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欧洲发展报告

2002-2003年欧洲发展报告

主编:郑秉文;副主编:沈雁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目录

提要(沈雁南)

主题报告

欧盟东扩:历史性的挑战与机遇(陈新)

 

综述篇

政治形势(闫小冰) 经济形势(王鹤) 社会形势(刘立群) 国际关系(潘琪昌)

 

专题篇

欧盟莱肯首脑会议与《莱肯宣言》(吴弦)

欧元汇率变动的实证分析:1999-2002年(杨伟国)

“9·11事件”后的欧洲安全(胡宁)

西欧国家的反全球化浪潮(梁光彦)

中欧关系与亚欧关系(赵俊杰)

 

国别与地区篇

欧洲联盟(张健雄);英国与爱尔兰(陈志瑞);法国(马胜利);德国(顾俊礼);意大利(罗红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张健雄);奥地利和瑞士(田德文);南欧三国(张敏);北欧五国(梁光彦);中东欧诸国(李丹琳);俄罗斯(许志新、潘德礼)

 

资料篇

统计资料(钱小平);欧洲大事记(蔡雅洁)

 

后记(沈雁南)

 

提要

 

本年度,欧洲最为引人瞩目的重大事情莫过于欧盟东扩。此次扩大,不仅因为入盟国家多,更因其突破了原来冷战时期的东西欧分界,给冷战后欧洲政治格局带来新的景观而备受世人关注;在东扩列车启程的汽笛声中,我们看到一个新欧洲正在向我们走来。 与欧盟东扩同样引人关注,也与东扩紧密相关的是欧盟的体制“更新”事宜。2001年12月举行的欧盟莱肯首脑会议及会议发表的《莱肯宣言》,正式启动了欧盟“制宪”进程。随着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第一份宪法草案在2002年里问世,一个新欧盟也在向我们走来。 作为未来新欧洲、新欧盟的新符号的欧元早已先期诞生,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作为欧盟12个成员国法定货币开始流通;3月1日,比利时法郎、德国马克、西班牙比塞塔、法国法郎、爱尔兰镑、意大利里拉、卢森堡法郎、荷兰盾、奥地利先令、葡萄牙埃斯库多、芬兰马克、希腊德拉克马等12国货币结束历史使命,彻底退出流通,欧元首先在12国里“一统天下”。欧元现金顺利融入欧洲经济生活,并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世界经济将为之发生新的变化。

变革之风也冲击了欧洲政治生活。在许多国家,公众政治对主流政治的抗衡能量在增长,它打乱了政治钟摆以往那种左右摆动的规律,使部分主流党派无法有效发挥政治主导作用;不稳定的因素在上升。而“极右翼”政治力量上升的表象,则在相当程度上掩饰了政治天平进一步左倾的实质。

时过一年,“9.11事件”的余波尚未平息,欧美关系出现大起大落的曲折;俄罗斯则借“9.11事件”和美国实现了双边关系的重大发展,同时俄罗斯和北约进一步走近。

2002年正值中国和诸多西欧国家建交30周年,事实表明,中欧关系正在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政治剧变。在一系列国家发生了改旗易帜的震荡之后,冷战格局在欧洲宣告解体。在欧洲格局重组的过程中,个别板块继续分裂,大多数板块在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感觉中寻找新的归宿,而有的板块则明显地表现出膨胀的欲望。板块漂移的明确动向是,中东欧国家向以西欧为主体的“欧洲”回归,西欧则在向中东欧扩张。2002年正进入这一板块重组的最后准备阶段,经过十多年的酝酿、筹备,经过许多次激烈、复杂的谈判,欧盟终于确定了将要首批入盟的候选国名单;如果不出意外,2004年5月1日将完成这一板块重组的正式对接,届时欧洲格局将发生重大改观。 此次欧盟东扩,是其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6国共同体到今天有15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欧洲联合在西欧获得极大成功;欧盟已经成为欧洲政治、经济的主导力量。冷战的结束,为欧洲联合从西欧向东欧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中东欧国家纷纷提出“回归欧洲”和加入欧共体的请求后,欧共体/欧盟立即作出了东扩的决定。欧盟东扩不仅将改写欧洲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也将为其新老成员国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从欧盟来看,此次东扩有助于遏制、化解后冷战时期中东欧地区频频发生的民族冲突和战争危机,有利于控制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和边界争执等问题;更有效地打击贩毒、走私等有组织的跨国犯罪活动;使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向“西方”转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稳定。同时,中东欧国家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的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成本远远低于西欧国家,加之地域相连,交通便利,文化相近。东扩之后,欧盟的地缘经济区域将得到极为重要的扩张,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将变得更为强大。

