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学:冰岛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江时学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0
2008年10月,冰岛爆发了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岌岌可危的金融体系,冰岛总理哈尔德惊呼:冰岛经济已濒临“国家破产”。冰岛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教训和启示也是非常深刻的。
一、冰岛金融危机的由来
北大西洋岛国冰岛曾被国际媒体视为“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排行榜上,冰岛雄踞首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2007年冰岛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4 548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位。[1] 这个总人口只有31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一百多亿美元的小国在社会发展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每一个冰岛人均可享受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冰岛的人均购书量和人均手机拥有量在世界上均位居首位,失业补助金与就业人员的工资相差无几,就业妇女占妇女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此外,冰岛的社会问题不多,风土人情淳朴,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无怪乎冰岛人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在2008年10月,如此令人羡慕的一个国家却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10月6日,哈尔德总理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最近几周,世界金融体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性冲击。世界上最大的一些投资银行已成为这一灾难的受害者,市场上的资本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其结果是,那些国际大银行不再为其他银行提供资金,银行之间的信心丧失殆尽。这使得冰岛银行的状况在过去几天内不断恶化。”哈尔德总理还说,“冰岛经济可能会与银行一起陷入(危机的)漩涡,后果可能是国家的破产。”[2] 哈尔德总理的讲话发表后,著名的全球网上购物网站“亿贝网”(eBay)设在英国的分网上贴出了网友的恶搞:“99便士起价拍卖冰岛,欲购从速。”[3]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丹尼尔森教授说:“在和平时期,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迅速而悲惨地崩溃。”[4] 毋庸置疑,冰岛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牺牲品”。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国际上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基本停止,流动性的减少使冰岛银行遭遇了致命的打击。 首先陷入困境的是格利特尼尔银行(Glitnir)。2008年9月26日,格利特尼尔银行高层会见央行行长奥德松,希望央行能注资9亿美元。奥德松没有意识到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冰岛,因此他不仅没有同意格利特尼尔银行的请求,反而在2天后宣布,政府将对其实行国有化。 政府的这一行动使标准普尔和其他一些评级公司立即降低了冰岛的主权信用等级。[5] 这使冰岛的第二大银行兰兹银行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为它在向欧洲中央银行融资时是用冰岛国债作抵押的。鉴于兰兹银行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数日后政府也将其收归国有。 一些政府官员表示,对兰兹银行实行国有化的目的是为了保住冰岛最大的银行考普信银行,因为此前政府已为考普信银行注资6.25亿美元。但是,由于考普信银行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政府终于在10月9日不得不将其接管。至此为止,冰岛的三大银行均被国有化。 由于冰岛金融形势陷入了极度混乱,政府被迫在10月9日至13日期间关闭了股市。在此以前,股市已下跌了90%,[6] 克朗也大幅度贬值。 在经济繁荣时期,冰岛人无忧无虑地举借了大量债务。由于这些债务多以外币计值,因此克朗的贬值导致其债务负担变得越来越沉重。此外,由于国民经济陷入危机后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升,失业增加,因此许多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2008年10月以来,民众的示威游行此伏彼起。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冰岛从未出现过的动荡。[7] 为驱散抗议的人群,警察不得不使用催泪弹。这也是半个世纪以来冰岛警察首次使用催泪弹。 冰岛金融危机也影响了政局稳定。2009年1月23日,哈尔德宣布提前举行议会选举(时间定在5月9日)。24日,首都雷克雅未克再次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游行者强烈要求政府立即下台。此外,社会民主联盟也向哈尔德施加压力,要求他撤换中央银行行长。25日,商业部部长西于尔兹松辞职。[8] 迫于压力, 哈尔德总理不得不在26日宣布,由于联合执政的独立党和社会民主联盟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他领导的内阁被迫集体辞职。冰岛因此而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上第一个政府跨台的国家。 2009年2月1日,社会民主联盟和左翼绿色运动宣布成立过渡政府,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出任总理。除了积极要求国际货币经济组织提供援助以外,过渡政府还实施了稳定物价、增加就业、资本管制和稳定经济等一系列反危机措施。