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所长在第七届“使馆论坛”上做专题报告

6月6日,中国驻奥地利使馆举办第七届“使馆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就“‘一带一路’与国际秩序”作专题报告。李晓驷大使主持报告会,奥政府部门、经济、智库、媒体等各界人士出席。

李晓驷大使致辞

李大使表示,近5年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已成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受到普遍欢迎。但也有部分西方国家和人士对此怀有疑虑。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和总遵循。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今天很高兴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智库交流合作网络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平介绍他对“一带一路”建设、“两个构建”思想及当前国际秩序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希望有助于奥地利各界朋友了解和理解中国发展及中国外交。

黄平所长作报告

黄平所长指出,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由一项倡议逐步落实为互联互通的具体项目,其主要内涵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背后的深层含义在于改善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促进各国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维护国际公平与法治,实现各国合作共赢。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社会面临“黑天鹅”事件及各种“陷阱”挑战与威胁,各国民众生活在“地球村”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坚持走深化改革与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开放与合作加强与各国、各地区关系。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改善世界秩序的推动者,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主要背景:一是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处于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中,冷战与贸易战不再是当今时代解决国际问题的合理方案。二是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曾经遭受种种苦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尊崇“天下大同”的理念。

改善国际秩序应具备四种思维:一是相互尊重,摒弃“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思维,追求“和而不同”,而非“同而后和”。二是同舟共济,为共同驶向开放、包容、平衡、共赢的世界寻找解决方案。三是承认文化多样性,超越文化障碍,相互学习借鉴,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最后实现“美美与共”。四是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人留下一个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中国一贯秉持的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推动实现“中国梦”,也将促进世界和平、人民富裕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相信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国际社会将建立起更完善的世界秩序,世界各国将共享更美好的未来,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愿景。

黄平所长还回答了奥方与会者提问,现场就“一带一路”实施情况、中国外交及国际热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来源:中国驻奥地利使馆信息,2018年6月8日版)

https://mp.weixin.qq.com/s/X7CLQNwa8hfTkb3hb-ah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