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彦平:中欧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之异同

    中国和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它们在节能减排目标设定和战略措施选择上有共同之处,但更多的则是重点不同,由此也造成目标实施上的差异。

    首先,中国和欧盟的温室气体减排理念不完全相同。欧盟强调的是“低碳经济”,中国强调的是“低碳发展”,对于欧盟来说,经济低碳化是目标,对于中国来说,经济低碳化不仅是目标,而且也是一种新思路和手段,即实现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和手段。中国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远超过欧盟,但人均排放量只有欧盟的55%,如果考虑到历史累计的排放,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不仅远远低于欧盟水平,甚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历史比欧盟主要国家短,欧盟主要国家工业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完成,而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则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因此,当欧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世纪20-30年代接近峰值的时候,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很低,预计到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才接近峰值,然后开始回落,换言之,中欧温室气体排放峰值之间存在约百年的时间差。所以,欧盟强调的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限制,而中国在强调对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同时,更强调欧盟等发达国应当对历史排放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温室气体的特性决定了目前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的工业化历史中遗留的产物。

    第二,中国和欧盟在减排目标的设定上不完全相同。欧盟强调的是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限制,在欧盟的国际减排承诺中,量化标准是基础,例如,欧盟承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将排放量减少8%(相对于1990年水平),在第二期内将排放减少20%-30%(相对于1990年水平),而中国虽未对温室气体减排总量做明确的承诺,但向国际社会表示,到2020年将能源强度降低20%(相对于2005年水平),将碳强度降低40%-45%(相对于2005年水平)。由此可见,那种认为中国对温室气体减排没有明确承诺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同欧盟的做法相比,中国目前的做法符合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而且在操作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行性,例如,如果采取欧盟那种总量控制,然后将配额分配给各产业部门,在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技术条件下(70%以上的一次能源为煤炭,煤炭燃烧效率比发达国家低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必然会会影响到经济增长,而用降低单位GDP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强度)的方式来实施减排,由于不会限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行性自然更高一些,因为只要在未来时期内,中国的GDP平均增速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增速,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

    第三,中国和欧盟在减排手段的采用上也不完全相同。欧盟主要的减排手段是ETS,即碳配额交易市场,这个市场通过总量控制下的灵活交易,在短期内确实将欧盟境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了下来,例如,在2005-200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2.1亿吨排放,在2013-2020年期间将会把配额所涵盖的领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每年21亿吨减少到每年17亿吨。相比之下,中国采取的措施更加灵活,除了没建立类似欧盟ETS那样的总量控制和交易体系外,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包括:限制高排放产业的能源消费,例如,针对某些高排放产业提出“生产能力增长,能源消费不增长”的具体要求,另外还坚决淘汰部分设备落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所谓“关、停、并、转”,积极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在这些方面,中国和欧盟在做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经验可以交流。

    最后,中国和欧盟减排效果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欧盟减排措施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成效自然也比较显著,然而,这主要是欧盟政策比较超前的结果。早在1990年2月,欧盟委员会就出台了《能源与环境》的政策性文件,对包括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内的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严格的限制要求,这种政策不仅比中国要早许多年,而且比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也早,因此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同它几十年一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经济增长速度令世人咋舌,但从总体看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从产业结构上看,欧盟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1%,工业只有26%左右,农业在1.8%-3%之间,而中国到2030年农业比重才会降至5%,工业比重降低到30%左右,服务业比重上升至60%以上,换言之,中国要达到欧盟目前的产业结构尚需25-30年。由于中国与欧盟产业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 欧盟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缓慢,减排相对容易,而中国则处于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减排任务更为艰巨 - 更由于中国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工厂”,承担了大量由发达国家转移的加工过程以及附带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有一种估计,目前中国1/4 ~1/3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于生产出口工业品所造成的),因此,两地区的减排效果是不对等的,不能用欧盟单方面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减排计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