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礼:德国对欧洲历史的反思
顾俊礼
本站原创
0
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中有哪些东西对东亚国家、对日本有启发?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我想谈四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各位。
一、二战后,德国是在特定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开始对二战罪行的反思与和解进程的。
首先,国际上对德国的强大舆论压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20多年又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不但给世界人民、特别是欧洲各国人民、德国周边各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样,国际社会、国际舆论一致遣责希特勒德国的战争罪恶,当时,德国处在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其次,德国开明政治家的引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得割地赔款的可耻下场,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得更惨,更彻底,整个国家机器被摧毁,全部国士被一分为四,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就连首都柏林也未能幸免。德国政治上降到了“零点”。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明智的政治家、反法西斯民主政党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德国不能再蛮干下去了,若再蛮干,德国就可能被开除“球籍”了。社民党及其领袖舒马赫以及基民盟及其领袖阿登纳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再其次,美英法三盟国的强大压力。战后初期,西方三盟国对德实行“四D计划”,对德严厉惩治,施加强大政治压力,就连西德政治家们制订《基本法》(宪法)时,也是按照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
1948年7月1日提出的所谓 “法兰克福文件”的精神制订的。至于后期,出于美苏冷战的战略需要,美英法极力扶持西德,则需另当别论。另外,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反法斯民主政治力量坚持不懈的斗争。社民党具有反法西斯的光荣传统:还有像舒马赫、勃兰特等一大批不屈不挠的反法西斯斗士。
二、共同的战略利益是导致德法和解的本质东西,德国真诚的谢罪只是和解的润滑剂。
战后初期,法国仍想肢解德国,随着美苏双方战略利益的对立,美苏开始了尖锐,持久的冷战,四大战胜国也都相应地调整了对德政策。这样,西欧便生活在东西方尖锐对峙的夹鏠中,处境十分艰难,这直接损害了德国和法国的利益。其次,西欧当时经济社会形势很糟糕,需要美国援助,而美国则借此要挟西欧,对之气使颐指,德法等西欧国家敢怒却不敢言,都想寻找机会摆脱这种处境。另外,德法世仇,德国虽在二战中惨败,但法担心德再次崛起作恶,总想寻找某种机制捆住德国,当然德国也想将计就计发展自己。这样,德法都想和解,建立统一的欧洲,共同抗衡美苏两霸,这是它们的共同战略利益。于是,德主动、真诚对二战谢罪,法则展示宽广胸怀,对德予以接纳,双方一拍即合。1950年法提出“舒曼计划”,立即得到西德欢迎,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又逐渐发展成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从而使德国与各国的和解不断深化,不可逆转。
三、和解是艰难、复杂的漫长过程,需要足够的谋略。
西德跟欧洲国家的和解在统一之前把重点放在西部,即跟法国和英国的和解。西德首先实行了“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先后加入了北约,成为欧共体六创始国之一,德美、德法、德英相互之间都成了盟友,和解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到了1989年两德追求统一时,美英法三国起初对德都不支持,不合作,这表明二战留下的阴影还很浓重。法国总统密特朗曾专门出访游说苏联、波兰两国领导人共同反对两德统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甚至在
1990年9月12日签订《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前一天的深夜还亲自电令英外交大臣赫德,命其搅乱预定第二天上午的签字仪式。密特朗也只是在德国总理科尔作出与德国共创欧元、放弃德国马克的承诺之后才爽快地支持了两德统一。当然,美、英、法在两德统一问题上的不合作态度,既有现实政治,安全战略的考虑,但更明显地表现了二战对这些国家留下的负面影响。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两德统一之后欧美大国的政界、学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都异口同声地提出了“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这个尖锐问题,公开表示对统一德国政治走向的担忧,再次突显了二战阴影!德国1990年10月统一之后把和解的重点移向了与波兰,捷克的和解。德国领导人虽然心里不满意,还是签署了奥得—尼斯河边境条约;对波兰、捷克提供了数额可观的各类名目的战争赔偿,但迄今德波、德捷双边关系中二战阴影仍时常显现,闹得很不愉快。看来真正和解的道路很漫长,既要有足够的谋略,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四、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德国把对二战反省的根本性成果加以宪政化,即宪法规定禁止发动侵略战争。
德国《基本法》第26条强调:“(1)凡是扰乱各国人民共同和平生活的行动,以及有此意图特利是准备发动攻击性战争的行动,都是违反宪法的,必须受到法律制裁。(2)只有经联却政府批准,方可制造、运送和贩卖用于战争的某些武器。”《基本法》的其它一此条款,如第25条,第24条,以及一些保护人权,确保政党内部保持民主秩序等等规定,也都是吸取二战沉痛教训的结果。
二战后,德国对二战反思与和解进程中这些显亮的东西似乎值得东亚国家,特训是日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