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弦:欧盟国家利比亚军事干预解析

    【内容提要】 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定式,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应“阿拉伯之春”冲击,从根本上调整北非、西亚政策,推进近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构成其决计干预的框架性背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法、英两国联手,成为军事行动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囿于军力不足,为保证目标实现,借重美国与北约,仍是欧洲国家实施干预不可替代的机制性选择。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则又使得行动超出安理会授权,成为必然。

    【关键词】 法、英联合干预  美国  北约  安理会授权

 

    在利比亚危机中,法、英联手美国等西方盟国实行军事干预,无疑对事态的发展趋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今年319日,法、英、美等国以实施安理会1973号决议,建立“禁飞区”保护利比亚平民为由,发动了针对卡扎菲部队的空中打击行动,并于一周内有效建立了禁飞区。之后,北约全盘接手了战事的指挥、控制权。为保持军事高压态势,北约在大力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同时,延长行动期限,加大对政府军的打击力度,致使其国内局势出现根本性变化:8月下旬,反对派攻占首都的黎波里,目前已基本控制全国;卡扎菲政权倒台,“全国过渡委员会”则于9月中旬获得了联大合法席位。

    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的定式,此次成为了军事干预的主要发动者,且不顾军力困境,维持战事至今,直至促成直接目标的实现,这一切,无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它是冷战结束以来,以法、英为首的欧盟国家,为了应对形势变化,在防务自主性提高的前提下,试图借重美国和北约,直接通过武力影响周边世界,以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实现长远利益诉求的首次尝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究。以下拟就事关此次干预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其背景与动因,法、英两国的联手推动,以及组织机制的选择与美国、北约之作用等,分别作一简单介绍和分析。

    (一) 背景与动因   

    试图通过武力干预,推动阿拉伯邻国的“民主化进程”,以实现欧洲的制度、价值观与长远利益诉求,是推动法、英等国决计动武的深层动因。简言之,其间的关节点主要有三:

    其一,出于地缘政治、经济与安全等诸多考虑,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地中海国家历来认为,北非、西亚与欧洲诸多核心利益直接相关,至关重要。为此,欧盟的“新邻国政策”(包括法国极力倡导的“地中海联盟”),曾长期将维持该地区的“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目标,谋求在此大前提下,实现欧洲其它领域的利益诉求。[1]

    其二,年初以来面对“阿拉伯之春”的强烈冲击,欧盟各国终于承认,区域“稳定”已不复存在,但同时认定认定事态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已然启动,必将产生“持久影响”,“特别”是对欧洲而言。为此,欧盟对其政策取向作出了方向性调整,将核心目标从维持地区“稳定”,转变为大力促进“深度民主”,以求日后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南地中海地区的长久稳定及欧洲的诸多利益诉求。[2]

    其三,欧盟认为,利比亚局势的发展,则对其战略的方向性调整,提出了根本挑战:之前的突尼斯、埃及革命,以两国政权的和平更替告终。而卡扎菲政权则凭借自身军力,对弱势反对派实施武力镇压,不但将彻底压垮乃至消灭后者,扼杀利比亚的民主化进程,且其一旦成功,会对其它国家当权者,产生“示范”效应,促成更多的暴力镇压行动,最终重挫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因此,要求卡扎菲“立即放弃权力,以使利比亚迅速踏上有序的民主转型之路”,[3]就成为欧盟国家一再明确坚持、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政治目标。而由于利比亚政府的不妥协态度,试图依靠武力实现该目标,遂成为欧盟某些军事大国的行动选择之一。[4]

