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雄著《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一书出版
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每个民族的文化,投映出各个民族的历史和心路历程。
翻开史书,发现人类历史的轨迹像股市的走势般曲曲折折。这条曲线的各个转折点分布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吞并、起义、政变和王朝的更替。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变更后面又有着各不相同的推力。
在撞击出历史拐点的诸种因素中,经济因素首当其冲。从远古开始,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就是部落间摩擦和争斗的动因。这也是后来民族间、国家间战争的基本原因。前后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是欧洲人洗劫东方财富的侵略战。鸦片战争缘于英国以鸦片贸易搜刮中国财富的企图。日俄战争是两个帝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主导权打的一仗。
政治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要因素。18世纪初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起因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要让他的孙子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路易十四的孙子登上西班牙王位将导致法、西两国合并,成为超级大国而打破欧洲原有的权力均势。为阻止这种前景,欧洲各列强伙同觊觎着西班牙王位的哈布斯堡王朝向法、西宣战。这场持续了11年的战争是欧洲霸权的争夺和反争夺的斗争。这是政治星火点燃战争的典型例子。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改变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在经济和政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影响和改变着历史轨迹,那就是文化。欧洲历史上的好几场战争,如三十年战争和胡格诺战争,就是由于文化冲突点燃的。三十年战争被史学家界定为欧洲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但它最初的导火索是宗教分歧。信仰路德教的波希米亚人拒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他们指派天主教国王,遭到了帝国的镇压。瑞典王国为解救自己的新教兄弟波希米亚而愤而出兵,最后演化成一场泛欧洲的势力范围争夺战。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穆斯林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争斗,将历史的轨迹搅得七弯八拐,也是文化因素在起着作用。
作者将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文化现象称为政治文化。文化在推动历史进化的动力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分量,是该书重点展示的一面。此外,该书还涉及情感文化、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关系等问题。
中国与欧洲经历过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相似的历史事件,然而由于各自文化间的差异,两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回应不尽相同,两地经历的历史轨迹便有所不同。该书旨在探讨和比较中国与欧洲各自历史轨迹中的文化根源。该书的十六篇文章大多以作者的亲历事件为引线展开,大部分为政治文化课题,多数涉及中欧间比较,每一篇文章论及一个文化课题。
例如,“和亲、王室联姻和新时代的灰姑娘”探讨的是和亲这一历史文化政治现象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不同表现和历史作用。其间包涵了远嫁女儿的甘苦和凶险。它们消弭了战争硝烟,却又伴随着刀光剑影。而在西方,和亲表现为更具常态性的王室联姻。它们编织出错综复杂的王室血系,使得和亲的积极意义常常显得暗淡无光。
“舌尖上的尊严”揭示当今比利时政治两大亚文化圈之间的冲突和分裂的文化原因。历史上法语在比利时文化领域占据着远优于荷兰语的地位。当代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地区经济的腾飞,使荷兰语族发出强烈反弹。荷兰语族的文化复兴运动甚至从文化领域溢出到经济和政治领域。
“比水还淡的血”从查理曼帝国的兴衰回顾欧洲和中国历史上为争夺权力而出现的王室仇杀。查理曼的儿子“虔诚的路易”曾为了避免王国周期性的分裂进行过努力。路易的努力没有成功,但仍不失为欧洲长子继承权的奠基人。
“为神而战”追溯欧洲历史上的几次残酷的宗教战争,并将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与之进行对比。中国古代佛、道两教的冲突从未演成血腥的战争。这要归功于中国文化的和平性、相容性及容忍性。儒家主张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和谐、和睦、合作与融合的思想使得佛道两教千年来得以和平相处。
“牵星借风渡重洋” 回顾了15世纪航海强国葡萄牙的海外探险和领土扩张史。同时代的中国拥有比葡萄牙强大得多的海军。明皇朝海军统领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却寸土不占,说明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蜗居的‘圣人’”讲述葡萄牙航海先驱亨利王子的故事。他不恋王权,不爱钱财,毕生致力于探险、拓疆和维护基督教世界,因而被国民视为“圣人”,并建碑永世铭记。然而,就是这个“圣人”对摩尔人的土地进行了野蛮的入侵和抢掠,并且以欧洲贩奴第一人的身份被载入了史册。
“两个帝国的背影”回顾15世纪在东方同时崛起的两个帝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和东亚的明朝。帖木儿东征西讨40年,抢劫财物,掳掠工匠,按十一比例杀戮俘虏,而明帝国推崇“修德”而不求“地广”,并将周边15个小国列为永不征讨之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上奉行“厚往薄来”的宽厚政策。
“远古的使者和异邦的知音”将文物的真正价值归咎于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非市场的拍卖价格。文物只有在尽可能多地向世人展示中实现它们承载的价值。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提供了实现历史艺术品价值的平台。它们向世界的艺术朝圣者宣示着人类文明的晨光熹微,其中包括辉煌的黄河文明。为建立展示中国文物平台做出贡献的人是中国文化的知音。
书评:欧盟大船何以搁浅在文化礁石上?——评张健雄《当东方相遇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