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厚:我眼中的欧洲
在去德国之前,我最感兴趣的是欧洲一体化,这当然和自己的研究有关。来到德国这个欧洲一体化的火车头的国家之后,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很直观地认识到欧洲一体化的复杂性和困难,惊叹于欧洲人过去50年间取得的一体化成绩。在欧洲的时候,打开报纸你随时可以看到一些欧洲国家互相指责的消息,比如德国默克尔正在批评欧洲央行独立性受到影响时,法国却在提出应以财政和经济部长理事会制约欧洲中央银行。在德国财政部的时候,更是亲眼目睹了各个成员国的代表吵得不可开交,于是询问德国同事你们究竟有真的合作吗。他们的答案是你不能说我们能够马上达成什么,但我们明确知道不能做什么,分歧是在逐渐解决之中而且保持可控性。欧洲各成员国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是持积极的态度,但欧洲一体化在欧洲民众这个层面出了一些问题,即面临“民主赤字”。普通民众其实并不排斥一体化,而且有一定的欧洲认同,但对于主导一体化的欧盟机构看法极其糟糕,认为这些机构就是官僚机器,而且是自己无法予以监督和掌控的官僚机器,这影响了欧洲民众参与和推动一体化的热情。今年6月适逢欧洲议会选举,此次欧洲民众的投票率甚至低于上次欧洲议会选举的投票率。部分欧洲政治家也在反问一个问题,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运行机制是否符合民主程序,以后欧洲一体化的重要道路是如何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民主化,发挥欧洲议会的作用。6月德国法院对里斯本条约的裁定中明确提出要让各国的议会参与欧盟法的制定,这其实是对欧洲议会的不认可,是对民主赤字的一个修正。我个人觉得欧洲议会的作用在未来会越来越强,逐渐解决民主赤字的问题。总体而言,欧洲一体化有困难,进步慢,但绝对会向前进,因为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政府热心于一体化,而且人民有欧洲认同,只是当前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推进速度。说到欧洲一体化不能不谈到跨大西洋关系,美国的态度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官方的态度当然会有一些变化,比如施罗德和默克尔的对美政策就不太一样,但是跨大西洋友谊广泛地植根于欧洲民众。虽然美国打伊拉克对美国的声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绝大多数欧洲人都喜欢美国,至于喜欢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欧洲人说不知道,反正就是喜欢,这可能和长期宣传有关,有的认为美国发达,文化有活力,有的德国人认为美国帮助了德国发展,为欧洲带来了和平,感谢美国。基于此,我觉得现阶段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一体化还是互相促进的,欧洲一体化更多体现的是软实力,但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就很难说了。
另一个体会就是欧洲和中国巨大的发展差距。在去欧洲之前,其实内心对此是有预想的,但结果还是超乎了我的预想。虽然中国大城市的硬件设施和欧洲差距不大,但在一些细节,尤其是软件管理上和欧洲的差距仍然很大,欧洲农村和中国农村的差距更是惊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德国的公交车基本都是精确到分,而且前后差距不会超过3分钟。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不懈地发展,才能赶上欧洲的发展水平,当前尤其需要克服轻视欧洲人和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自大心态。在国内的时候,觉得欧洲人比中国人懒,对于欧洲普通民众来讲,也许是真实的,欧洲民众的生活确实安逸,但我在德国财政部见到的欧洲人却是超乎想象的勤奋和敬业。我的德国同事虽然规定的工作时间只有6小时,但实际上每天在办公室都工作10小时左右,其勤奋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人,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谈到欧洲,不能不谈欧洲的文化和历史。当我在罗马看见罗马帝国废墟时,震撼很大。罗马帝国文明高度发达,建筑气势恢宏,丝毫不逊于中国的秦汉时期。欧洲的建筑和绘画也给了我难以忘怀的印象,欧洲人的建筑艺术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其建筑气势庞大,建筑上的绘画和雕塑逼真,而中国的彩绘和绘画强调写意,各有特色。西方的文化主要集中于教堂,从科隆,特里尔,罗马,汉堡等不同地方建筑于不同时期的教堂,可以明显感觉到不同时期建筑风格和绘画的进步,绘画越来越好看,建筑和雕塑越来越逼真和庞大。但是西方的文明理念和中国的文明理念十分迥异,教堂里的绘画大部分描写的都是战争和苦难,这和我们的和谐繁荣的理念相距甚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人的侵略性的历史由来,也有助于理解欧洲人为什么对中国实力的上升如此敏感和不快。欧洲除了优点之外,也有缺点。欧洲的移民很多,主要是穆斯林,黑人和华人也不少。欧洲人对移民不太接受,不像美国,会去主动融合,官方和民间都持排斥态度,移民对欧洲白人社会也不太认可。这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