    (二) 法、英联手推动:原因与作用  

    毋庸赘言的是,法、英在利比亚干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两国的联合行动,就不会有干预的发生与不断推进、乃至目前的结果,[5] 故其背后原因与两国联手作用的发挥,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促成法、英实行密切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两国都认为,实行武力干预,既符合各自的战略利益,又都具有一定的实施能力。由于地缘政治、历史与现实原因,法国历来将“非洲特别是北非”(地中海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是欧盟“新邻国政策”与“地中海联盟”建设的主要推手(但卡扎菲抵制后者)。利比亚位于法国国防战略的首要关注地带,其局势演变与法诸多关切直接相关。萨科奇政府与利反对派关系密切(最先承认了后者的合法性)。为了重新彰显其大国地位,在重大历史关头把握对事态发展的主导权,法国终于成为主张干预最力者。[6]英国亦同样强调“北非对英国和欧盟的利益至关重要”[7],“对利比亚采取行动符合”其“国家利益”。[8] 同时,从实力和政治地位讲,两国在欧盟国家中军力最强,国防开支分列世界第三、四位,相加占欧洲防务预算半数,且均具有核威慑能力,同为安理会五常,都希望“置身于欧洲的战略前沿”,并自视为“全球性大国,准备在必要时独立投入军力”。[9]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演变,法、英的安全诉求有趋同、交织之势,促进双边防务合作的趋势有所加强。双方都认为,当“一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另一国的核心利益能够安然无恙”的局面,将“不会出现”(这被视为“两国合作赖以存在的基础”[10])。近些年来,法国重返北约指挥机构,发展欧盟自身军力的要求减弱,以及高新技术武器成本上升等因素,又直接促成了关于合作的具体安排。[11]去年11月,两国正式缔结了“防务合作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边合作包括核试验、航母行动和建立“联合特遣部队”,以及至关重要的支持性任务等方面,[12]可以说为今日的联手干预,提供了某种制度性安排。同时,两国又都承认,此次仅凭一国之力,难于实现行动目标。故英国有评论称,“萨科奇先生当然不是单独行动。他与英国卡梅伦的联盟至关重要”;“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为了施加任何影响他们必须共同行动”。[13]

    第三,难于在欧盟层面就动武达成一致。安全防务合作属欧盟一体化高端领域,历来敏感、复杂,达成一致困难重重,此次亦有鲜明体现。众所周知,自科索沃战争以来,欧盟决计加快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步伐,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仅限于维和与人道援助领域,难以有更大作为。同时,关于如何应对利比亚局势(欧盟311日首脑会议曾专门讨论此事),尽管成员国一致同意,卡扎菲已失去合法性,必须下台,[14]但对法英的动武提议,却远不能形成共识。如德国明确主张政治解决,反对实行武力干预(故对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甚至“不允许其舰只实施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意大利最初也持强烈保留态度(特别是在北约框架之外动武—详下),中东欧成员国同样保持了“沉默”。这种状况的存在,也使得法英不得不在相关行动中,首先要依靠双边的协调与合作。[15]

    法、英两国在干预前后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展开全方位外交,争取行动的“合法性”。强调“有效多边主义”、国际组织与规则之作用,是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安全战略取向的特点之一(这在欧盟与法、英的相关文件中,均有明确阐述[16])。法、英在从事军事准备的同时,为争取国际社会认可,积极展开游说,构成了其战前活动的重头领域。

    其一,强调“人道干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致欧洲理事会主席(310日)的联名信中(此信颇为重要,表明了两国的基本态度和主张),萨科奇与卡梅伦强调指出,卡扎菲政权蓄意动用军事力量(包括战机、直升机等)镇压利比亚平民,实际上已构成“反人类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必须受到“谴责”,呼吁联合国密切关注利比亚“人道主义形势”(同时支持国际刑事法庭的“调查”活动)。以此为由,联名信提出,为了“立即终止”卡扎菲政权对平民动武,法、英愿意提供支持,采取措施将包括建立“禁飞区或抵御空中攻击的其它选择”。[17] 在此基础之上,两国在考虑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所应包含的要点时,同样强调了保护平民、实行人道干预的迫切性。

    其二,力求获得当事方、阿盟与联合国承认。鉴于北非、西亚问题极为复杂,获得阿拉伯认可的重要性,以及美绕开联合国在伊拉克动武曾招致多方谴责,法、英此次特别强调说,获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与表现形式,就是阿拉伯地区“主动请求”干预,并最终获得安理会授权。为此,两国先后在三个层面上,逐次展开了外交活动。

    首先直指作为当事方的利比亚国内。法与反对派早已保持密切接触。在此背景之下,其领导人贾利勒(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于38日向国际社会明确提出了划定“禁飞区”的请求(这被视为“尔后法国、美国、英国采取突袭的法律基础之一[18])。其次是争取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这一点尤为法国所强调,并将阿盟作为地区代表和主要游说对象。正是在萨科奇的大力推动下,312日阿盟正式向联合国提出建议,主张讨论采取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故法国外长朱佩表示,与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不同的是,此次获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最后,法、英两国又联手游说安理会成员,[19] 终于促成1973号决议通过,规定将建立“禁飞区”。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可使用“所有必要手段”(但限于空中打击,不得派地面部队占领)。[20] 这被视为“合法性”的最终获得,[21] 以及“法国和英国外交之胜利”[22]

