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殊祎:法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外国文化季/年活动
作为全球知名文化大国,法国十分重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软实力优势,创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工具,举办外国“文化季/年”便是其中之一,该活动是法国团结其它文化、从而平衡美国文化霸权、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扩大法国的文化影响并进而提升政治影响的重要手段。
起源——对抗美国文化的全球化
举办外国“文化季/年”活动是上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率先提出来的。当时,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初现端倪,以娱乐为特征的美国大众文化凭借美国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力量获得了全球性的发展与传播,几乎无孔不入,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院的大银幕上演着好莱坞大片,电视机的小屏幕播放着美国肥皂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80 年代末,美国控制了全球电视节目制作与生产的75%。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电视节目的依赖率尤其高(60%~80%),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区区1.2%的外国电视节目能登上美国的电视台;电影领域的情况类似: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全球电影总产量的6~7%,却占据着全球影片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其他国家的影片纷纷受到排挤。作为电影的故乡和电影大国的法国也难逃厄运:美国影片大量进军法国市场,逼的法国本土片节节败退。统计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年间,在法国上映的美国影片翻了一番,而法国本土影片则直线锐减。
美国文化独霸全球的局面引起当时法国新任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激烈反对,在1981年9月于贝宁召开的首届法语国家文化部长会议和1982年于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长大会上,朗两次发言,明确呼吁“抵制某种(文化)入侵,抵制某种标准化的音乐和外来图像的淹没”,因为该潮流将“抹杀”、“拉平”文化的多样性。尽管朗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所谓的“某”种文化就是美国文化。朗认为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文化大潮,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坐以待毙;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应对;同时指出,法国作为文化大国,应当在其中发挥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桥梁作用,组织文化对话与合作,宣传自己并了解别人,保持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防止其走向单一化或曰美国化。
在此背景下,朗首创了举办外国“文化季/年”的活动,并明确提出两个目标:第一,平衡南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文化关系,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不为人所知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用强有力的文化联盟和丰富多元的全球文化打破美国的文化垄断和精神殖民。第二,升级法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艺术合作,展现法国文化现代化的一面、避免世人对法国的印象停留在“凡尔赛宫”、“印象派”等传统文化符号上,用法国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打破呆板僵化、停滞不前的法国国际文化形象。
朗把外国文化年活动的首选目标定为巴西和印度,因为这两个国家不仅是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南方国家,而且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大国之一,均渴望建立平等的世界文化新秩序,这和倡导文化多样性、谋求建立多极世界的法国不谋而合。法国对初次举办文化年活动给予了充分重视:“巴西文化年”的筹备长达3年之久。
发展——文化季/年活动的制度化
进入90年代,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进一步成为不争的事实,以1998年的法国电影市场为例,“1998年是法国电影抗衡美国影片的胜利之年”,然而尽管如此,是年在法国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美国影片依然占了6部之多,法国影片只有3部。而且排名第一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观影人次之多,远非排名第二的法国片所能比。这个小小的例子并非个案,它折射着一个残酷的现实——90年代,国际文化关系进一步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失衡。在这一背景下,法国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则,后将该原则升级为“文化多样性”。