西于尔扎多蒂甚至公开表示,冰岛将考虑加入欧盟的可能性,并希望在4年之内加入欧元区。为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政府向议会递交了要求撤换央行行长的提案。 在4月25日的议会选举中,联合执政的社会民主联盟和绿色运动共得到51.5%的选票。这也是左翼政党在冰岛历史上首次赢得多数席位。而曾连续执政18年之久、在1月下台的独立党得票率则比上次选举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西于尔扎多蒂在获胜后说,选举结果是选民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否定,也反映了民众渴望变革的心情。根据冰岛《新闻报》选举前进行的民意调查,超过一半的冰岛民众对过渡政府执政两个多月来的表现表示满意。当地舆论普遍认为,执政联盟于在2月1日临危受命,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了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是其取胜的重要原因。[9] 冰岛金融危机不仅使冰岛人损失惨重,而且还连累了英国人。冰岛的三大银行在英国和荷兰有大量客户,其中包括数百万个网上银行个人储户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慈善机构、医院、非政府组织和大学(甚至包括牛津大学)。[10] 英国和荷兰的公私储户之所以愿意将钱存入冰岛银行,主要是因为这些银行能提供较高的利率。[11] 但在冰岛政府接管这些银行后,所有银行业务都停止,存款被冻结,甚至可能会被一笔勾销。在奥德松总理表示冰岛银行无法满足英国存款人的提款要求后,英国首相布朗启用了反恐怖主义法,冻结了冰岛银行在英国的资产。冰岛银行突然间成了与基地组织齐名的恐怖主义组织。[12] 面对岌岌可危的经济形势,冰岛曾希望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能提供援助,但未能如愿。[13] 后来,冰岛不得不求助于俄罗斯。冰岛总理哈尔德说:由于欧洲国家置冰岛的请求于不顾,“在此情况下任何人都会开始寻找新朋友。不过冰岛不会讨论扩大与俄罗斯军事合作的问题,我们仍然是北约成员国。”[14] 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与冰岛发展关系的俄罗斯却未能向冰岛提供援助。 冰岛是欧洲经济区的成员,但它从未提出过加入欧盟的申请。反对加入欧盟的人认为,欧洲经济区已为冰岛提供了许多经济利益,因此冰岛没有必要改变当前与欧盟的关系的性质。此外,加入欧盟后,冰岛的主权会受到影响,独立性会减弱,对本国资源的控制会丧失。奥德松在担任冰岛总理时甚至将欧元区看作是“香格里拉”。[15] 冰岛爆发危机后,许多人说,如果冰岛是欧盟的成员,欧盟会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使冰岛早日摆脱危机;如果冰岛放弃克朗,采用欧元,这一金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不会如此严重。因此,许多人认为,为了今后避免发生类似的危机,冰岛应该尽快加入欧盟或采用欧元。一些工会组织也主张冰岛尽快加入欧盟。 欧洲银行明确表态,除非冰岛首先加入欧盟,否则它不能采用欧元。针对这一立场,有些学者认为,冰岛可像黑山共和国那样,单方面实现“欧元化”。这些学者认为,冰岛只要动用1亿欧元就可替代流通中的克朗,使欧元成为冰岛的法定货币。有些冰岛人甚至认为,1000年以前,冰岛果断地引进基督教,废黜了其他宗教,今天为什么不能大胆地使用欧元,抛弃克朗?[16] 2008年11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它决定向冰岛提供21亿美元的援助。据报道,冰岛曾向包括中国等国提出过援助的请求,希望能够帮助冰岛克服金融危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称,“我们也密切关注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有关国家所造成的影响,也注意到了有关国家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我们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尽快取得预期效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部分国家计划向冰岛提供援助,我们对此表示欢迎。”[17] 如前所述,冰岛金融危机爆发后,冰岛银行在英国和荷兰的客户蒙受了巨大损失,总额达50亿美元。在2010年3月初举行的公民表决中,90%以上的冰岛人反对偿还这笔巨资。但冰岛政府表示,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冰岛将支付这一债务。英国和荷兰表示,如果冰岛拒绝支付,它将被永远不得加入欧盟。此外,英、荷两国还要求国际货币资金组织在向冰岛拨款以前停止向冰岛提供更多的援助。
二、冰岛金融危机的根源
冰岛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无限膨胀的金融业。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在国际范围内诱发了流动性短缺,金融泡沫在外部条件发生恶化时终于破裂。而冰岛这个小国之所以制造了一个大泡沫,主要是因为: 首先,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为金融泡沫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冰岛曾经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的影响下,冰岛政府放开了银行利率,并将一些国有企业私有化。[18] 1991年,独立党领袖奥德松出任总理。这位34岁就担任首都雷克雅未克市长的政治家极为信奉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喜欢阅读弗里德曼、哈耶克和布坎南的著作,甚至在讲话时也经常引用他们的语录。[19] 因此,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贸易自由化;增加汇率的灵活性;[20] 控制政府开支,努力实现财政盈余;建立资本市场;减税(公司税从50%下降到18%);为控制通货膨胀而要求工会与雇主达成协议,放慢工资上涨的速度;加入欧洲经济区(EEA),以进一步密切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在这些改革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国有银行私有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冰岛的银行基本上都是国有化的。