    2) 促成“自愿者联盟”建立,保证了打击的及时发动。干预行动由愿意参与其中的国家负责实施,故首先需要组建所谓“自愿者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在法、英决计联手动武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发动战事,关键是要推动美国加入其中,因为后者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对“军事干预却持保留态度”(详下)。为此,卡梅伦积极利用英美“特殊关系”,最终促使奥巴马政府承诺参与。鉴于当时利反对派大本营已危在旦夕,法、英、美三国在1973号决议通过不到48小时内,即发动了空中打击行动(319日),由法国直接空袭政府军进击部队,及时阻止了班加西陷落,英、美则负责攻击利防空设施,“禁飞区”于一周内得以有效建立。[23]

    3)始终是政治上的坚定推手,军事行动中的“骨干”力量。为了实现其政治性目标,法、英均调集了可供动用的所有军力。据报道,在两国一直削减防务预算的情况下,英国仍派出了十几架战机、几艘护航舰和一艘潜艇(英军高级指挥官称可谓已达最大限度。若有新危机出现,将无剩余军力可言);法国则投入了更大军力,包括海军航空兵集团和戴高乐号航母在内(被英刊评论为“同样显得力不从心”)[24]。北约接手指挥后,法、英在参与空袭的8国中,始终态度最为强硬,成为保持高压军事态势的主要推手,并承担了重要攻击行动。空袭实施3个月后,[25]尽管其时欧洲各国均已感到财力、军力不足(为此挪威决定削减行动计划,并于81日完全撤出)[26],但法、英政府仍高调宣示,“卡扎菲必须立即下台”,已持续数月的(军事)行动“很值得”,且仍在“加强”,甚至不会“定一个最后期限”。此后,打击力度甚至有所加大,包括加强攻击规模和频率,不断扩大目标范围,首次动用攻击直升机,以求更精准攻击地面目标等。据报道,在战事已近“尾声”的9月上旬,北约出击利比亚共约2.2万次,其中的1/3由英法飞机负责实施;摧毁军事目标约5000个,40%为英法战机所击中。[27]

    对此,美国驻北约大使前不久承认,在北约对利空袭中,英法所发挥的作用“非同寻常”。[28]北约秘书长亦指出,空袭行动表明,除美国之外,欧洲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能力”,能够“在一项复杂的军事行动中发挥核心作用”。 [29] 萨科奇则更是强调了这次法英等动武得手于欧洲而言的历史性意义,不无得意地指出,“欧洲第一次证明,他们有能力对自家门前发生的冲突进行果断的干预。因为利比亚直接同地中海相连,而地中海首先是欧洲事务,其次才是美国事务”。 [30]

    (三) 借重美国与北约:干预机制的选择及其深层原因  

    虽然法、英决心联手动武,但仅凭两国军力,远不足以实现其目标,故必须获得西方盟国支持。为此,谋求适当的组织形式,确定统一、有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就构成行动实施的基础性条件,势必成为干预发动前后的决策重心。随着欧洲内外形势的发展演变,欧盟国家、特别是欧美间的战略目标取向,已出现较大歧异,形成共识并非易事。但经不断争论与协调,终于达成一致。事态发展表明,由于种种深层原因,美国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是欧洲国家此次动武不可或缺的倚重对象。

    欧美盟国关于组织机制的选择,先是取“自愿者联盟”形式,又最终确定以“北约”为行动框架,是战略关切与主张各异的欧美各国之间,经过多次协调与不断妥协的结果。事实上,作为发动者的法、英两国之间,最初对此就存在意见分歧。英国认为干预可在北约框架下进行(甚至反对法国由欧盟领导海军力量实行武器禁运的企图[31])。法国则持反对态度,理由是因被阿拉伯世界视为强权政治工具,北约已不再适于直接出面。但法承认美国对启动干预的作用不可或缺,故最初采取了“自愿者联盟”形式,即英国劝说美国加入,三国共同发动了空袭行动。

    然而问题在于,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美国政府对于发动干预并不积极,[32]更不愿在行动中始终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其原因是:首先,随着冷战后形势的发展演变,其“安全关切已从欧洲转向中东、南亚最后是崛起中的中国”,认为利比亚不属美核心利益区,应由欧洲处理自己的安全事务[33]。其次,美已深陷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军费开支巨大,痛感伊斯兰世界战事之难,又知欧洲国家军力不足,唯恐再深陷其中,难以脱身;第三,国内政界对干预存在争议,抑制了美政府的活动空间。为此,尽管在干预最初阶段,美同意在“自愿者联盟”中负责指挥并提供火力支撑,但始终坚持,将尽快把“指挥和控制”权移交北约,自己则退居其后。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除英国外,其它不少欧盟、北约成员国,如意大利、卢森堡、挪威等,亦力主以北约作为行动框架。

