[22] UK and France isolated in action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p4; Robert Gates’s parting shot exposes Europe’s military failings 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23] 【法新社布鲁塞尔9月8日电】 载《参考消息》2011年9月9日第二版

[24]  同上
 
[25]  Anders Fogh Rasmussen(Nato Secretary General), The Atlantic Alliance in Austere Times, 29, Jun. 2011,   http://www.nato.int/cps/en/SID-0F54B199-D4926692/natolive/opinions_75836.htm

[26] 《参考消息》2011年9月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