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平:中欧关系的韧性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受到疫情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中欧双边关系呈现出韧性。双方领导人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保持了沟通交流。双边贸易额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而欧盟也保持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的地位。

  由于欧洲的独特性,中国与欧洲以及欧盟的关系亦十分独特。双方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同欧洲国家双边层面、中国同欧洲次区域层面,如中国与中东欧关系,也体现在同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中央银行等超国家机构方面。这种关系结构的复合性和多层次性,要求我们观察中欧关系时需要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不论是推动中欧合作,还是应对或化解中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充分认识到中欧关系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长期以来,中欧关系以稳定、务实、低调为特征,双方在经贸、投资、科技、人文、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近年来,中欧关系的态势及其特征正在改变。一方面,欧盟高调修改了对华关系定位,不仅将中国视为是一个谈判和合作伙伴,也将中国视作是经济上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并出台了《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和《外国补贴条例草案》等以防范中国为主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欧盟对华态度开始趋于强硬,以所谓人权、民主为由,在涉疆、涉港、南海等重大问题上屡屡对中国发难,对中欧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今年3月,欧盟以所谓新疆问题为由宣布制裁中国部分实体和个人;5月,欧洲议会宣布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审批程序。

  上述动向既是欧盟中国观发生变化使然,也反映出欧洲国家对外政策受到了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的影响。今年6月拜登访欧的主要目的就是协调美欧对华政策。在欧盟看来,中国已经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同时欧盟认为中国发展对欧洲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机遇和挑战的平衡已被打破”。而拜登访欧期间,北约发表的联合公报更将中国视为一大挑战。北约公报称,“中国公开的目标和强硬的行为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与联盟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了制度性(systemic)挑战”。

  尽管中欧关系遭遇了上述波折和挑战,但仍具韧性。这种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欧洲对华立场与美国保持了距离。欧盟不愿意和美国一起孤立和遏制中国,反对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做法。其二,欧盟主张同中国保持接触,在经济上既合作又竞争,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则强调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并着力加强双方之间的协调。其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一直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个别国家立场发生变化,中东欧国家总体上对与中国保持合作持积极态度,且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正在增大。

  当前,欧洲在中美欧三边关系中的角色十分关键,而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将对全球战略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并以此维护和带动中欧关系的稳步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21年7月21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全国主要智库研讨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