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讯】新冠疫情形势下的中欧(西班牙)关系前景展望
2020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新冠疫情下的西班牙(欧洲)与中西关系”线上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济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山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高校和智库从欧洲(西班牙)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计六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与会代表围绕着“新冠疫情下的世界格局与中欧关系”、“新形势下的中国与南欧国家关系”、“西班牙国内政局与宪法变革”、“西班牙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疫情时代下西班牙与中国的商贸双循环”等专题发表看法。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研究员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前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带来巨大冲击,国际秩序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本次研讨会聚焦新冠疫情下的西班牙(欧洲)与中西关系,开展思想、学术、智慧对话,有助于推动欧洲学界、西语界的学术交流;在世界大变局下,各国、各地区都在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我国先行布局,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刚刚成功举办的第三届进口博览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活力。西班牙是资源禀赋大国,正在积极应对新冠困局,在探索和深化中西合作上,未来西班牙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将更为广泛,为构建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将持续深化对国别和区域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开展西班牙国别研究,未来将通过联合院内外机构,搭建更大的西语学术研究平台。
中国驻西班牙前大使原焘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今天举行视频会议,讨论的议题是专家学者和国内众多与欧洲和西班牙有关系的各界人士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年以来,新冠疫情使世界局势发生深刻的变化,加速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演变进程。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身战略的考量也在发生变化。欧盟作为世界重要一极,希望在多极化的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和更为有利的地位,始终强调并重视对华关系。西班牙是南欧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力量,中西建交近半个世纪里,西班牙始终保持对华友好的传统,历届政府都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做过努力和贡献。在当前动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新冠疫情给西班牙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带来一些变化,对其外交政策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也应看到西班牙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没有改变。目前以工社党为主导力量的联合政府还会继续重视发展对华友好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疫情之后中西关系仍会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讨论会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从多个维度对疫情下中国与南欧国家合作进行思考。他首先指出,疫情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变得更复杂、更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中欧关系变得更重要。在对欧政策上,南欧地区似乎不如中东欧地区更显性,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南欧地区是欧洲海防前哨阵地,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脆弱和易受冲击的地区,其战略重要性不容忽视。新冠疫情造成各国公共卫生领域危机频现,欧盟新老危机趋于叠加态势。从抗疫初期,欧盟内部一团散沙、缺乏凝聚力;到现在,欧盟把团结抗疫看作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借此机会增进成员国共识,实现欧洲战略自主。对于西班牙等南欧国家,这次疫情引发了西班牙公共卫生危机,导致南欧国家与欧盟在应对疫情有关政策和经济援助问题上相互博弈。此外,除了债务和金融危机,南欧的安全问题将是未来我们关注的重点。由于南欧地缘脆弱性,目前的东地中海危机可能与难民问题相互刺激,演化成南欧地区危机的趋势。南欧地区的问题或许会成为我们今后开展对欧政策的预警,欧洲的很多问题有可能会首先在南欧地区有所体现。因此,南欧地区是我们对欧政策的缓冲地带,在疫情反弹形势下,我们应深化与西班牙的合作,抓住南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海陆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拓宽中西合作面,不仅能加强中西互利共赢的双边经贸往来,同时能帮助我国在南欧和地中海地区树立更加积极和正面的形象。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的路燕萍博士以“老国王出走与西班牙宪法改革”为题发表看法。西班牙老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因私生活丑闻、贪污指控和奢靡作风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出走至今未归,由此引发西班牙国内对君主制的抨击愈演愈烈,要求西班牙宪政改革的呼声不断。老国王出走引起了西班牙左右翼政党的各种辩论,左翼政党借此严厉抨击政府,提出应审查王室账目,终止国王仲裁调解等职能,还有人甚至要求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一些城市还采取过激行为,替换下了标有胡安·卡洛斯一世街名。西班牙老国王的出走到底是挽救了君主制,还是让君主制走向末路?西班牙会转而推行共和制吗?这是当前西班牙国内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综合分析西班牙国内的观点和看法:西班牙在胡安·卡洛斯一世恢复了君主制,现在对君主制的破坏加剧并日益显现,但这种破坏并不会导致君主制的快速消亡,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西班牙将向共和制转型,老国王出走激起了西班牙民众要求改革宪法的强烈呼声。近年来西班牙政党碎片化趋势加剧、执政党在议会中的影响力下降以及加泰等区域自治要求独立等多重问题的接连出现,预示着西班牙1978年颁布的宪法中的各种缺陷逐渐显现,宪政改革有望提上议事日程。