    以上分歧引发了北约内部的激烈争论,甚至导致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最为激烈的外交对抗”(法国大使退出北约理事会会场以示抗议)。[34] 但由于种种深层原因,法国最后做出让步,同意由北约全部接手行动指挥、控制权。[35]根据各方协议,324日北约做出参与“自愿者联盟”行动的决定,双方还进行了必要的协调。[36] 27日北约“决定接手…所有军事行动”(代号为“联合保护者行动”),称其“目标是保护处于攻击威胁下的平民和平民区”,由加拿大查尔斯·布沙尔空军中将在北约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盟军联合部队指挥部(the Allied Joint Force Command)负责统一指挥。[37] 31日北约的接替行动全部完成。[38]这表明,由法英美发动的干预行动,已完全纳入了北约作战系统。据统计,北约28个成员国中,约半数为行动提供了军事资产支持,但仅美、法、英、加、意、丹、挪和比8国直接参与了空袭[39](实际上,北约内部也实行自愿参与原则)。

    关于干预机制的选择及事态发展表明,美国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仍在此次干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主要原因是:

    其一,北约自身的调整。作为欧美共同防务组织,针对冷战后的形势变化,北约在实现扩大的同时,先后提出了三个“战略新概念”,就安全战略的目标指向与手段,作出了调整与改革。其中与此次干预有重要关联者,包括以下各点:(1)从通过“核威慑”抑制前苏,转为依靠常规力量,预防和处理地区危机与冲突;(2)行动地域扩大到成员国领土之外。(3)更加强调捍卫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4)北约内部无法形成共识时,某些成员国可“自愿联合”采取行动,其它国家不得阻挠。[40]以上诸多调整,加之英国在北约中一向追随美国,而法国则于2009年已重返其指挥结构,都为法、英借重美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提供了框架性条件。[41]

    其二,单从军事层面讲,亦有三点必须依赖美国和北约。一是统一的“指挥与控制”。实行空中打击行动,涉及多国空军联合作战。为避免目标遗漏、重复攻击或误伤友机,必须确立统一的“指挥与控制”系统,以实现各国作战的有效配合。而法、英两国则至少无此经验。故在最初的“自愿者联盟”阶段,美国承诺负责指挥(在地中海配有专门操作系统的“惠特尼峰号”战舰上,美军指挥官担当此任[42])。之后交由北约专门机构负责,但美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3]

    二是需美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因为在诸多高端技术与装备领域,其作用仍不可替代。美国驻北约大使强调说,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产支持,确保了空袭的成功”,其中包括3/4的加油机、侦察机,无人机提供高精度目标信息,在摧毁利防空体系中,美战机和巡航导弹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等。美机出击次数,则高于其他任何国家[44](五角大楼822日称,自北约行动启动以来,美军对利共执行飞行任务5316次,约占北约行动总数的27%[45])。

    三是维持打击力度问题。冷战结束以来,欧洲普遍削减防务开支,或保持着较低水平,致使各国开支总额占北约比重,已从1991年的34% 左右跌至今日的21%。且迫于财政危机压力,支出仍在下降,目前仅英、法、希达到北约规定要求(至少不低于本国GDP2%,但有几国低于1%甚至更少。这与美国的5%形成鲜明对照)。[46]开支削减导致军力不足,无法长久维持行动力度。[47] 故空袭进展到11周时,美国防部长即抱怨说,“许多盟国正在开始出现军火短缺,又一次要求美国来弥补不足”。[48] 对此欧洲有评论指出,利比亚干预表明,北约的“军力主要取决于美国准备投入多少”,若无美国人,“甚至最具实力”的英、法“军事打击也是有限的”,这一“事实令人不安”。[49]

    总之,尽管法、英是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美国及以美为首的北约在整个行动中所发挥的支撑作用,仍至关重要,不可替代。而针对欧洲国家军力不足仍需美大力投入的状况,美国防部长当时除曾强烈表示不满之外,甚至因此对北约的前景也深表担忧。[50] 

    (四)  政治目标与超越安理会授权问题  

    法、英在提出“禁飞区”建议时,强调了人道主义干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安理会1973号决议实际上对此予以确认,授权“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区免受攻击威胁”,可以动用“所有必要手段”。欧、美等国为此强调动武具有了“合法性”,称其在“实施联合国决议的所有军事方面”,并以此为由建立了“禁飞区”。故从本义上讲,干预中所采取的一切行动,均应以保护平民为目标指向(而不是超出这一限度)。北约外长声明亦称,干预以终止利政府军对平民的进攻威胁,迫使前者返回营地为限。[51]

