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学者笔谈:对16+1 智库网络的期待

  黄平:

  智库交流一直在开展,自从16+1合作起步,各国智库对国际合作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从必要性上讲,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包括了经贸、基建、能源、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对于智库合作,大家虽有意愿,项目却无先行。事实上,智库建设能 够更好的服务于16+1合作,把智库合作搞好还能反过来推动16+1合作中其他成果的应用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因此,智库合作平台搭建十分迫切。

  16+1智库网络建成后,智库合作的频率,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提升。我们希望通过智库合作,为中国智库建设提供契机,也为这个平台本身提供条件,更好地服务于中欧合作。

  同时,我希望院内各所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和中国国内的各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平台建设,与中东欧智库开展合作,共享智慧结晶。

  中国与中东欧智库合作正在起步阶段,而其前景是乐观的。

 

  江时学:

  李克强总理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说:“本次会晤的主题是‘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我愿在此就双方未来合作提出‘1+6’合作框架,即一个 目标和六大重点。一个目标,就是制定未来五年合作规划,使合作更加可持续、更加富于前瞻性,不断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六大重点,就是要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落实合作推进路线图;第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第三, 打造产能合作新样板;第四,不断创新投融资合作方式;第五,促进贸易投资双增长;第六,扩大人文交流的广度深度。”

  关于人文交流,李克强总理表示,中方支持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鼓励双方汉学家扩大交流对话。由此可见,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为了办好16+1智库网络,近期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告诉国际社会中国为什么重视16+1合作。不容否认,国际上有人对中国开展16+1合作的动机不甚明了。一些欧洲人甚至认为,16个中东欧国家中有 11个欧盟成员国,因此,16+1是中国试图对欧盟“分而治之”。这样的论调如果听之任之,必然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声望,也会挑拨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二是要落实1+6合作框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智库不同于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关注的多为学术问题,而智库则是为政府或企业提出政策建议。因 此,16+1智库网络应该少研究理论问题,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否则,智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例如,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一带一路时,谈论重要性和必要性 的话语较多,谈如何实施“五通”的很少。16+1 智库网络必须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国外智库的比较优势,为中东欧合作的六大重点合作领域提出可持续性强的政策建议。

  三是要尽量把我们的成果译成外语,让中东欧国家的智库知道中国学者的思想和政策建议。否则,中国学者就无法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要使16+1智库网络取得成功,还应该克服人才短缺的掣肘。中东欧国家研究中国的人才不多,中国13亿人口中研究中东欧国家的科研人员也比较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巧妇”。

 

  孔田平:

  自2012年16+1合作机制形成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日益走上正轨。从华沙倡议到布加勒斯特纲要,从贝尔格莱德纲要到苏州纲要,中国与中东欧国 家合作的动力日益增强,合作领域得到拓宽。16+1领导人会晤已经机制化,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高层交往的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特定领域的合作取 得重大进展,特定领域合作的机制化成为16+1合作的亮点。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特定领域合作的机制化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一种新现象。2014年5月,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 协调中心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该中心致力于16+1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旅游合作。9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省州长联合会在布拉格成 立,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地方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月,中国中东欧国家投促机构联系机制形成,秘书处分别设在北京和华沙。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也于该月成 立。12月16日,中国贸促会与波兰企业发展局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推动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正式成 立。联合商会的执行机构设于波兰首都华沙,中方秘书处设于中国贸促会。2015年6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联合会在索菲亚成立。9月,虚拟 “16+1合作”技术转移中心(“16+1技转中心”)在斯洛伐克成立。“16+1技转中心”秘书处职能由斯洛伐克科技信息中心(代表中东欧16国)及中 国科学技术部(代表中国)行使。

  值得注意的是,在11月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苏州会晤通过的《苏州纲要》明确支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特定领域合作的机制化。如《苏州纲要》表示支持 塞尔维亚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联合会,支持拉脱维亚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物流合作联合会,支持斯洛文尼亚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林 业合作协调机制。《苏州纲要》表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即将成立的16+1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将为深化16+1合作提供 智力支撑,将成为引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的高端平台。

