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变化

2008年6月12日爱尔兰公投否决里斯本条约,欧盟制宪进程再次受挫。美元持续贬值带来的国际油价的飙升,必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影响,并逐渐改变欧元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未来前景何去何从,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欧盟制宪进程一波三折

欧盟一体化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最具创新意义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自1957年欧共体正式诞生以来,一直倍受世人关注。特别是2007年3月25日欧盟及其成员国隆重纪念《罗马条约》签订五十周年并发布《柏林宣言》后,无论是亲欧派或是疑欧派似乎均对欧盟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记得在《柏林宣言》宣布的当天,与我一同在云南参加“欧盟社会经济国际研讨会”的德国不莱梅欧洲问题研究所所长莱伯特女士异常激动地告诉大家:今天欧盟终于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柏林宣言》标志着欧洲制宪进程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性进展。言之凿凿,似乎欧洲宪法条约的正式批准顺理成章,指日可待。然而,时隔仅一年多,2008年6月12日爱尔兰就欧洲联盟新宪法《里斯本条约》举行的全民公投结果显示,爱尔兰以53.4%的反对票否决了《里斯本条约》。当日,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说,只有条约获得所有成员国一致通过,欧盟才能够“翻过制宪这一页”;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也公开表示:“如果爱尔兰人民否决《里斯本条约》,《里斯本条约》自然不复存在。”欧盟多国领导人对这一结果表示“失望”。按照路透社的说法,《里斯本条约》未能通过爱尔兰公投,意味着占欧盟总人口不到1%的爱尔兰再次让欧盟各成员国首脑的数年努力化为泡影。

显而易见,洋溢在《柏林宣言》中的那种乐观气氛已然被公投否决造成的悲观情绪所笼罩。2008年6月16日,欧盟委员会承认,爱尔兰选民的反对导致欧盟陷入危机,而目前还没有应对之策。一向以积极而稳健地推动欧盟制宪进程著称的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也无奈地表示,“我们将解决爱尔兰投票否决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实际上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看,爱尔兰公决的结果反映了疑欧主义者的立场没有丝毫改变,欧盟超国家利益和民族主权利益的让渡、分隔和共享上很难达成均衡,欧盟领导人提倡的超国家联盟治理模式在短时期内未能如愿。

欧盟制宪进程已多次遭遇一些成员国公投的否决,可谓命运多舛。2001年反对欧盟东扩的爱尔兰选民在公投中否决了《尼斯条约》,随后爱尔兰政府进行了第二轮公投,《尼斯条约》才得以起死回生。2005年《欧盟宪法条约》遭到法国、荷兰公投否决。现在待批的《里斯本条约》是欧盟领导人于2007年12月13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签署的新的欧盟改革条约,可以说是《欧盟宪法条约》精简版,旨在取代被法国和荷兰全民投票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根据有关规定,《里斯本条约》只有在获得欧盟各成员国批准后,才能在2009年1日1日生效。为避免《里斯本条约》重蹈覆辙,此次欧盟所有27国中绝大多数选择以议会表决形式决定是否通过《里斯本条约》,唯独爱尔兰法律要求所有宪法修正必须经过公投,因此爱尔兰成为唯一一个对条约举行公投的国家。现在爱尔兰公投对《里斯本条约》说不,而且爱尔兰政府此前表示,不会就《里斯本条约》组织第二轮公投,而欧盟成员国也表示,一旦《里斯本条约》被否,不会再有“替代计划”。因此,欧盟制宪进程再一次地陷入危机,相比过去,此次危机似乎“陷”得更深。不少舆论认为:此次制宪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反映在多个层面上:首先,《里斯本条约》无法按原计划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根据新条约设立的常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及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不能按时产生。第二,欧盟领导人即将在布鲁塞尔举行会晤,有望重申对《里斯本条约》的支持,或以变通方式允许其他国家继续落实《里斯本条约》中的关键改革内容。或许爱尔兰公投结果将重新激发对欧盟超国家机构合法性和民主性的质疑,煽起新一论的疑欧情绪,欧盟一体化进程会遭遇新的阻力。

欧元走强与美元疲软——两者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微妙角逐

美元持续贬值引起的世界性经济恐慌或隐忧日渐凸显,直接导致国际油价一路飙升,持续虚高,显然无法客观反映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按照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美元贬值与油价上涨趋于同步,因为石油涨价可以带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大量涨价的商品可在国际贸易中造成巨大的“美元需求”,大量美元需求又让美国有机会输出美元增强其国内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美元是石油市场上的主要结算货币,大概此次石油暴涨的最大受益者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了。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新一论角逐中,欧元扮演了何种角色呢?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同时,欧元却一路走强。今年以来欧元对美元升值大约1%,2008年4月10日,欧元与美元比价为1比1.5912,紧接着在4月17日,欧元对美元比价一度曾达到1.5982,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那么强势欧元是否提升了欧元的国际地位了呢?目前存在二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随着油价上扬,作为产油大国的伊朗提出建立以欧元定价和交易的石油交易所,无疑是对美元构成严峻挑战,有助于提升欧元地位。当前的强势欧元政策刺激了世界各国加紧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增加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份额,正在逐渐改变欧元在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中的地位和份量。另一种看法以索罗斯为代表,他认为“尽管欧元已成为美元以外的一个替代储备币种,但并不真正具有吸引力。正因如此,近期市场出现资金抽离金融市场而向商品市场涌入的趋势”,“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不稳定且高度不确定的阶段”。 在他看来,欧元无法取代美元作为世界头号储备货币的地位,而同时拥有两个主要储备币种的世界货币体系也是不稳定的。”