    然而,明确的政治取向性,使得干预行动超出授权成为必然。如前所述,法、英等国发动干预的短期目标,是尽快迫使卡扎菲放弃权力,中、长期则是推动利比亚(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利反对派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力量。干预发动前利形势的特点是,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反对派组织已经建立(以“全国过渡委员会”为核心,坚决要求卡扎菲下台,公开承诺要推进日后的利民主进程[52]),并在多地拿起武器反抗卡政权。但在军力对比和战略态势上,反对派则明显处于劣势,已近被彻底压垮。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打击政府军,支持反对派武装力量,使之在军力上有所提升,战略态势上转守为攻,最终武力迫使卡扎菲放权,反对派履行其政治承诺,就成为欧美采取军事行动的深层目标。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手段与力度,势必要超出1973号决议授权范围,即不再以保护平民、实施人道主义救助为限,而具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比亚内战的最终走向。欧美超出授权的干预行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禁飞区”决议的实施限度问题。所谓实施安理会“禁飞区”决议,是指禁止任何未经特别许可的飞机进入或飞越某一特定地域上空,可以解释为仅打击利比亚政府军的空中战机,不涉及地面目标问题(故在欧盟外长会议上,德外长曾提出实施地面打击是否超出安理会授权问题,并导致了激烈辩论。[53]土耳其亦曾反对北约实行此类打击。[54] 另外,北约军事委员会最初亦称,北大西洋理事会并未赋予其筹划攻击地面目标任务[55])。然而,考虑到班加西已面临卡部队围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即有陷落之虞,故除大力促成1973号决议通过,并于48小时内发动空袭外,同样重要的是,法国空军率先直接攻击挺进班城的政府军坦克和火炮部队(英、美则负责打击的黎波里等地的防空设施),防止了反对派大本营陷落。军事行动在一周内取得“重大进展”,包括阻止了“政府军的前进步伐”,摧毁利的防空系统,禁飞区得以有效确立。[56] 此后,随着战事进展需要,又动用了攻击直升机、空对地战斗轰炸机等,对卡扎菲的坦克、火炮部队实施精确打击。总之,尽管1973号决议禁止外国地面部队进入,但通过空中直接打击地面目标,同样达到了有效遏制利政府军进攻的目的。

    2)运用各种手段支持反对派军事行动。根据安理会决议精神,干预行动不应支持利内战任何一方,不得向双方提供武器,或卷入地面战争。而在装备、训练和组织状况方面,反对派武装远逊于政府军,战略态势上处于不利地位(空袭前曾一度占领若干城市,但大多为政府军夺回,最后大本营班加西几被攻陷)[57]。因此,尽力支持反对派武装对抗政府军,使得战场形势(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和西部山区两大战线)逐步有利于前者,就成为干预行动的必然选择。其做法除厉行武器禁运、经济制裁和向反对派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包括:

    1)向反对派提供大量武器装备。鉴于反对派装备简陋(其领导人指出,为取胜并减少伤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加强)6月初西方国家在西部纳富沙山区遭政府军包围时,曾向反对派提供大炮、火箭推进榴弹和弹药等军事物资。当月底,法又在的黎波里南部山区空投大批武器。[58]  2)战术上紧密配合反对派作战行动。如在欧美发动空袭一周内,东部石油重镇艾季达比耶即被反对派夺回(被视为禁飞令以来“革命军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反对派明确表示:“没有(联军)战斗机,我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卡扎菲的武器比我们精进太多了”,并称“革命军在联军帮助下,将继续向首都的黎波里进发”。[59]再有的一个突出战例是,反对派对于战略重镇米苏拉塔的坚守,具有全局性意义。若无空中打击的长期支持,不可能击退政府军的多次猛攻。 3)派遣军事顾问和各类专家,主要任务是培训和指导反对派作战,提供作战情报和制定作战计划,及各种咨询等。[60] 4)利用广播、传单、网络等多种手段,实行宣传战、心理战和信息战。据称,这对宣扬西方军事优势,瓦解卡扎菲军队斗志,压制其通讯、指挥系统,破坏后勤保障系统,进行情报搜集等,都发挥过重要作用。[61]总之,以上种种行动,使得反对派扭转颓势、形成相持成为可能,并为最终发动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3)严密筹划、组织并直接出兵协调的黎波里之战。作为首都与利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8月下旬的黎波里被反对派攻占,成为利内战中的决定性战役,是卡政权垮台与反对派基本控制全国的标志。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北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控制的黎波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反对派安全高官语)。早在今年5月,北约就开始策划、筹备此项行动。其核心是组建各种作战小组,将之秘密派往首都。一俟命令下达,各小组均有明确目标,迅速占据要地与阻断道路,令政府军猝不及防,及时掌控了战略主动权。同时,尽管安理会决议明确禁止,英国等更是直接派遣特种空降部队进入的黎波里,实地协助、协调了反对派军事行动,从而“确保了”其“成功”。[62]  

