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彦平:欧盟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1]

    欧盟委员会2009年发表的欧盟产业结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中,欧盟产业结构继续朝着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下降,2008年占GDP增加值的1.8% ,工业比重也继续下降,2008年占GDP增加值约26%,服务业比重则上升至占GDP增加值72%左右。工业和服务业是欧盟境内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工业(包括能源工业和制造业)约占排放总量的60%,服务业(包括商业和交通运输)约占排放总量的37%,农业(包括渔业和畜牧业)约占排放总量的1.7%,其他排放源约占1%[2]

     在工业部门内部,主要的排放源依次是能源工业(主要是电力、燃气、热力生产和提供)、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品制造(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化学纤维)、非金属冶炼(主要是水泥、玻璃、制陶)。能源工业中87%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电力和热力生产,但各国的电力生产的能源结构差异较大,例如,德国煤炭占电厂能源的50%,英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76%,法国核能占80%,北欧水力占56%,这就决定了各国电力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量的差异。钢铁工业是欧盟的重要产业支柱,根据欧洲钢铁业联合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23个成员国共有500家钢铁企业,年产量2亿吨,产值2000亿欧元,欧盟国家的钢铁生产工艺非常先进,粗钢基本上来自高炉、吹氧转炉和电弧炉,而且废旧钢铁回炼比重超过40%,这对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显然是有利的,然而,由于钢铁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热能,该产业依然是欧盟境内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特别是CO2),2007年CO2排放总量约1.2亿吨,预计2050年将减少50%。除钢铁工业外,欧盟国家其他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比较大,2007年约1500万吨,比1990年下降了16%,其中最大的是炼铝业,由于目前欧盟的炼铝工业主要采用霍尔电解法生产原铝,整个生产过程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热能,同时排放出大量的CO2。欧盟国家化学品制造业在2007年排放了8200万吨CO2,比1995年减少了11%,主要排放源是农业化肥和化学纤维生产过程。欧盟的非金属冶炼主要包括水泥、玻璃和陶瓷等建筑材料,2007年总计排放量约为1500万吨。在欧盟境内,交通运输是仅次于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占排放总量的23%,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亿吨,其中70%来自公路运输、水路运输15%、航空运输13%、铁路运输0.6%、其他0.7%,欧盟境内的交通运输主要依赖公路和航空,受到金融危机打击,2009年公路和航空运输量分别下降了14%和13%,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暂时减少,但随着经济复苏,这两个领域的排放量还会稳步增加,预计在2030年大幅减排的可能性较低。欧盟服务业分为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这两部分2008年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建筑物(服务场所)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排放,同居民住宅的排放情况类似,2008年服务业和居民住宅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约14%,其中服务业占4%,居民住宅占10%。

     从对欧盟主要产业的排放情况分析看,明显存在三类线性关系:第一,产业结构决定温室气体排放量,欧盟产业中重化工业比例较高,故温室气体排放高;第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单位热能生产计算,消费煤炭较消费石油或天然气的温室气体排放要高许多;第三,产品生产工艺决定温室气体排放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较低。因此,正确理解欧盟不同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选择非常重要。


[1] CO2排放或相当于CO2当量的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2] 在温室气体排放中,一部分排放属于来源不明确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