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岭:一部感动1/4法国人的电影

  在巴黎拜访一位法国移民问题专家时,他推荐我去看一部2011年底上映的喜剧电影,名叫《不可触摸》(Intouchables)。该影片上映一周就创下了近1700万欧元的票房纪录,累计超过1/4的法国人去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杰出而富有的菲利普在一次山崖跳伞事故后全身瘫痪,想找一个家庭助理。刚出狱不久的黑人“小混混”德利斯应聘成功。德利斯当然不 是一个称职的生活助理。然而,原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却在知识、兴趣、习惯、经验等荒诞搞笑的碰撞摩擦中,产生了友情,且这份感情在不断地向深处蔓 延、不可触摸……

  法语中的Intouchable,作为名词意指印度的“贱民”阶层,同时又有“不可触摸”的意思。2006年底,法国曾上映过一部几乎同名的电 影《贱民》(L'Intouchable),其片名指向的就是印度“贱民”阶层中的一个普通人。而在这部新上映的喜剧片中,“不可触摸”则用了复数,意指 很多。

  作为一部喜剧片,电影中的很多情节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欢乐之后,人们却也会深思甚至悲伤。是什么力量让两个有着天壤之别身份的人产生了深厚情 谊?是因为白人菲利普的宽容、和善和感动改变了德利斯这样一个出身于巴黎郊区的黑人“小混混”?电影并未给影片的主人公贴上身份标签,它始终正视的是两个 个体间的平等,正视每一个人的个性与价值,正视其优点与弱点,并善于发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和善良。

  影片描述了人性的交融,其情感的表述是细腻的,产生的触动是震撼的。德利斯的“混混”行为中透露着他率真与善良的本性。在跟菲利普的交往中,生 活环境的不同使他在对自身的反思中逐渐地改变自我。而坦然与豁达的菲利普跟着德利斯一起学来某些“不文明”的做法,也完全是其作为一个平凡人自然的表现。 电影中感人的力量正来自于它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本性的正视,而不是以身外之物加以区分。

  而恰恰是这样一种描述人性的态度,令人深思不已,并强烈地引导着人们反观法国社会的现实。法国社会的族群问题正日益严重,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其 社会能见度不高,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及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太大,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注意引导和缓解这一社会矛盾,将来可能会酿成大问 题。电影中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政治意味”,但其背后的深刻意义却是每位观众都能够领会的。

  不同个体、不同族裔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问题,均在这部电影中有所折射,并不声不响地给出了答案。至于如何去描述这一答案,每一位观众各有解读。也许这种折射现实的艺术力量,正是影片吸引1/4法国人走进影院的魅力所在。

  此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2月7日“环球走笔”栏目。

  (联系 张金岭:zhangjl@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