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列国志《瑞典》(第二版)发布会暨中瑞关系和中欧关系 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年8月26日,新版列国志《瑞典》(第二版)发布会暨中瑞关系和中欧关系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在京召开。
新书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吴白乙所长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分别作大会致辞。
关于在当前形势下专题讨论瑞典的意义,吴白乙所长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无论历史还是当下,瑞典都是西方世界里的逆行者。当前,我们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变局,也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关键大局。特别是新冠疫情这样的颠覆性变化之后,中欧关系、中瑞关系,乃至于中国和整个外部世界关系都处在非常艰难的调试期。瑞典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积极有为,但同时还要智慧有为。其次,本书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知识图谱,但还不足以对中欧关系、中瑞关系做出可持续的、更加精准的、具有科学意义和学理价值的长期跟踪研究的有效支撑。他希望通过这个研讨会,构建一个平台,各方专家持续性关注和聚焦以瑞典所代表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价值共同体,关注他们的外交政策、国民特性。
吴白乙所长在致辞结语中再次感谢大家的莅临,希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不仅帮助学者出书,还能够继续支持这样一个难能可贵的小平台。从多个学科入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国别问题研究的基地。希望社科文献出版社并相信谢寿光社长也具有这样独特的眼光,以此为试验田,把“产”和“学”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得研究机构与出版社真正能够达到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瑞两国建交七十周年,新版列国志《瑞典》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新版列国志《瑞典》在全面介绍瑞典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瑞典在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新的补充,而这些都是今后两国应重点加强合作的方面。新版列国志《瑞典》的编撰出版,有助于推进对瑞典的研究,进而对中瑞关系中欧关系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也是《列国志》项目的意义所在。《列国志》能够成为中国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品牌,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别区域研究学者的热情参与。感谢本书作者贾瑞霞女士对社科文献的信任,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完成本书的写作;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社科文献、支持《列国志》项目,多提宝贵意见;也希望今天参会的媒体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更深入的报道,让社会各界共享这一研究成果。
陈新副所长感谢两位领导的致辞,指出这是今年第二次与出版社在线上共同开会,也期待欧洲所与出版社共同推进和发布更多的项目,更期待下一次发布会在线下举办。希望与会媒体多多推广,加深社会各界对瑞典的了解。此次发布会的召开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局列国志国外调研项目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感谢国际合作局对欧洲所其他列国志项目的支持。
发布会后,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的赵刚院长主持了中瑞关系和中欧关系研讨会。在近2个小时的研讨中,来自京内外的欧洲研究知名学者以及相关领导、学者做了精彩发言,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瑞典和北欧研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新版列国志编委会的委员,对《瑞典》新版一书的问世感到高兴。瑞典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要把握好中欧关系,需要对每一个国家都加以了解。中欧关系在大国关系当中,包括在中国外交当中,既重要又复杂,值得我们国内研究界投入更多的人员和更大的精力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指出,瑞典在国际关系领域很重要。瑞典跟中国的关系其实非常早,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个国家。近年来中瑞关系出现了很多的紧张。这种紧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双方社会的不理解,地位变化和实力变化的一种不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都需要更多的去研究对方,才能有更好的理解;也有益于我们利用这个窗口进一步理解西方、理解欧洲。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丁纯教授委托学生代表其就 “中国与北欧国家经贸合作现状及潜力分析”做了发言。中国与北欧国家的交往是历史比较悠久。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北欧五国间的贸易和投资有大幅增长,2019年,在北欧五国中,中国与瑞典贸易额最高。瑞典成为中国在北欧国家对外投资存量最高的国家。一方面,中国与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在不断发展,但是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基于引力模型和贸易潜力估算,中国和北欧五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属于潜力开拓型,双方存在一定扩大双边经贸的空间。未来,中国可以加强与北欧国家在绿色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合作,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北欧国家“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地区事务等方面的合作,降低非经济因素阻碍,充分发挥中国与北欧国家合作潜力,进一步加深双方的经贸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崔洪建所长以“菜单式外交能否有效管控分歧——对中瑞关系变化的思考” 为题,与研讨会分享了他仍在探究中的独到观点。