    结 语 

    总之,法、英等欧盟国家在利比亚危机中,一反追随美国动武定式,且不顾金融危机致使军费削减困境,首次成为冷战后军事干预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并坚持至预期目标实现,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其中地缘政治考虑,后冷战时代欧洲军事自主性的提高,法、英的相对军力优势,欧美的防务契约关系,美国介入与北约的战略性调整等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这一干预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欧盟推行安全一体化的复杂性,成员国双边合作与欧盟防务模式的关系,新时期欧美安全战略利益的协调,欧盟防务与北约的关系等,亦将对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同样值得我们今后加以密切关注。

    本文修改稿发表于《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联系 吴弦:wuxian11@hotmail.com     



[1] 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稳定压倒一切具有许多理由:保持阿以和平条约;与异教极端恐怖主义进行斗争;抑制大规模武器扩散;保证石油和天然气供给;防止对欧洲的大规模移民等。这些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关切”。参见:Europe must do more to support Arab democracy, out of self-respect and self-interest. The EconomistFeb 26th 2011 p48

[2] 在此背景下,以全面促进“民主”为导向的欧盟新伙伴关系文件,得以在3月上旬和5月下旬及时提出,标志着其北非、西亚政策的方向性转变。参见:(1EUROPEAN COMMISSION & 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 A PARTNERSHIP FOR DEMOCRACY AND SHARED PROSPERITY WITH THE SOUTHERN MEDITERRANEANBrussels, 8.3.2011COM(2011) 200 final;(2EUROPEAN COMMISSION & 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A new response to a changing NeighbourhoodBrussels, 25/05/2011COM(2011) 303

[3] 1Developments in Libya: an overview of the EU's responsehttp://www.consilium.europa.eu;(2EUROPEAN UNION Brussels, 29 March 2011A 129/11Statement by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following the London Conference on Libya

[4] 这是重大的框架性政治背景,也是干预最终获得不少欧盟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同乃至支持的政治先决条件,不应忽视。 参见:吴弦《利比亚危机与欧盟行动刍议》,载《欧洲研究》2011年第3期。

[5] 例如,美联社文章称,“有分析人士指出,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其实是以法国和英国为主导”。(【美联社巴黎612电】杰米·基腾:《北约在盖茨发表演讲后处于十字路口》,见《参考资料》201162019页);又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法国和英国正在领导着在利比亚的干预行动”;萨科奇与“英国卡梅伦的联盟至关重要”。 The France and Britain are leading the intervention in Libya. Rightly so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6] France’s foreign –policy’s woesNicolas Sarkozy’s diplomatic troubles  The Economist March 5th 2011p53

[7] Nick Clegg: Transforming Europe’s partnership with North Africa, March 2, 2011

[8] http://www.politics.co.uk/news/2011/3/18/cameron-libyan-action-in-national-interest, last accessed on May 6, 2011。另外,《泰晤士报》指出,除了强有力的人道主义原因,利比亚位于地中海海岸的地理位置、它的石油资源以及贸易潜力都表明干涉利比亚完全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参见: Job done. It is time to get out of Afghanistan; The training must go on, but we should follow the US and withdraw combat troops this year, The Times, April 22, 2011. 转引自 张磊 “英国的安全战略”,20118

[9] The French-British Defense Treaty: Setting History Aside? from AUSA’s Institute of Land Warfare

[10] 同上

[11]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12]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13] 此外,自20世纪以来,英法两国有过多次合作的传统,如1904年的“英法协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直至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等。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14] Developments in Libya: an overview of the EU's responsehttp://www.consilium.europa.eu

[15]1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2)孙莹伟:“从利比亚危机看德国对外安全与防务政策”;“利比亚危机中的德国” 20117月;(3)闫瑾《德国利比亚危机政策分析》;见《欧洲研究》2011年第3 