然而,索罗斯的此番言论却改变不了美元和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正在呈现的此消彼长的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从1999年3月达到71.1%之后,一路下滑,同时欧元比例从18.1%一直上升。次级贷危机之后,美国资产需求萎缩。2007年第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跌至历史低点。美元储备下降到63.8%,欧元上升到26.4%。如果照这一趋势发展,或许美元与欧元正在成为世界的双主要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角逐会愈演愈烈,彼此之间的利益差异将不可避免的反映到国际政治的层面。

不可否认,欧元升值直接造成二大负面影响,应引起关注。一是欧元区出口定价提高,受到直接冲击的是采用欧元支付工资、却以美元标价出售产品的企业,包括航空制造商、高档酒酿造商、芯片制造商,德国宝马公司曾宣布,打算今后裁员8000多人,因为原材料和开发成本大幅度增加以及欧元快速升值大大降低了宝马汽车的利润。二是欧元区还面临着通胀上行的压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6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燃料与食品成本上升的影响,欧元区5月份CPI较上月上升0.6%,较上年同期上升3.7%,升幅高于市场预期。截至2008年5月份,已连续9个月欧元区通胀率突破欧央行为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显然,欧央行在2008年7月份加息的几率趋于上升。

欧盟社会经济改革的标杆——重新审视里斯本新战略的作用

在里斯本条约遭否决之时,里斯本战略的作用和地位随之凸显。为推动和深化欧盟社会经济改革,2000年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上提出了里斯本议程:争取在2010前使欧盟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实现3%的经济增长率,70%的欧洲平均就业率,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将科研投入从2000年的1.9%增加到3%。这是自欧盟实行单一货币、建立欧元区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里程碑。里斯本议程中推出的一揽子改革计划包括主要目标28个,次要目标120个,还有117个不同的指标,同时还规定所有成员国必须提交至少300页的年度进展报告。

然而,该议程自推行5年以来,由于各成员国政府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推动改革,里斯本议程进展缓慢。为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先生在2005年2月2日发表了重启里斯本战略公报,首次公开承认里斯本战略推行5年来,欧盟成员国推行里斯本战略目标进展十分缓慢的原因,不仅是欧洲经济面临困难,而是因为欧盟委员会批准的里斯本议程目标过大、过多,一些目标难以协调,有些目标是互为冲突的,同时承认欧美经济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为此,巴罗佐表示:“我们要避免空喊那些会影响我们整个事业可信度的口号。”

2005年3月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里斯本新战略即就业和增长伙伴计划,对“里斯本议程”目标进行调整,确定以经济增长和就业为该战略的优先目标。里斯本新战略的三大显著特征是:第一,确定了就业和增长新型伙伴关系,以就业和增长为中心,通过建立在推动经济增长、维护欧洲社会模式和保护环境三大支柱基础上,在三大优先重点领域有所突破:使欧洲在投资和工作方面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以知识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和更好的工作;第二,制定了共同体的行动计划并呼吁成员国也制定各自的国家行动计划;第三,推行了里斯本战略的新的治理模式,提高在欧盟和成员国层面上政策的推行效果,明确了里斯本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不同参与者的责权范围和作用。实际上,重启里斯本战略意味着欧洲放弃了近期超越美国的目标,因为欧洲还并不具备赶超美国的实力,欧盟的梦想就是立足欧洲模式,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均衡发展。

     从欧盟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欧盟将里斯本议程修订为里斯本新战略,力争推动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已经取得成效,里斯本新战略逐渐成为了欧盟经济社会改革的风向标,以三年为一期限,对欧盟未来经济发展作出调整。在新一轮周期中,欧盟委员会在2008年3月13日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批准了“里斯本战略”未来三年规划。这一新规划分别从知识和创新、商业环境改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能源和气候变化这四个方面来推进欧盟的社会经济改革。

从里斯本议程到里斯本新战略,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在欧盟层面上采用公开协调治理模式,制定切实符合各成员国利益的目标,成员国沿着这些目标,逐渐地推进各自的社会经济改革进程,里斯本战略逐渐发展为欧盟社会经济改革的基本纲领,正在促使欧盟经济好转,并日益受到欧盟成员国的重视。正如当时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总理亚内兹·扬沙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与会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认为,“里斯本战略”效果显著,正是得益于这一战略的实施,欧洲经济的基础才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