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议员代表团谈中欧关系的变化





    2010年7月14日上午,德国议员代表团访问欧洲所,与我所学者座谈中欧关系。在欢迎辞中,周弘所长首先介绍了近期中欧关系发生的变化。她指出,对于中欧关系而言,双方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二,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技术引进的来源地的地位没有改变。而且,中国谋求和平发展、互利和共赢的对外政策没有发生变化。近期来,中欧关系有一个变化,就是双方的关系超出了双边范畴,开始向全球议题发展。全球的议题非常广泛,需要双方增进相互的了解。而近些年来,欧洲和德国出现了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那么,德国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治理?德国有关中国的舆论又是什么呢?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与欧洲的误解和鸿沟是否正变得越来越大?

    对于欧洲和德国关于中国的负面舆论,德国议员代表团认为,是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主要的影响和作用。二十多年前,中国在欧洲还是一个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国家;十年前,欧洲人、德国人谈到中国,情绪激动,因为他们从中国的现代化和开放中看到了它给欧洲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五年前,欧洲人的激动和欣喜的情绪变成了一种恐惧。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的市场不大可能容纳来自欧洲的产品。相反,中国不仅自身能生产这样的产品,而且通过对欧洲产品的改良,以一种欧洲人无法实现的价格卖到欧洲。对此,大部分欧洲人没有切身体会,而是通过折射进行感知的。他们主要是受到纸媒和电视等媒体的影响。以德国为例,记者对德国民众的感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或者说操控。这种影响并非来自政府。在欧洲,媒体是第四方权力,政府无法操纵媒体。不可否认,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发行量而制造轰动性新闻,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规范。由此可见,加强中德之间的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尤为必要。

    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误解是否在加大?在座的议员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指出,2008年奥运会,德国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掀起了一股高潮。2008年末、2009年初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德国乃至欧洲的媒体都认为中国在危机中发挥了稳定的作用,在朝核六方会谈和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也发挥了建设性的协作作用。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媒体对中国的正面、积极的评价多了起来。随着中国民众对欧洲和德国的访问、留学的增多,以及双方合作、对话领域的扩大,双方的了解在增加。同样,以议员们的亲身体会来看,他们并不认同中国对欧洲来说是种“威胁”的说法。因为威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受,和无知相关。随着双方对话与交流的开展,合作必定消弭无知与威胁的感受。

    会上,双方代表表示在未来会就中德、中欧关系的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更为广泛与深入的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