国有银行的利率很低,有时甚至是负利率。由于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很大,银行常把信贷提供给与政府保持密切关系的企业。 奥德松任总理的时间长达13年(1991~2004年)。[21] 他认为,制约冰岛经济发展的障碍是政府对银行业的控制。他在一次讲演中说,政府不应该通过拥有商业银行来干预经济,资本的配置不应该由政治家决定。因此,奥德松政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银行业的私有化,以消除所谓“金融压抑”现象。 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人虽无银行从业经验,但在私有化过程中却获得了银行的所有权,并立即从商业银行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此外,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用批发业务来开拓国内抵押市场,使房地产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其次,金融业盲目地走向国际市场。冰岛是一个小岛国,市场规模有限,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在2000年完成银行私有化后,政府就鼓励银行业向国际市场拓展。 冰岛人是维尔京人的后代。在历史上,维尔京人视野开阔,生性好强,勇于开拓。这一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冰岛银行走向海外的必然性。仅仅在5年的时间内,冰岛银行就实现了国际化。以成立于1982年的冰岛最大的银行考普信银行(Kaupthing)为例,它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就将业务扩展到13个国家。2006年,它在世界银行排名榜上的座次已跃居第177位。2007年底,它的资产总额达7.4万亿克朗,而当时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万亿克朗。[22] 2000年,在冰岛银行业的融资中,三分之二来自国内,三分之一来自海外;而在2006年前后,三分之二的融资来自海外,三分之一来自国内。[23] 至2007年底,冰岛全国金融业的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了1000%。冰岛的外债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3年的140%上升到2008年的550%。[24] 因此,虽然冰岛银行没有大量购买美国次级债券,但它们对外债的严重依赖则极大地损害了整个银行业的稳健度。2008年3月,三大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CDS)点差已高达1000点。[25] 这使得冰岛货币克朗快速贬值(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期间贬值幅度达30%)。[26] 无怪乎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即使没有美国次贷危机,冰岛同样会遇到债务危机。 第三,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在银行业不断拓展其海内外市场时,冰岛政府却未能加以有效的监管。英国《金融时报》在分析冰岛危机时说:“央行仅仅使用利率手段来监管,降低了储备金要求,也没有用道义上的劝告来规范银行的行为。”[27] 例如,为了与国家住房融资基金(HFF)竞争,商业银行竞相提供利率低、期限长的住房贷款。有些银行甚至在提供贷款时不要求贷款者出示购房证。其结果是,许多人利用这一漏洞,将住房贷款用于其他目的。[28] 银行的放贷量固然大幅度增长,但这也助长了金融泡沫的膨胀。 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助长了国内需求的扩大,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在2000~2007年期间,除2002年和2003年以外的其他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均在接近或大大超过4%,其中2004年和2005年分别高达7.7%和7.5%。[29] 滚滚而来的财富使冰岛人进一步加快了对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步伐。兰兹银行(Landsbanki)成了英国西汉姆足球俱乐部的大股东,博股投资公司(The Baugur Group)买下了英国著名的福莱莎百货公司,并在美国萨克斯第五大道百货公司拥有股份,另一家投资公司斯托蒂(Stodir )则在美国航空公司中拥有大量股份。 但是,这一前所未有的繁荣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宏观经济日益失衡,对外资的依赖越来越重,经常项目逆差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高不下(2006年高达25%),通货膨胀率突破了政府确定的目标,大量外债的流入使克朗升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负担也日益加重。 针对上述问题,央行在2008年上半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两次提高利率,与丹麦、挪威和瑞典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15亿欧元),控制公共债务的增长幅度,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但利率的上升却反而吸引了大量套利资金,进一步扩大了国内消费中的“泡沫”。[30]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加剧了金融动荡。 第四,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为冰岛金融业的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使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诚然,冰岛金融业的国际化得益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例如,至2007年底,冰岛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50%分布在海外,50%以上的利润来自海外银行。[31] 但是,银行业的高度国际化也加大了该部门的脆弱性。一俟外部条件发生不利的变化,经济规模不大的冰岛就很难应对外部冲击。
