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文等谈社会动荡西方无免疫力

    英国这几天突然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坏榜样”,伦敦6日爆发的骚乱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扩散到多座城市,成为“1985年以来英国最严重的社会动荡”。这一切都源于一名少数族裔青年死在伦敦警察枪下,激起一批青年人对政府的不满。英国警方将“伦敦乱了”归罪于“青年暴徒”,宣称动乱升级源于年轻人利用推特网和黑莓手机相互串联,“相互模仿”。几天内超过500人被警方逮捕,这一幕让很多国际媒体感到“眼熟”,认为它“像极了阿拉伯之春”。还有的怀疑,是欧洲大陆近年来社会骚乱的病菌漂过了英吉利海峡,“全欧洲处在半内战的边缘”。西方舆论步调高度一致,它们没有像谴责一些阿拉伯国家镇压“革命”那样数落英国,反倒是英国媒体在指责警方向暴徒投降。这种说辞被专家批评“没有从政治经济层面深挖国家的病根”。英国首相卡梅伦8日中断休假回国,《泰晤士报》9日说,他回国前,“伦敦已进入无法无天的夏天”。

    “无法无天的夏天”凸显英国社会积怨

    “暴徒们在咆哮,伦敦城在燃烧”,这是英国媒体9日总结的伦敦现状。卡梅伦此前一天中断在意大利休假赶回伦敦,9日一早便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量平息骚乱之策。但在英国媒体看来,骚乱第三天才决定回国实在太晚了,还有媒体揪出卡梅伦曾有不希望假期泡汤的念头。英国《独立报》送给首相一幅漫画:赤膊的卡梅伦躺在沙滩上边喝冰饮,边感慨“好热的天!”在他身后,骚乱中被烧毁的北伦敦托特纳姆区地标大楼正冒出滚滚浓烟。

    “这座曾经优雅的建筑能躲过希特勒的空袭,却在骚乱中付之一炬,”英国《每日镜报》发出如此感慨时,香港《明报》认为整个伦敦都如置身纳粹空袭。令英国舆论惊讶的是,骚乱8日蔓延到伯明翰、利兹、利物浦、布里斯托等多座城市,出现向整个英格兰蔓延的趋势。英国警方称,截至9日已逮捕525名参与骚乱者,其中100人已被起诉。英国《卫报》说,卡梅伦已决定将伦敦警力从6000人增加到1.6万人,警方还将出动装甲车“清理街区”。

    “他们就像一群愤怒的大象扫过街道,”这是一名英国警察在博客中写下的话,话中的“他们”指的是连续多日夜晚在伦敦街头打人、砸店、放火的年轻人。英国媒体说,他们大多是来自贫困社区的少数族裔青年,作案时大多用手帕蒙面,他们中很多人不到20岁。伦敦警方指责他们是“暴徒”,英国副首相克莱格谴责他们的“毫无必要的”暴力和偷窃活动是“趁火打劫”。英国《泰晤士报》担心年轻人的“盲目罪行”会给英国带来多大伤害——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年,伦敦却进入“无法无天的夏天”,“火烧伦敦”的照片传遍全世界。卡梅伦9日警告,所有达到法律惩戒年龄的肇事者都将受到制裁。

    “为什么一场和平抗议会演变成英国人20多年没见过的大骚乱?”许多英国媒体都在为这句质问寻找答案。由于骚乱起因是一些民众对29岁牙买加裔的马克·达根死于警方枪下不满,上街抗议,英国社会的种族冲突被作为分析重点。由于参与骚乱的青年大多是城市中贫困社区的失业者,《每日电讯报》将它形容为“社会底层的反击”。一名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28岁青年对媒体说,“这是工人阶级起义,我们要重新分配财富”。

    事实上,伦敦是个不乏骚乱记忆的城市。1981年4月,伦敦南部黑人社区布里克斯顿发生骚乱,当地黑人居民与警方的冲突导致82人被捕,300多人受伤。4年之后,北伦敦托特纳姆区又爆发布莱德沃特农场骚乱,冲突双方是当地非洲、加勒比地区移民和警方。《卫报》说,这些冲突与当下伦敦骚乱惊人相似,不仅主角相同,爆发地也几乎是相同的街区。该报9日早些时候称,当下骚乱暂时没出现重伤和死亡“极其万幸”,但BBC称,一名26岁伦敦男子8日晚在汽车内中枪死亡。

    对于伦敦警方指责骚乱是“少数犯罪分子”所为的说法,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罗德尼很不认同。他对媒体表示,“不论是伊朗、叙利亚还是美国、英国,世界哪个地方出现公众骚乱,政府都会说是一小撮煽动者、罪犯和恐怖分子所为,但实际上每个参与骚乱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动荡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层面出了问题”。

    英国《独立报》说,在这个国家,一些人活得相当艰辛,不得不面对低收入、高失业率,二等标准住房,这些都在酝酿人们的不安情绪,而当他们发现警察不站在自己一边,情绪就会爆发。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学者提姆·芬奇9日对《环球时报》说,托特纳姆距伦敦市中心近20分钟车程,却是伦敦最穷的贫民区,人均寿命都比别的区短一大截,“英国社会的积怨太深了”。