从即将入盟的新成员国来看,它们同样受益匪浅。在政治上,它们可以借此实现“回归欧洲”的政治目标;在安全上,可得到欧盟和北约的双重保障,并作为欧盟成员参与欧洲和国际事务,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在经济上,可通过入盟获得更多帮助,加快实现社会繁荣的步伐。同时,经济的一体化还将从根本上改善欧盟成员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使投资变得更容易,为双方带来长远的利好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从国际政治角度审视,此次东扩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欧盟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其世界政治中的国际战略地位,而且也将十分有利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然而东扩之途并非平坦之路,仅从动议之时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曲折经历,就足以说明其艰难非以往历次扩大可比。然而无论对欧盟和候选国来说,为此付出代价是值得的。

欧盟实现东扩在即,欧盟的体制改革也日益紧迫,这既是东扩之必须,亦是欧盟一体化深化之使然。2001年12月的欧盟莱肯首脑会议无疑在欧洲一体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会议通过的《莱肯宣言》为正式启动欧盟的“更新”与“制宪”进程,做了各种必要的安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会议决议成立的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更是引人注目,它在2002年10月提交的第一份“宪法草案”,为2004年各成员国就“宪法性条约”举行政府间谈判提供了基础。这一切都将对欧盟未来的发展带来根本性影响。

欧洲一体化进程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整合理念和实践经验。通过机构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方式,确立了具有超国家调节因素的组织机构,形成独特的国际社会组织形态。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以后,欧共体/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再次处在了新的十字路口。随着此次扩大的实现,一个至少囊括27国、近4.8亿人口的区域组织将在欧洲出现。这个区域组织将面临诸多以往6国、9国、12国、15国时不曾遇到或不甚紧迫的新老问题。因此,欧盟现在需要一个不同于50年前模式的“真正转变”,否则将无法应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欧盟必须以一种更长远的历史眼光,来审视和规划欧洲的未来;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框架和结构”,来为欧洲的国际社会组织形态做出长远和根本性安排。正是欧盟发展态势及其目前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最终促成了制宪进程的启动。而这种发展演变,不仅要把欧盟自身,而且也要将欧洲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欧元纸币和硬币作为欧盟12个成员国的法定货币开始流通。 在欧元流通两周时,已有92%的现金交易使用了欧元,说明欧元现金融入欧洲经济生活的过程比较顺利。在经过2个月的欧元与原成员国货币的双币流通期后,3月1日起正式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而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欧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在欧元区之外,有50多个国家将本国货币的汇率与欧元挂钩。2002年内,欧元汇率疲软终于结束,金融市场对欧元看好。欧元汇率走强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欧元区的价格稳定。但从长期看,经济要素与性质要素仍对欧元的汇率发展不太有利。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权力将更为集中到欧盟层面,欧元的流通也会进一步完善欧元区的市场结构,从而使欧元区经济的整体性不断增强,欧元性质也将日渐完备,对抗市场冲击的能力也将日益增强。在统一市场和欧元所形成统一经济实体的基础上,欧盟已经形成一个强健的经济政策结构。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步伐也在加快,共同防务意识不断加强。欧盟快速反应部队计划就是欧盟加强政治一体化的一个步骤。2002年,欧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决定欧盟将推进组建欧洲军团的进程,并再次确认将按计划在2003年完成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筹备工作。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在不依赖欧洲之外任何力量对欧洲范围内发生的危机迅速作出反应。

 

 

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背景下,2001年欧盟经济增长大为减速,主要是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即由于国际贸易增长减速和石油与食品价格的意外飚升。此外,欧元区内部的增长力量也不像预期那么强劲。虽然欧元现金进入流通领域使得欧盟经济正在成为统一的实体,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改革也使其经济更具有弹性,但这些因素尚不足以为欧洲经济提供有效抵御外部冲击的保护。

2002年初以后,欧洲经济逐渐复苏。从欧洲过去经验来看,出口往往是经济复苏前期的推动力。欧洲的经济增长上升往往始于出口增长,刺激投资和库存增加,然后是消费增长。出口在2002年第一季度终于成为正增长,是连续4个季度下降后的首次季度正增长。2002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主要来自净出口。