三、冰岛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
早在2006年,丹麦丹斯克银行(Danske)的一个研究报告就指出,冰岛银行的发展速度之快已超出了冰岛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但一些冰岛人认为,在历史上,冰岛曾经是丹麦的附属国,因此,丹斯克银行的报告是“殖民主义者的代表”在诋毁冰岛的发展。因此,该报告不可能使冰岛引以为戒。[3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也曾要求冰岛政府关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提防对冲基金进行套利活动。但冰岛却依然置之不理。冰岛银行监管当局甚至在2008年8月14日宣布,冰岛三大银行能经受其资产大幅度缩水和克朗币值急剧下跌这样的“考验”。[33] 无怪乎冰岛的民众将冰岛危机归咎于银行家的贪婪。一个名叫亚尔斯泰兹(Sirry Hjaltested)的冰岛教师说:“如果我遇到一个银行家,我会踢他的屁股,踢到我的皮鞋卡在他的肉里拔不出来。”[34] 而银行则怪罪于政府的错误决策。兰兹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蒂松(Yngvi Orn Kristinsson)说,银行也很担心无节制地开展海外业务会招致巨大风险,但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银行不得不冒此风险。他认为,“(对金融危机)负责任的应该是中央银行”。[35] 此外,银行还抱怨政府没有向银行注资,而是简单化地实施国有化,从而使银行陷入绝境。 无论如何,冰岛金融危机的下述教训和启示是十分深刻的。 首先,银行在拓展其海外业务时必须量力而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冰岛银行业的国际业务取得如此快的发展,无疑是缺乏可持续性的。有人认为,即使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动荡,冰岛也会遇到危机。[36] 冰岛前总理哈尔德在接受媒体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我们从过去几年事态得到的教训是,一个小国家企图在国际银行业扮演一个领导角色是不明智的。”[37] 其次,政府不能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为了加快发展金融业,信奉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奥德松政府对金融业的无限扩张不加引导和监管,致使银行负债累累,在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无法应对自如。冰岛的不幸再次表明,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CNN网站的一篇文章说,冰岛犹如雷曼兄弟公司,而且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但是,出于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冰岛政府却听凭这一泡沫不断地扩大,直到它破裂。[38] 再次,不能依靠信贷扩张来刺激经济。美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在研究拉美国家遭遇的银行危机后发现,拉美的每一次银行危机都是由信贷的无限扩张导致的,因为信贷的过度扩张会破坏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放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他们得出了这一结论:伴随着信贷扩张的“好时光”,同时也意味着“坏时光”即将来临。[39] 冰岛的遭遇似乎验证了这一结论。冰岛银行在国际上获得大量资金后,向本国居民提供以外币计值的抵押贷款。其结果是,冰岛的家庭债务相当于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60%上升到2006年的240%。[40] 第四,要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冰岛的比较优势是渔业资源丰富。渔业部门为冰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冰岛曾为争夺渔业资源而与一些邻国龃龉不断。此外,渔业很难使国民经济实现腾飞。因此,冰岛政府一直在为减轻对渔业的依赖而追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毋庸讳言,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冰岛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就已初见成效。例如,它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建立了氧化铝冶炼业。冰岛的高科技产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冰岛的生物制药企业阿特维斯(Actavis)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此外,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南非运动员皮斯托瑞斯之所以能用11.17秒的好成绩取得男子100米短跑冠军,就是因为他使用了冰岛生产的一种高科技假肢。[41] 而冰岛政府认为,为了取得更快的发展,除了扩大高科技产业以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业似乎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捷径。 第五,有必要为金融机构建立一套预警体系。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萨白二世在访问著名的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时问道:为什么没有人能够预测金融危机到来? 不容否认,金融危机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冰岛大学经济学教授吉尔法松认为,冰岛危机使冰岛财富的损失额相当于这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7倍。由此可见,预防危机比应对危机更为重要。