关于西班牙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丁波文副教授认为,西班牙共产党是西班牙国内的左翼政党,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历经风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恢复合法地位,是西班牙政坛和西语世界的一支活跃的政治力量。西共富有斗争精神,不仅积极参与国内事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态度鲜明。近年来,西共在智利宪法改革、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洛佩斯潜逃西班牙,以及本月发生的玻利维亚新总统阿尔塞遇袭事件等西语世界重大政治事件中,积极表态发声,反对、谴责不当行为,致力维护国家的稳定与民主。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方面,西共坚守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方略对其他国家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崛起起到样板性作用,特别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西共对中国共产党的抗疫举措高度赞扬,认为我国对全球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起了示范作用。未来,希望中西两国能够借此契机,加强合作,对社会主义执政的优势进行更广泛宣传。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欧关系?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强调要看到中欧关系中的合作和碰撞两重性。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公共卫生合作上,中国与欧盟领导人互致慰问和相互支持,互相主动提供抗疫物资和紧急医疗援助。中欧高层交流继续进行,领导人会晤改为线上形式进行。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不断深化,成果丰硕,《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已于2020年9月签署。今年上半年,中国首次跃居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班列运行班次也逆势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中欧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也有所加剧,仍集中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在中国对欧洲国家抗疫医疗援助过程中,欧盟多位高级官员曾公开表示要警惕中国的“慷慨政治”,督促成员国关注中国对欧盟所谓的“分化”,甚至有人声称要针对新冠疫情向中国索赔。欧盟对中国香港、新疆等内政事务指手划脚的指责也愈发密集。在中欧未来合作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两重性,医疗援助应量力而行,医疗物资交往通过市场广泛开展。欧盟仍是我国的重要经贸与国际合作伙伴,中国不仅要与西欧和中东欧国家开展全面合作,也应努力与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加深经贸与文化领域的合作。
关于欧盟推动开放性战略自主的新动向及对我影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研究员表示,欧盟今年提出的“开放性战略自主”概念是对其原有开放战略的丰富,具体表现在欧盟复苏计划和2020战略远见中。开放性战略自主概念有四个部分:加强战略韧性,要求欧盟开展新基建活动;打造绿色和数字的结合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公共预算和私人投资相结合的长期融投资机制;将年度预算与成员国法治和结构改革挂钩。开放性战略自主概念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约束机制,主要针对西班牙、意大利和一些中东欧国家等既与我国关系较好、且是欧盟预算的直接受益者。另外,中国对欧医疗援助令欧盟高度警觉,加之疫情又增强了欧盟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欧盟通过推行开放性战略自主增强战略主权,例如将高端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和非洲,进一步去中国化。增强战略主权的同时,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也逐渐抬头,今年不仅启动了全新的贸易防御机制(反补贴),还强化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在欧盟建设安全网络的政策下,一些成员国对华为5G设备普遍持否定态度,西班牙目前仍允许使用华为设备。我国可及时利用欧盟复苏计划,持续吸引对中低端产业链的外国投资,便于我国吸收欧洲新技术和行业标准,助力本地中低端产业链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可与欧盟数字+绿色双转型战略对接,特别是要深化与西班牙等在数字和绿色产业方面有良好基础国家的合作,加大投资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与欧盟分享抗疫经验要适度,以防对方再与我发生意识形态冲突。
在分析“百年变局背景下的中欧关系”时,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教授表示,中欧关系是我国重要的双边关系,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中欧建交45年来,中欧关系已具有成熟、稳定、多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五大特点;伙伴关系历经了三次“跳跃”,即从合作关系逐渐发展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合作的机制已经成熟。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关系在已有的和平伙伴、增长伙伴、改革伙伴及文明伙伴四种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正发展成为为全球治理伙伴。具体表现在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地区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合作更加密切,特别是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合作,中国政府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使得欧盟倍受鼓舞。今年9月中欧高层会晤中,中欧双边决定将建立绿色伙伴关系和数字伙伴关系。这体现了中欧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是中欧关系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未来影响中欧关系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双方的定位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始终强调欧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而欧盟对我国的定位则比较复杂,甚至趋于负面。欧盟除了把中国看作是合作伙伴外,还把中国看作谈判对象、经济上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欧盟还强调中欧关系要更加平衡对等,认为目前的中欧关系不平等、不对等,认为中国要对欧盟进行“分而治之”。欧盟的对华舆论也充斥着负面信息和观点。尽管近年来中欧高层往来十分密切,欧盟内部仍频繁在涉港、涉疆及涉藏事务上对我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甚至对华最为密切的企业界也在出现一些不协调声音,也开始公开指责、批评我国内政,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伍慧萍教授以“中德欧关系背景下德国应对疫情的措施与效果”为题,具体讨论了德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和效果。她认为,在公共卫生方面,德国联邦和各州应对疫情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限制社交、扩大检测、精准隔离,让有关领域专家参与制定抗疫政策、开展病毒及疫苗研究并参与舆论引导。