    从“阿拉伯之春”到“伦敦之夏”

    “第三世界式骚乱在伦敦爆发”,印度《自由媒体》杂志8日以此为题的文章感慨伦敦陷入“绝对无政府状态”。英国不久前刚陷入小报监听丑闻,“8月骚乱”又让世界看了伦敦的笑话。德国《世界报》说,伦敦街道犹如战场,足以让世界困惑与恐惧。

    日本 Bmr网站9日称,“伦敦暴动是英国在打自己的脸”,日本一些互联网站上,有人嘲笑英国人“表面绅士,内心野蛮”。还有人说“不明白英国怎么敢自称先进国家”。法国《解放报》认为,移民青少年引发社会矛盾不是英国的孤立现象,而是欧洲大陆的通病,巴黎2005年骚乱和2008年雅典骚乱都走过了“经济危机背景下,政府大力紧缩公共开支,导致社会福利缩减,穷人受损害巨大,进而出现社会矛盾爆发”的轨迹。文章说,社区贫困化+青少年高失业率+移民和本土居民待遇不平等,基本等于“骚乱的温床”。俄罗斯《独立报》说,从这一角度看,整个欧洲处在半内战的边缘。

    对于骚乱给英国形象带来的损害,英国媒体也很担忧。《卫报》自嘲道,今后,再也不会有外国警察机构派人到苏格兰场来学习如何维护公共秩序了。

    “伦敦之夏像不像阿拉伯之春”?这几乎是英国骚乱连日来最受国际舆论关注的争议点。阿拉伯媒体“中东在线”说,多年以来,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伤者倒地的镜头似乎成了西方媒体报道阿拉伯世界冲突的经典场面,但这一回,如此场面不是发生在西亚和北非,而是在西方国家首都的繁华街区,这对西方是一种讽刺。

    黎巴嫩博客网站“黎巴嫩之春”题为“伦敦骚乱能和阿拉伯之春相比吗”的文章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做这种比较,但“我们的革命可不包括洗劫自己居住的社区,砸毁自动提款机和商店”。但文章也认为,伦敦骚乱与埃及“革命”存在诸多相似点:都是由一名男孩之死引发,公众相信他受到了官方不公正待遇;都表明社会出现激烈的阶层斗争;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络工具都在骚乱中推波助澜。俄罗斯KM.RU网站题为“伦敦按照埃及剧本发展?”的文章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英国骚乱者借鉴了“阿拉伯革命者”的经验,通过网络协调彼此的行动。

    “科技在毁灭我们”,这句感慨8日出现在美国广播公司报道中,文章探讨的主题是,伦敦骚乱是否应怪罪推特和黑莓手机。《华尔街日报》说,英国警方指责年轻暴徒通过这些现代工具相互沟通,互相模仿彼此罪行,警方将监控这些网站是否被用于煽动或组织暴力活动。文章说,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利用社交媒体煽动骚乱已从阿拉伯国家复制到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的街道上,这种信息沟通方式推倒了穆巴拉克政权,如果未来几天英国宣布“管制推特和脸谱”,请不要太意外。

    社会动荡,西方没有免疫力

    卡梅伦9日誓言打击骚乱者,重建英国社会秩序。还有伦敦高级警员称要用橡皮子弹平息骚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举动为英国在西方舆论赢得的更多是支持,而非此前“阿拉伯之春”国家政府下令镇压时受到的质疑。《纽约时报》网站报道伦敦骚乱的文章下,多数网友留言谴责骚乱者的暴行,有人称,有英国警察被目睹对一名蒙面抗议者实施暴力袭击,网民“Delray Beach”说,“那名警察该怎么做?难道要他亲吻抗议者,并送他一张社会福利支票?”

    在英国国内,伦敦发生的一切被定性为非法骚乱,而非“革命”。英国学者提姆·芬奇对《环球时报》说,伦敦骚乱和“阿拉伯之春”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旨在推翻现有体制,提出种种政治性口号,而人们在伦敦看到的只是打家劫舍,故意放火,行凶者是对现行福利制度和政府不满的、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穷光蛋。

    “别的国家发生骚乱时,欧洲人总爱把原因往政治上引,现在英国自己出事了,却先要强调事件没有政治性。”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田德文9日对《环球时报》这样说。他说,不论伦敦骚乱被如何定性,它起码反映出西方民主社会对于社会骚乱并没有免疫力。他还表示,英国的骚乱与其说是种族问题,不如说是青年问题。英国青年的失业率在欧洲相对来说还不算很严重,但是今年也创下历史纪录,超过20%,这么一大群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游荡,肯定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英国该怎么办?《每日电讯报》给政府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警方必须向社会证明,他们没有歧视黑人公民。在此事件中,警方被媒体质疑放任青年人发泄怨气,没有尽力阻拦。《泰晤士报》9日批评“英国警方在街道上向骚乱者投降”,还有媒体呼吁当局出动军队,实施宵禁,让警方使用高压水枪。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说,英国骚乱者没有专门的组织,“更像一锅沸腾的开水”,如果英国政府想学卡扎菲,事件未来走向将更难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