无论是国际货币经济组织还是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在探讨能否预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建立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预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外债的“警戒线”:(1)偿债率(还本付息相当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为20%;(2)负债率(外债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5%;(3)债务率(外债总额相当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为100%;(4)短期债务率(短期外债占全部债务的比重)为20%;(5)外债-外汇储备率(外债总额相当于外汇储备的比重)为100%。这些指标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控制外债规模,也有助于他们规避债务危机的风险。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指标较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许不适用于冰岛这样一个非常富裕的小国。因此,机械地照搬上述“警戒线”指标是不足取的。 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使用债务的“可持续性”(debt sustainability)这一概念。“可持续性”实际上是指债务国拥有的还本付息的能力。换言之,如果债务国的债务负担过重,超出了它还本付息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的债务就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只有保持一定的“可持续性”,债务国才能避免债务危机。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债务的“可持续性”?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经济学家C.达斯金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债务总额与经济实力之比,二是当外部冲击来临时,还本付息能力会不会减弱。[42] 令人遗憾的是,达斯金未能对这两个原则进行量化,因此其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冰岛金融危机表明,“盖杜蒂-格林斯潘法则”(Guidotti-Greenspan rule)对预防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法则认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在数量上与其短期债务额相当。[43] 这一法则或许能构成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2010年),邹东涛主编。
(联系 江时学:jiangsx@cass.org.cn)
[7] 上一次冰岛出现的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是在1949年民众抗议冰岛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冰岛是北约的12个签约国之一。
[8] 西于尔兹松在宣布其辞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应该对冰岛目前所陷入的这场严重危机承担责任,金融监管机构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机构的领导人也应该引咎辞职。
[11] 例如,兰兹银行在英国和荷兰开设的名为”冰岛储蓄”(Icesave)的网上存款业务,利率高达6%以上,从而吸引了大量储户。
[15] 在世界上的多种语言中,“香格里拉“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或“乌托邦”的代名词。
[18]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学说的“鼻祖”弗里德曼和哈耶克曾访问过冰岛,并在电视台对其采访的节目中大力宣传新自由主义学说。
[20] 2001年,奥德松政府放弃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采用浮动汇率制。
[21] 2004年奥德松卸任总理后,曾担任冰岛外交部长。2005年,他辞去外交部长后担任央行行长。
[24] IMF, Country Report No. 08/367, December 2008。
[25] “信用违约互换”(CDS)是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在CDS的交易中,CDS的买方定期向CDS的卖方支付一定费用,即信用违约互换点差。点差越大,说明违约的风险越高。CDS的运用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
[26] IMF, Country Report No. 08/367, December 2008。
[29] IMF, Country Report No. 08/368, December 2008
[30] 利率从2003年的5.3%上升到2007年的15.25% 。
[39] Michael Gavin and Ricardo Hausmann, The Roots of Banking Crises: The Macroeconomic Context,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Office of the Chief Economist Working Paper No. 318, January 1996.
[42] Chritina Daseking, “Debt: How Much Is Too Much?”,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December 2002, p. 12.
[43] 盖杜蒂是阿根廷财政部前副部长,格林斯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盖杜蒂在1999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资本的突发性外流,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能少于其短期债务额。格林斯潘也在世界银行的有关会议上提出过类似的建议。http://en.wikipedia.org/wiki/Guidotti%E2%80%93Greenspan_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