但在经济形势普遍不佳的情况下,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有所不同。在大国中,德国和意大利的内部需求特别疲软;法国近年来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就业,使得内部需求较有弹性,经济复苏的形势略好;英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度反弹,私人消费一直较强健,制造业也有所改善。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和葡萄牙的经济复苏较慢,而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增长状况较好。丹麦、瑞典和挪威经济均在稳定增长,私人消费和出口状况都比较好,全年增长率将在1.5%左右。

从2001年到2002年,西欧逐渐加快经济模式的调整步伐。在许多国家,公众通过政治运动等形式对推进有悖于自身利益的模式的主流党派进行了政治清算。有关国家模式的讨论进入更高一级阶段。在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及其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中左翼理论家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认可。

一个重要现象是对西欧原有模式——特别是瑞典模式——合理性的再认识。20世纪90年代中期,瑞典社民党重新上台后,坚持以本国福利模式为主导的改革方针,同时积极引入“新经济”的成功因素,从而实现了在保持一定增长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就业率的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该国在经济形势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已部分恢复了在市场模式改革中取消的公民福利待遇。

除瑞典模式外,德国等国的莱茵模式、爱尔兰的混合模式等模式中的合理因素也被看好。西欧国家意识到,无论是瑞典还是其他模式,并不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可现成效仿的对象。这些模式的某些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对已被否定模式的再改造,可以使之适用于新时期发展需要。西欧已不再一味追随一种单一的高效发展模式;推行这种模式也远不如以前那么顺利。

就力量而言,2001年到2002年,是“极右翼”党派地位快速上升的年份,更多的“极右翼”、右翼或中右翼党派在选举中成为执政党,或支持率上升。然而西欧政治的天平却未因此向右而是在向左倾斜,因为党派不分左右均在纲领、政策和政治实践中进一步向中左翼理论与模式靠拢。

使欧洲政治风向标反转的最主要动力,不是来自于主流党派,而是来自于公众政治力量。公众政治力量与有极端倾向的党派联手所产生的强大压力,使主流党派不得不加快了向公众要求的方向调整,由此推动了西欧政治向左转。

事实上,近些年来一度在市场经济普及化过程中被遏制、几乎销声匿迹的公众政治运动,尤其是工会罢工运动,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有不少促成因素在不断发酵、酝酿,在2001年突然形成洪流突破了政治堤坝的束缚,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从目前公众政治运动发展来看,罢工已不仅是要求雇主增加工资和福利,而且还针对主流党派推进的右倾经济模式,针对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出现的不公正分配现象。公众通过“又回来了”的“罢工”和其他更激进的公众运动形式,来保护或得到应有的权益。

2002年里,西欧国家多次发生带有政治色彩的暴力案件。政治暴力事件呈现上升趋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欧正处于一个政治意识不断强化的时期,而这种意识一旦不能得到正确疏导就有可能导向个人或群体的暴力政治。由此西欧政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部分执政党已表现出无力有效控制政局。公众政治压力增大迫使执政党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效政策。但从长远来看,公众政治的复兴对西欧政治所产生的正面作用要大于负面作用。

由于非法移民问题趋于严重以及经济形势欠佳、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原因,加之巴以冲突严重恶化,使得欧洲极右翼势力及种族排外浪潮呈现错综复杂情形。一方面,反犹情绪明显上升,除欧洲传统的反犹主义之外,阿拉伯移民及其后裔的反犹情绪也凸显出来;另一方面,西欧的极右力量的政治影响也明显上升,其突出表现是法国极右翼代表人物勒庞竟然在法国第一轮总统竞选中胜出,荷兰极右翼人物富图恩的政党成为荷议会第二大党,这引起欧洲及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

非法移民问题如此严重,以至成为欧盟塞维利亚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经过激烈的讨论,各国领导人最终就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措施达成一致,从而拉开了欧盟各国协调移民政策、共同打击非法移民的序幕。但由于非法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欧盟采取的各项措施虽可缓解矛盾,但看来这个问题仍会长期困扰欧盟各国。

 

 

