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内学术界的欧洲文化研究综述
2012年度,国内学界在欧洲文化研究领域内有两个系列主题研究值得关注。
首先是发表在《欧洲研究》第2期中的“欧洲民族国家”专题研究的系列文章。民族国家起源于近代欧洲,其理论探讨一直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不少国家都面临着民族问题乃至民族分裂的挑战。这个研究专题中的文章采用了经验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欧洲有代表性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从理论层面对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其中,田德文在《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一文中指出,“民族国家”是诞生于欧洲的国家形态,主要通过专制君主国转型和封建帝国解体而来;欧洲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民族”起到整合国民认同、赋予国家合法性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民族”只是建国的理由,民族国家在欧洲兴起的深层原因是推翻封建制度;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历史进步,但其建构过程也使世界付出了沉重代价,两次世界大战均与其有关;由于“民族意识”具有持久性,欧洲民族国家建成后,多数仍然面临“民族问题”困扰;在当代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各国的民族构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国家主权行使方式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中发生变化。他认为,民族国家建构、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是一个进程的三个方面;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是多层治理体系的核心与合法性的来源,不应得出其弱化的结论。[1]
马胜利的文章指出,法国在社会文化模式和移民政策方面历来强调“大一统”和“共和原则”,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在世界上长期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国地位所决定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法国的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受到了严重挑战。[2]在杨解朴看来,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3]张海洋的研究指出,西班牙固有的历史文化多样性,以宗教为纽带达成的国家统一,以及政治上的早熟,阻碍了其国家形态的发展,并导致了民族国家构建尝试的失败;西班牙的案例表明,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模式,其适用性不仅是有限的,也是有条件的。[4]赵柯认为,瑞士建国进程中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外部威胁、地缘政治和战争冲突等因素是决定其成功建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所在。[5]
其次是发表在不同学术期刊上的一系列有关欧洲文化多元主义(政策)的研究著述。刘泓的研究认为,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欧洲族裔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尝试说明民族主义一直是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如同20世纪后半期欧洲出现的族裔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多元文化政策也是民族国家从其族体利益出发,对治理政策的一种调整和改革,而当这些调整、改革不再适合其族体利益发展时,民族国家通常会改变其政策取向。[6]方长明认为,欧洲多元文化主义危机的实质是政党的政治需求与公众的经济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攻击,混淆了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事实以及欧洲各国实施的多元文化政策具有残缺性这两个事实,而共生互补基础上的多元文化主义才是解决欧洲社会民族问题的唯一出路。[7]陈天林的研究指出,民族主义为欧洲移民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划定了边界,提出了挑战,使多元文化主义面临一种两难困境:既希望通过多元文化主义,允许移民保持自身文化来增强欧洲的吸引力,以换取移民的忠诚和贡献;又将移民群体与本土居民疏离,从而保护欧洲文化不失去自身地位和文化认同。在这种困境下,欧洲移民社会冲突不断发生,这是欧洲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并对世界其他各国移民社会的建设有较强的借鉴意义。[8]张金岭的研究则指出,自2010 年以来,文化多元主义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宣告”失败,深刻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厚此薄彼的态度——积极支持欧洲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却消极对待以移民群体为代表的非欧洲文化的存在;文化纠结是当代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实践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折射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层面上的价值诉求;欧洲国家不应当仍旧把持“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去治理和应对一个实际上已经“多民族化”的国家现实,“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9]
另外,还有几项研究值得关注。严天钦与石坚的文章指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诸如发展不平衡、“民主赤字”和宪法危机等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开始对欧盟文化认同和文化整合等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虽然欧盟成员国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或多或少共享了欧洲文化遗产,但这并不表明目前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一种统一的欧洲文化;统一的欧洲文化依赖有目的的文化整合,它是建立在卓有成效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基础之上的。文化整合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经过整合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统一性"中也蕴涵着“多样性”。[10]
何蓉借助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早期的欧共体和现今的欧盟官方涉及“欧洲文化认同”的几个重要文件进行了分析,对欧洲认同在官方话语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11]朱孝远撰文指出,文艺复兴是欧洲由衰及兴的转折点,完成这一转折的重要前提是文化转型和提倡创新;正因为抓住了“文化强国”这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欧洲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速期。[12]胡洪庆先后发表的有关“欧洲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文章,既对法国的文化艺术赞助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梳理,以企对我国如何从政府、企业和民间各层面加强对文化艺术事业的扶助有所启迪和借鉴作用,也对欧盟框架下的欧洲文化战略与实践进行了介绍、分析与思考。[13]
(联系 张金岭:zhangjl@cass.org.cn)
--------------------------------------------------------------------------------
[1] 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2] 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3] 杨解朴:“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4] 张海洋:“从天主教共同体到失败的民族国家——西班牙国家构建的历史考察”,《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5] 赵柯:“‘小国家’整合‘大民族’——瑞士国家与民族建构的历史进程”,《欧洲研究》2012年第2期。
[6] 刘泓:“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政策——20世纪中后期欧洲族裔民族主义理论观点评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
[7] 方长明:“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危机与反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8] 陈天林:“欧洲移民社会冲突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困境”,《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9] 张金岭:“欧洲文化多元主义:理念与反思”,《欧洲研究》2012年第4期。
[10] 严天钦、石坚:“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整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献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1] 何蓉:“官方话语叙述中的‘欧洲文化认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12] 朱孝远:“欧洲文化强国如何由衰及兴”,《人民论坛》2012年第24期。
[13] 胡洪庆:“法国的文化艺术赞助政策及实践”,《上海艺术家》2012年第1期;胡洪庆:“欧盟框架下的欧洲文化战略与实践”,《上海艺术家》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