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程卫东解析欧盟“外交署”运作前景

    经过一年多准备,欧盟新外交机构“外交署”已开始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专家日前向记者解析了这一独特外交机构未来的运作前景。

  欧洲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卫东比喻说,“外交署”的大船已打造好,航向也已确定,船长和一些重要岗位上的人员已经就位,只是水手还没有全部配齐。

  按照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欧盟设立了“外长”职位,即目前由阿什顿担任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外交署”把原来分属于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的外交权力合二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吸纳各成员国的外交人力和资源,直接服务于欧盟的共同外交政策。

  2010年7月,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外交署”筹组方案。10月,欧盟总务理事会正式批准了“外交署”《人事安排及财务管理规定》修正案。阿什顿随后任命了“外交署”秘书长和首席运营官两个高级职位。12月1日,这一新外交机构开始正式运行。

  程卫东认为,“外交署”未来将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首先,整个机构的建设和人员选任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其次,整合原先分散在欧盟各机构中的外交职能与项目,需要一个交接的过程;再次,相关机构与人员都需要适应对外关系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

  程卫东说,“外交署”的运作前景将取决于它如何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该机构的重要目标是加强对外政治关系的发展,使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而不只是资金与援助的供应者,要将欧盟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政治力量。这一定位将使其在运作中存在冲突与矛盾。

  他解释说,“外交署”既不隶属于政府间的理事会,也不隶属于超国家的委员会。它到底倾向何方,是一个困境。“外交署”不仅协助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也协助欧盟理事会主席、委员会主席及委员会的工作,如何协调存在困难。此外,“外交署”与成员国外交如何分工,如在外交与领事保护、民事保护、危机干预、人道主义援助、多边主义等领域或事务上,它与成员国的外交机构间在任务与资源方面也存在冲突。

  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认为,“外交署”的未来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机制的作用,还受制于人的因素。特别是当各方官员分属不同党派时,很可能在对外政策的侧重方面产生一些变化。

  程卫东表示,欧盟领导人力求实现对外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加强内政与外交的协调,这些使命在很大程度上都将由“外交署”来实现。最终人数可能达到9000人、年预算近6亿美元的“外交署”有望成为欧盟最具影响力的对外关系机构,其作用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但他同时强调,“外交署”不同于传统的外交机构,其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与活动范围,更取决于成员国立场的协调。(记者张崇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