他先分析了中瑞关系中影响相互认知并在外交互动中发挥着作用的三对张力,即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张力,以及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张力。随后,他阐释了“菜单式外交”的含义。他指出,此前王毅外长在谈到处理中美关系时提出“拉单子”的建议,即要在看似纷繁复杂的中美矛盾中理出头绪来,要把能顺势合作的、需要克服的和难以调和的各种问题分门别类,然后制定出不同的预期目标和处理方式。这种“拉单子”的思路就是菜单式合作的思维,我们在和欧洲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要适应形势变化、根据各方诉求来借鉴这一思路。他指出,今后我们要继续在欧洲拓展外交空间,就应当沿着这些思路去主动适应变化。在尊重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特色、能力和合理诉求的前提下,实现外交目标精细化、行为精准化,将是展示中国外交智慧、提升外交能力的绝好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瑞典语教研室阿日娜老师就已经持续了400余年中瑞文化交流史做了发言。她指出,首先瑞典人一直采取主动接纳吸收中国文化;另外,贸易和汉学是中国文化在瑞典传播的桥梁和纽带,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在主旨发言之后,贾瑞霞副研究员简要介绍了本书的写作出版历程。作为一个初次涉猎瑞典的写作者,她由衷感谢梁光严老师第一版《瑞典》的精心编著(2007年),奠定了国内瑞典国情研究的基础,更为新版列国志《瑞典》提供了一个范本。她感谢在调研、写作过程中所有提供帮助的中瑞两国有关机构的领导、朋友们,表示在写作过程中亦发现很多研究方向,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国别区域研究需要一个学术共同体一起推进。在随后的发言讨论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亚处处长,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金哲女士就其负责列国志海外调研工作期间的感受、项目的意义以及对本书的建议做了发言。《当代世界》编辑部张凯副主任表示,本书是全面认识了解以及研究瑞典的一部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他从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谈了未来应重视瑞典国家治理、瑞典政治发展以及中瑞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分社社长张晓莉女士在发言中表示,列国志相当于小百科,写作起来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但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列国志地位不是特别高,需要作者对我们这个项目有很大的认可与投入。这种学术普及项目有时比专著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大。也期待着北欧蓝皮书项目启动。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的院长助理、瑞典语教研室徐昕老师以其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列国志的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鞠维伟副主任指出,中瑞之间的人文交流,列国志《瑞典》就是很好的开端和一个平台。来自瑞典的华人王凯红女士也在线参与了讨论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瑞典语教研室赵清主任也指出,这本书为今后做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了铺垫,对北外瑞典语专业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未来她希望和各位专家有各方面的合作。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主持,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研究员做闭幕总结。田德文副所长指出,会议质量很高,讨论的深度可圈可点。这本书有两代作者,第一代作者是梁光严,第二代是贾瑞霞,他们是欧洲所两代学者的代表;在学术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可以把新版和老版对照着看一下,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欧洲所研究瑞典模式是有传统的,当年陈凤沼先生为瑞典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
瑞典在世界上的影响又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布伦特兰夫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广为接受。这种理念为什么会从瑞典提出?又为什么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可?欧洲的力量在什么地方?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在这方面瑞典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社科院欧洲所作为社科院国际片的一个专业研究欧洲的机构,对区域国别研究是高度重视的。对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肯定是不限于对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国进行研究。曾经有一个欧洲的政治家说,欧洲只有两种国家,一种是小国,另外一种是不知道自己是小国的小国。但是作为一个集团,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我们改革开放重要的技术来源地,现在中欧关系怎么样发展?这些都需要对区域和国别进行深入研究。相信新版列国志《瑞典》的出版不是一个终点,应该是继续进行瑞典研究的新起点;同时对欧洲所的北欧研究应该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他感谢各位老师精彩的发言,代表欧洲研究所对参会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着将来围绕瑞典研究、北欧研究、欧洲研究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来自国际合作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当代世界》等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来自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社、中国社会科学网、每日经济新闻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等8家媒体朋友出席会议并予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