[16] 例如,欧盟《欧洲安全战略》文件(200312月)明确将“有效多边主义”作为其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参见:A Secure Europe in a Better World,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 Brussels, 12 Dec.2003, pp6-10; 在法国《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中(20086月颁布。这是法14年来对其国防战略的首次更新),萨科奇政府将“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视为实现国防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参见:彭殊祎 “法国的安全战略”,20118月;英国的《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报告》(201010月)亦强调指出,“将寻求直接加强对于英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最为重要的多边机构的有效性,有效利用我们在各机构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联合国是英国全球安全与繁荣利益的关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它对于国际和平与安全有着首要责任”。参见:Securing Britain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The 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Oct.2010

[17] Joint Letter from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MP and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10 March,2011

[18] 《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贾利勒---第一个离开卡扎菲的高官》 载《作家文摘》2011962版。

[19] France backs Libyan opposition  Financial Times March 11 2011 p5

[20] Paragraphs 6 and 8, UN, Resolution 1973 (2011), Adopt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at its 6498th meeting, on 17 March 2011

[21] 欧盟在决议通过当天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称其为国际社会保护利比亚平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参见:Joint statement by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Herman Van Rompuy, and EU High Representative Catherine Ashton on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on LibyaBrussels , 17 March 2011PCE 072/11A 110/11);法国外长朱佩曾表示,“……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明确授权,不会进行任何军事干预”(参见:《费加罗报》,转引自:彭殊祎 “法国政府在军事打击之前的表态”,2011年8月);英国政府亦称,英军介入利比亚是正确的决定,因为“有明确的联合国决议和阿拉伯联盟的支持”,其“所进行的联合国授权行动是必要的、合法的、正确的”(参见:张磊 “英国的安全战略”,20118月)

[22] The EconomistMarch 26th 2011 p23

[23] The EconomistMarch 26th 2011 pp23-24; And now for the hard part: three reasons to fear a stalemate Financial Times March 27 2011 p8

[24] Obama to Europe: Bon courage Financial Times March 25p11;《指挥利比亚空袭的西方将军们》,载《作家文摘》20114110

[25] 法军总司令最初甚至曾表示,“相信会在几周内”结束军事行动。见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326

[26] UK and France isolated in action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p4; Robert Gates’s parting shot exposes Europe’s military failings 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27] 【法新社布鲁塞尔98电】 载《参考消息》201199第二版

[28] 同上

[29] Anders Fogh Rasmussen(Nato Secretary General), The Atlantic Alliance in Austere Times, 29, Jun. 2011, http://www.nato.int/cps/en/SID-0F54B199-D4926692/natolive/opinions_75836.htm

[30] 《参考消息》2011922

[31] 2010年8月,法国著名海军上将菲利普·克安德鲁出任欧盟反海盗力量总指挥,负责指挥、协调欧盟各国所有在索马里海域的海空力量,并获好评。见《指挥利比亚空袭的西方将军们》,载《作家文摘》20114110

[32] 如前所述,英国的推动对于美国决定介入此事,曾起到重要作用。

[33] 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Europe feels strain as US changes tack on Libya,  Financial Times April 6, 2011 p5

[34] 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在321举行的理事会上,曾批评法国阻碍了北约卷入及德国未积极参与行动,为此法、德两国驻北约大使愤然退出会场。关于北约内部的相关争论,详见:1Allies at odds over command  Financial Times March 22 2011 p3;(2Coalition split over Libya actionFinancial Times March 22 2011 p1;(3Nato near to deal on control of military campaign Financial Times March 24 2011 p3

[35] 1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 p24;(2Financial Times  March 24 2011 p3

[36] 北约秘书长在声明中指出,“北约盟国现在决定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我们将与我们在该地区的伙伴合作,并且欢迎他们的贡献”;“此时将仍然有联盟行动和北约行动,但是我们正在考虑北约是否应当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接手更广泛的责任。但决定尚未做出”;“通过指挥链北约和联军将确保密切的协调和去冲突化”。参见:“NATO Secretary General’s statement on Libya no-fly zone, March 24, 2011, http://www.nato.int/cps/en/natiolive/news_71763.htm   2011年8月29访问

[37] (1) Nato to take full control of Libya mission  Financial Times March26/March272011 p2;(2) NATO and Libya-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 http://www.nato.int/cps/en/natiolive/topics_71652.htm

2011年715访问;(3NATO and LibyaOperational Media Update, 31 March 00.01 – 23.59, 1 April. JFC Naples, SHAPE, NATO HQ

[38] 可参见:NATO and LibyaOperational Media Update, For JULY 12, 13 July. JFC Naples, SHAPE, NATO HQ

[39] 《参考消息》2011992

[40] 参见 赵俊杰 高华 主编《北狼动地来》第一、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月。