一年前发生于美国的“9.11事件”虽然未从根本上撼动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但人们处处可以感到这一事件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2002年欧洲国际关系受“9.11事件”的影响,在欧(盟)美关系及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9.11事件”发生之初,欧盟国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坚定有力的支持,然而事过仅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美欧关系已呈现多处裂痕。尽管美欧在面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时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反恐的具体问题上却有重大分歧。特别是在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德国表现出坚定而明确的反对立场。这里固然有德国现政府为赢得大选而争取民意的需要,但也反映了德国领导人中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抵制情绪。 欧美分歧还表现在其他诸多问题上。如对待以巴冲突的不同态度,美国明显偏袒以色列,力主阿拉法特下台,而欧盟则“支持巴勒斯坦人民选出的领导人,无论他是谁”;在钢铁贸易上,双方爆发了激烈争斗,美方要增收进口税,欧方要对美制裁,双方甚至闹到世界贸易组织;在欧盟建立导航卫星网络计划的问题上,欧美互有指责;在国际刑事法院规约问题上,欧盟也公开批评美国。 欧美关系在本年度里如此大起大落,究其根本原因,是双方战略地位和战略利益的差距,这种差距,冷战时已有,但被东西方冲突所掩盖,冷战后开始彰显,“9.11事件”后更因其为二战以来最为严重而特别引人关注,但欧美双方毕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着根深蒂固的盟友关系,不仅不至于破裂,还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从目前来看,欧美在重大问题上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具体问题上出现分歧,直至摩擦加大,再至妥协的波动情况将持续下去。 2002年上半年,俄罗斯与北约的大踏步接近引人注目。“9·11事件”使美国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及反恐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美国组织国际反恐联盟和实施反恐军事行动需要俄罗斯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俄罗斯也从当前自身的实力出发希望与西方改善关系以扩大战略活动空间。“9·11事件”成为双方接近的契机。在普京不失时机地向美国和欧盟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并提供实际支持的前提下,此前因北约东扩问题而别别扭扭的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很快转暖。2002年内,俄罗斯与北约签署《罗马声明》,宣告俄罗斯-北约联合理事会的建立,它使俄罗斯与北约的合作机制由原来“俄罗斯-北约联合常任理事会”确定的“19+1机制”转变为“20机制”。尽管在此机制中,俄罗斯的所得虚大于实,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气氛的改变,增加了它在新一轮讨价还价中的筹码。 在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单边主义走向极端的背景下,中欧领导人加强互访和政治对话,表现了双边关系健康发展主旋律的一面。本年度正值中国与德国、卢森堡和希腊等一批西欧国家建交30周年,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已步入一个健康、成熟的发展阶段。 自1998年中欧确立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以来,中欧双方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领导人会晤,2002年举行了第五次会晤。领导人频繁互访和政治对话机制增进了中欧领导人对重大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的沟通与合作,使中欧关系迅速得到提升。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有关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树立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安全观以及在联合国框架内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等主张,受到欧洲领导人的重视,并在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2002年,第四届亚欧会议举行,并取得积极成果。适逢“9·11事件”周年之际,会议通过的《亚欧会议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宣言》、《朝鲜半岛和平政治宣言》及《第四届亚欧会议主席声明》等文件,突出了亚欧携手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主题;强调了反恐必须以联合国为主导,反对单边主义的共同立场。同时,本届亚欧会议还表明了加强亚欧间文明对话和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亚欧会议正在成为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洲际平等合作的典范、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推动力量”。 亚欧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一半,但当前亚欧贸易额和相互投资总量同其经济规模及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不相称的;其经贸关系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

后记

 

本书为欧洲发展报告(蓝皮书)之第七辑。本辑的主题报告为“欧盟东扩”。 本报告一如既往沿袭集体讨论与个人研究向结合的惯例,在讨论中充分交流、集思广益;在个人研究中,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注意到各篇相互协调,使本书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上一年度,既本报告第六辑出版之后,本报告责任单位——中国欧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本报告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2年1月联合举行了本书发布会暨欧洲形势年度研讨会。欧盟驻华大使及欧盟轮值主席国的驻华大使再次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在就欧洲形势发表演讲后与中国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形式已经成为本报告年度形势研讨会的一个不成文惯例,受到了北京地区欧洲问题和国际问题研究界的欢迎。 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欧洲形势的发展,确定了本年度的主题报告为:欧盟东扩;同时决定将欧盟莱肯首脑会议与《莱肯宣言》的分析列为专题篇的第一专题。我们认为欧盟的东扩和欧盟体制的“更新”问题密切相关,对今后欧洲形势的发展和欧盟的自身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辑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只是开端,故主要侧重于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初步的分析,在今后的报告中,我们将根据情况继续予以跟踪研究和深入讨论。

至2002年年初,欧元问世已有3年了;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欧元孰好孰坏,议论颇多,因此我们也将此问题列入专题,希望能够为读者认识欧元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此外,列入专题的还有“9.11事件”后的欧洲安全、西欧国家的反全球化浪潮及中欧关系与亚欧关系等。 2002年年中,我们召开了本书课题组的年中欧洲形势研讨会,并对本书各专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