  苏州峰会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充分肯定了特定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强调领域合作联合会是16+1合作的支柱。该规划明确表示鼓励组建新的 领域合作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特定领域的合作秉持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领域合作平台的参加基于自愿原则,因此可称之为松散的机制化。特 定领域合作的机制化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之间特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信息交流与机会共享的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潜力,巩固 16+1合作的基础,推动16+1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陈新:

  即将成立的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将在中 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智库之间搭建新的合作平台。我个人对该平台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期待:

  1、加强国情研究。中国对中东欧的研究有着基础,尤其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学习东欧的改革经验在国内也带动了 对中东欧国家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但遗憾的是,东欧剧变之后,国内关于中东欧的研究陷入低潮,研究人员也流失。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建立后,中国与中东欧相 互重新发现 对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解对方的人才少而又少。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我们对中东欧国家近年来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了解。中 国-中东欧智库合作平台 创造了一个机遇,即中国和中东欧智库的学者可以联手,取长补短,有助于深化对对方国情的了解和理解,以便为推到合作的深入发展奠定人 文基础。

  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随着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不断开展,合作的风险预计机制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东欧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欧盟成员国,也 有非欧盟成员国,既有欧元去成员国,也有使用自己货币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有些国家陷入困境,并接受IMF的救助。有些国家国内政治不 太稳定,有些国家 有宗教矛盾。此外,该地区的部分国家还是目前欧洲难民潮的通过地区,在历史上也是人口走私通道。加强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积极建立风 险预警机制,应该是中国-中 东欧智库平台的工作重点之一。

  3、加强战略谋划。中国-中东欧合作已经走过了3年的道路,如果从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起算,已经4年。苏州峰会也制定了第一个5 年中期规划。中国-中东欧国家的智库在加强战略谋划方面需要紧密合作,深入理解相互的需求,为中国-中东欧合作不断提供智力产品。

 

  马骏驰: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的主题是三“新”,即“新起点、新领域、新愿景”。我仅就“新领域”发表一点看法。领域的“新”不仅意味着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领域的新,也意味着合作模式的新。

  在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领域方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特点是注重务实合作,即经贸投资往来。同时,中国也致力于与16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以双边 带多边。例如中国同匈牙利、塞尔维亚合作,建设匈塞铁路以贯通中欧陆海快线,这条铁路线也是匈牙利国家发展战略中计划修建的一部分。而在苏州峰会后,各方 联合发布了《苏州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其中合作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从传统的务实经贸合作,拓展到林业、跨境电子商务、中小企业 磋商等。这说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加大了对经贸投资的配套设施的关注,以期进一步带动各方的务实合作。

  在合作模式方面,中方邀请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希腊和奥地利的代表参加第四届峰会,这本身便说明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走向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即第三方合作。事实上在李克 强总理访问法国时便提出“第三方合作”这一概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涉及到中东欧国家。此次峰会可以说是深入落实了李克强总理的提议并将其推而广之,同时也 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我认为,这一合作模式的“新”才是重点。

  未来,中国可积极通过第三方来加大与欧盟的互动、合作。特别是在基建方面,中国在西巴尔干的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同欧盟的泛欧网络在巴尔干的布局相对接。所 以中国此次邀请的第三方之一,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正好可以作为中欧间互动、合作的中介。从该银行在中东欧的活动看,其并不仅限于发挥银行的基本职能,而是 涵盖了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为社会现代化提供便利,进一步促进非欧盟国家达到欧盟的标准,促进欧盟成员国进一步融入欧洲一 体化。其中巴尔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复兴与开发银行的较大关注。由此可见,中国与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在巴尔干的关注点相近,双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所 以,通过第三方加大中欧在中东欧的合作将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模式。

  (联系 黄平:huangp@cass.org.cn

  (联系 江时学:jiangsx@cass.org.cn

  (联系 孔田平:kongtp@cass.org.cn

  (联系 陈新:chen-xin@cass.org.cn

  (联系 马骏驰:majc@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