[41] 1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p48 2The Economist March 5th 2011p54;(3 Pentagon welcomes Sarkozy's plan to bring France back to NATO's military structures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9-03/12/content_10996734.htm2011-9-21 访问;4Hans Nichols  Obama Welcomes France Back to NATO Command After 43-Year HiatusMarch 21, 2009 hnichols2@bloomberg.net

[42] Allies at odds over commandFinancial Times March 222011 p3

[43] 《经济学家》杂志指出,“从一开始欧洲人就依赖美国人领导利比亚行动。现在在北约的控制下,他们依然依靠美国人来确定打击目标并提供空中加油。美国专家大量涌入来加强那不勒斯的北约指挥中心”。参见:Robert Gates’s parting shot exposes Europe’s military failings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44] 【法新社布鲁塞尔98电】见《参考消息》2011992

[45] 【法新社华盛顿822电】 见《参考消息》20118242

[46] 1The Atlantic Alliance in Austere Times - by NATO Secretary General Anders Fogh Rasmussen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11). Copyright (2011) by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Inc.www.ForeignAffairs.com http://www.nato.int/cps/en/SID-0F54B199-D4926692/natolive/opinions_75836.htm 2Robert Gates’s parting shot exposes Europe’s military failings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47] UK and France isolated in action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 2011p4

[48] Robert Gates’s parting shot exposes Europe’s military failings 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49] 同上

[50] The Economist June 18th 2011 p50

[51] 北约外长声明所指出的行动目标是,“所有针对平民和平民区的进攻和进攻威胁已经终止;利比亚政权已经可以确认地将所有军事力量,包括狙击手、雇佣军和其它准军事力量,从利比亚全境它们强行进入的所有居民区,占领区或者包围的地区撤回营地,包括Ajdabiyah, Brega, Jadu, al Jebal al Gharbiyah, Kikla, Misrata, Nalut, Raslanuf, Yefrin, Zawiyah, Zintan and Zuara; 利比亚政权必须允许对于需要帮助的利比亚境内的所有人的立即、充分、安全和无障碍的人道主义进入”。参见 Statement on Libya---following the working lunch of Nato Ministers of Foreign Affairs with non-Nato contributors to 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 14 April 2011 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72544.htm?selectedLocale=en2011-7-15登陆

[52] 例如,据外刊报道,在329举行的伦敦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上(近40国外长与会),全国过渡委员会曾积极谋求与美国及其盟友建立关系,并宣布了对建设“一个公民社会”的承诺,表示“承认思想和政治上的多元主义,允许通过合法机构和投票箱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 Financial Times, March 30, 2011, p2

[53] Financial Times March 24 2011 p3

[54] The Economist  March 26th 2011 p24

[55] Financial Times March 24 2011 p3

[56] And now for the hard part: three reasons to fear a stalemateFinancial Times March 27 2011 p8

[57] 同上

[58] 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71

[59] 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327

[60] 《外军助推利比亚政府倒台》,见《作家文摘》201199,第11

[61]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撰文指出,“信息战和心理战是世界大国军队军事行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为达到最终军事目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与侦查行动一样,是保障军事行动顺利进行的形式之一。成功的信息战和心理战不仅可以使世界舆论倒向自己一方,而且可保障在战区完成具体的战役和战术任务。北约国家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联合保护者”也不例外。……鉴于美国和北约近来军事行动的经验,可以断定,(在利比亚)参加心理战的是美军第四心理战大队、英军心理战第十五大队、意大利等北约国家实施心理战的部队,以及美军193特种部队的EC-130J心理战飞机”。 参见《参考消息》2011935

[62] 1已有北约新闻官在舆论逼问下证实,北约一些成员国确实可能自行向利比亚派遣过地面部队。称反对派武装出人意料地攻入的黎波里,与这些特种部队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参见《作家文摘》201199,第11版;(2)据俄罗斯《生意人报》826报道,俄外交部人士表示,莫斯科掌握了北约在利动用地面部队的情况,包括参与进攻的黎波里。称“规定保护平民的安理会决议被粗暴践踏了,沦为干涉内战并站在叛军一边的幌子”。俄常驻北约代表罗戈津认为,媒体发现在利境内有西方军人这一点“将重创北约声望,甚至可能分裂北约”。“因为实际上,这是没有宣战的战争。法英抛开联合国决议的遮羞布,决定不惜代价地将它们自己开启的战事进行到底。而一开始,并非所有北约成员都同意采取哪怕授权允许的有限行动”。转引自《参考消息》2011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