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形势”研讨会在欧洲研究所举办

2017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法国分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法国社会形势”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联部、中央编译局、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等多家研究机构、高校和媒体的法国问题研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随着马克龙当选总统,法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权重更加重要,深入探讨2017年法国局势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分三个单元展开,与会专家就2017年法国政党分化、马克龙政府新政、法国民粹主义政党、法国外交新动向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一单元发言围绕着“政治:危机与分化”主题展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指出,法国政党结构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社会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而这种结构性变化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产业空洞化,从而传统政党与各阶层之间的纽带弱化,竞选动员难见成效;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力量均衡被打破,资本越来越强势,劳工越来越弱势;法国在欧盟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减弱。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庄晨燕分析了民粹主义政党国民阵线迅速崛起的原因,认为其外因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和后工业化背景下的法国社会治理危机,内因是国民阵线政治动员话语策略的改变。

第二单元题为“改革:组阁与新政”。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李其庆分析了法国新政府的组成,总结出“年轻化”、“男女平衡”、“专家政府”和“权力平衡”四个特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邢骅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层面分析了马克龙政府革新的特点,认为当前西方民主制度目前面临巨大问题,新政是一种尝试,但困难重重,前景尚不明朗。中联部研究员曹松豪认为马克龙当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奥朗德和萨尔科齐执政期间未实现竞选承诺,民众强烈求变。马克龙新政半年以来,开局平稳,但改革尚未全面铺开,如何进一步发展关键看2018年法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斗争形势的演变。对外经贸大学赵永华教授和国际问题研究院范郑杰研究实习员也分别就法国民族问题和法国劳动力市场改革发表了看法。

第三单元主题是“外交:理念与举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崔洪健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奥朗德时期法国外交出现僵局,马克龙上任之后重点从“欧盟”、“大国外交”及“地区和全球的政治格局”三个层面增加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天南在发言中梳理了2017年法国对非关系的“变”与“不变”之处,指出法非关系的去特殊化一直是法国对非政策的发展方向。

2017年对于法国而言意义非凡,不仅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化,也在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着手推行变革。因此,2017年法国诸多变化潜在的影响及其背后成因,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