在抗击疫情方面,德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表现较好,自3月至9月底感染人数维持在20万左右,感染人数和死亡率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而在维护经济民生方面,德国联邦政府迅速追加本年度财政预算,将一揽子救市措施规模大幅提升到GDP的24%(8220亿欧元),是二战以来力度最强的一次救市行动。德国的救市思路主要是,一方面,从短期纾困,国家发放短时工作补贴,直接现金贴补企业在停工期间的用工成本,并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紧急救助和流动性,减税让税;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提振经济,增加医疗卫生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环保气变等领域的公共投资,从供给侧为国民经济提供增长动力。德国应对疫情的举措效果显著,仅发放的短时工补贴在四、五月份就分别惠及500多万劳动力,有效避免个人失业、企业破产。尽管德国今年陷入经济衰退,但衰退幅度低于预期。德国政府经济五贤人11月提交的年度鉴定报告指出,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政策对德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0.7%~1.3%。由于复工复产较早,目前经济数据较好,第三季度环比经济增长了8.2%,保持了低通胀,失业率也保持在5%-6%的低位,明年经济预计将增长3.7%。现任默克尔政府和主要执政党基民盟也因应对疫情得力而支持率高企,获得民众认可。德国抗疫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伍慧萍教授分析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德国财政情况良好,家底殷实,连续六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且医疗资源丰富,重症病床数量在发达国家中亦遥遥领先,并在疫情中进一步扩容,能充分应对疫情导致的经济和公共医疗危机;其次,在民众抗议传统抗议举措的时候,联邦政府较好在“抗击疫情——经济救助——社会稳定”这三者之间实现了平衡关系,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最后,德国推行“软措施”抗疫,以自我约束而非强制性规定为主,强调与病毒的长期共存,这主要是由西方特定的舆情社情决定的。在介绍抗疫经验方面,我国和德国的抗疫模式思路、制定政策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生态差别巨大,难以相互输出或者借鉴。
后疫情时期的中欧经贸合作走向如何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让·莫内讲席教授饶蕾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盟都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大幅下降,但是通过对疫情的常态化管理和制造业复产复工,我国对外贸易已强劲复苏,预计成为今年世界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复苏这个问题上,我国应谨慎考虑向欧盟介绍有关经验,因为我国的防疫措施到了欧盟可能“水土不服”。今年前7个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额仍有2.6%的增长,并以21.9%和10.3%的占比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我国还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显示出中欧贸易关系依然十分紧密。今年内要结束谈判的中欧投资协定更是对中欧贸易的极大鼓舞,它将是全球最开放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也是构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中欧贸易必将迈进新时代。最后,还需要注意一点,今年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的签订使中国置身于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带来贸易创造的好处时,也同时会出现贸易转移效应。虽然中欧贸易互补性较强,但仍然需要关注RCEP可能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使中欧贸易进一步发展。
在“疫情时代下,西班牙与中国的商贸双循环”讨论环节,留西校友代表、北京阿西雅国际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段奇女士表示,通过多渠道调查表明,西班牙疫情爆发初期的消极应对、政策朝令夕改等不利因素导致社会不稳定,在西华人华商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国内贸易大幅衰退,截止2020年11月,西班牙对中国贸易出口额降幅达25%。西班牙对中国货物贸易出口以农产品为主,受疫情冲击西班牙对华贸易整体有所下降,但是农产品中的非冷冻类的产品受影响最小,例如,西班牙葡萄酒、包装火腿、橄榄油等预包装产品。针对未来中国与西班牙贸易的“双循环”,她提出,在中西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日益密切的大前提下,通过民间外交加深中西双方的交流与相互了解是中西贸易关系行稳致远、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为例,中国的消费市场庞大,但是中国消费者对西班牙饮食文化知之甚少,导致西班牙产品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外循环方面,疫情之下,金融科技尤其是跨境电商平台对中西商贸发挥了巨大作用,西班牙驻华大使德斯卡亚先生也以电商直播的形式对华宣传西班牙产品,展现了西方的积极态度,中西贸易关系必将行稳致远。
鑫苑集团董事长助理的牛虎先生以留西校友身份参会,他在展望中国与西班牙产业合作前景时表示,西班牙营商环境良好,中西合作潜力较大。西班牙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欧洲节点;中国是西班牙第10大直接投资国,西班牙是中国第24位的直接投资国;在西班牙注册的外国公司有12000多家,世界500强里有70家在西班牙设立了分公司和子公司,西班牙跨国企业占西班牙出口第三方总额的40%。从招商引资方面看,西班牙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和弹性的经济体。中国企业对西班牙的兴趣并不局限于与西班牙本土企业的合作,而是以西班牙为起点,与欧盟以及整个西语世界、包括拉美国家建立联络并打入市场。对于中国与拉美合作,西班牙也是最佳的欧洲第三方合作伙伴。拉动中西未来合作的引擎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也就是工业4.0,具体包括:信息通信技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环保产业等,我国与西班牙在这些产业中有非常大的合作潜力,但是中资和中国技术如何进入西班牙、如何在西班牙开展高新合作等问题有待于我们未来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主任张敏主持了本次研讨会。她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官产学研”之间的一场智力对话,旨在促进我国欧洲(西班牙)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新冠疫情的暴发和持续蔓延,为中欧双方构成巨大挑战,也为中欧深化医疗卫生、双边贸易以及发展合作等领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为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中欧不断凝聚共识、相互鼓励、成为世界两大重要抗疫力量,中国与西班牙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疫情也在改变、甚至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为此中欧(西班牙)积极应对,共同发展。《欧盟绿色新政》推动中欧合作朝着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欧(西)将在各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动世界秩序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