1993年,在世贸组织举行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美国要求欧洲开放包括影视产品在内的文化产品市场。当时,法国的文化市场在美国的大举进攻下已经十分脆弱,为保护本国文化和文化市场免受美国文化的进一步冲击,法国在坚决反对美国提议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则,指出,包括视听在内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不应等同于一般商品,不适用一般商品所适用的自由流通原则。即反对把文化产业纳入世贸组织的商业规范之下。之后,为获得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支持、团结更多力量共同抵制美国“文化霸权”,法国艺术地用“文化多样性”的提法取代了“文化例外”,提出文化无论大小,均有生存和发展权,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非放任一种文化肆意天下,以避免出现欣赏趣味标准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恶果。最终在欧盟和其它国家的支持下,“文化多样性原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公约”的形式上升为全球性准则,该原则为法国抵御美国文化“霸权”、保护本国的文化产品市场免受美国“入侵”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赢得了国际民意。
在此背景下,外国文化季/年活动,作为法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一项政策工具,从1990年代初期起逐步得到了制度化,即每年举办至少一次(见下表)。按照法国的说法,这项文化政策工具“有助于纠正或者缓和时风,平衡某些自视为世界中心的国家的霸权主义。”
法国外国文化季/年活动
年份 | 文化季/年名称 |
1985-1986 1986-1987 1992-1993 1994-1995 | 印度文化年 巴西文化年 相会菲律宾岛 突尼斯文化季 |
1996 | 爱尔兰印象、斯洛伐克文化季 |
1997 | 约旦文化季、巴勒斯坦之春 |
1997-1998 | 日法互办文化年、 |
1998 | 法国-埃及:视野分享、艺术之镜中的以色列、越南之春、格鲁吉亚文化一瞥 |
1999 | 摩洛哥时代、魁北克之春:冰下之火、乌克兰文化一瞥 |
2001 | 匈牙利文化季 |
2002 | 法国在魁北克、捷克文化季 |
2003 | 阿尔及利亚文化季 |
2003-2005 2004 | 中法互办文化年(2003-2004 中国在法文化年、2004-2005法国在华文化年) 波兰文化季 |
2005 | 巴西、巴西(3-12月)、令人惊讶的拉脱维亚 |
2006 | 韩国文化季、法语国家文化节、泰国艺术节 |
2006-2007 | 亚美尼亚,我的朋友 |
2007 | 荷兰文化季 |
2008 | 百分百芬兰、纪念魁北克建城400周年:四个世纪的友谊、法日建交150周年纪念活动、欧洲文化季 |
2009-2010 | 土耳其文化季 |
2010 | 法俄互办文化年 |
2011 2012-2013 2013-2014 2015-2016 | 巴西文化年(2009法国在巴西办文化年) 南非-法国互办文化年,法德庆祝爱丽舍条约签订50周年纪念活动 越南、哈萨克斯坦 法-韩互办文化年 |
特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迄今为止,法国除把“欧洲”和“法语国家”作为整体举办过文化季外,还和全球32个国家(地区)举办了文化季/年活动,其中8个是地中海沿岸国家,6个东欧国家、4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3个西欧国家,此外还有金砖5国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经济强国。从地理位置来看,其中近一半国家位于亚洲。美洲最少。
整体来看,这些和法国举行过文化季/年活动的国家(地区)有如下特点:
首先,绝大多数国家位于法国的地缘政治优先区,事关法国的国家利益:2008年6月,法国颁布了《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明确划定了事关法国战略利益的4大关键地区,即大西洋—印度洋地带(即大西洋经地中海和波斯湾直至印度洋的狭长地带)、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欧洲和亚洲。其中大西洋-印度洋地带是头号战略优先区,法国指出,该地带发生的任何危险都将危及法国和欧洲的战略利益,因此格外重视位于该区域的国家,努力与之发展友好关系。由上表可见,和法国举办文化季/年的国家,除南非和魁北克外,其余都位于法国的地缘政治优先区,其中约旦、巴勒斯坦、土耳其、以色列、阿尔及利亚、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这8个国家位于地中海沿岸,即头号战略优先区。通过文化领域的交流来加深理解,由文化交流达致政治交流,由文化影响力达致政治影响力,无疑是一种巧妙的软实力工具。
其次,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这五大金砖国家是法国文化季/年活动的重点目标。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金砖5国一致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支持建立多极世界新秩序,是制衡美国霸权的重要力量,和法国有着一致的追求,因此它们不仅是法国文化年——是文化年而非文化季——的活动对象,而且除印度以外的其余4国均和法国互办了文化年。其中巴西文化年举办了两次。
第三,东欧国家作为法国努力争取的对象,也是法国文化季的重点目标。在冷战时期,东欧各国长期游离在西方俱乐部之外,苏东解体以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陆最为强大的国家争先恐后地拉拢东欧国家,谋求对该地区施加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文化季名单中列有众多东欧国家的缘故,前苏联位于亚洲地区的几大加盟共和国也是法国致力于争取的目标。
第四,法语国家和法国因“法语”而联系在一起,是共同对抗英语入侵的“法语命运共同体”,受到法国的高度重视。在和法国举办过文化季/年的国家中,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和魁北克几国(地区)至今仍然使用法语,重要性不言而喻;越南作为前法国殖民地,尽管法语已经全面退出该地区,但是仍然和法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概言之,被法国选为文化季/年合作伙伴的国家,要么事关法国的国家利益,要么和法国有着“多极世界”的共同追求,要么和法国因法语而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一言以蔽之,都是法国在对抗美国文化霸权、建立多级世界的过程中可以团结或者希望团结的力量。
整体而言,文化季/年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交流效果,正如法国国民议会指出的“文化季/年不仅是一项别具一格的、在国外受到一致认可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拉近国与国关系的首选方式”。法国人将文化运用于国际交流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联系 彭殊祎:pengshy@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