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学者笔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田德文: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认清文化的重要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之所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指出,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

    事实上,这种判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2010年5月,欧盟委员发布文化产业绿皮书,同样强调了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绿皮书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创造欧盟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极大潜力。据统计,目前文创产值占欧盟GDP总额2.6%,保证了大约500万个高质量的就业岗位。2010年欧盟对外贸易中,文化产品占出口总额0.6%,占进口总额0.4%,英国以1.8%的比例成为文化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率最高的国家。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还是许多其他领域内经济和社会创新的引擎,从“品牌化”到终身学习、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从创新产品和服务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建立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从几代人之间的对话到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社会精神。另外,欧盟委员会绿皮书还总结了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不同领域,如表现与实用艺术、文化遗产、电影、电视与广播、音乐、出版业、电脑游戏、新媒体、建筑艺术、设计、时装和广告等。欧盟认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无形的价值越来越得到物质化的肯定,因为消费者总是在寻找新鲜而丰富的体验。创造力、社会经验和网络构建能力已经变成了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竞争的制胜秘诀。对我国而言,这些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

 

    张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了中国先进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对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并积极倡导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应该固守和弘扬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旨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强盛文化大国,提升中国形象。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该公报同时也指出中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在于未能协调好如下几者之间的关系: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实现同步建设;2.传统先进道德与文化如何形成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4.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如何塑造和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等。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在物质利益的巨大冲击下,直接影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体表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甚至出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等等,这些社会文化领域发展中的不和谐步调,对中国文化大国形象正在或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亟待加以重视。

    前不久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在京港等地引起强烈反响。港媒对香港公民采访时,受访者普遍认为救人于危难之中,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观,对生命的漠视和忽视就是人性的泯灭和人伦的丧失,道德观的沦丧和缺失必然会造成种种社会弊端出现。前几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各种恶性矿难事故、以及最近甘肃发生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等等并非偶然,所有这一切说明丧失了基本道德观,必然影响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文化在社会大转型期间发挥积极作用,很难一言一蔽之。文化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内涵,包罗万象。在国家层面上,文化与文明的同步发展,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形象;从社会层面上讲,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文明观和道德观;就个人而言,提高文化修养、个人素养和文明程度,应该从注重人品、富有责任感、仁怀之心、甚至注重个人卫生、文明举止等方面做起。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大国应将国家核心利益置于首位,倡导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影响既体现在中国的对外大战略中,也体现在日程生活的点滴中,每个公民的个人追求及价值观应以国家形象、民族利益为重,与此同时,个人素养、文明程度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形象,两者相辅相成。到访过或生活在欧洲的中国人会普遍称赞欧洲人的文明程度,人们或许注意到了:在咖啡馆或餐厅或酒店,或者是在公共汽车、火车上,高声喧哗与细声交谈之间往往形成反差,一些国人在车厢中的高谈阔论使得旅途中专心阅读的人们颇感不适,长此以往,给中国国际形象蒙上阴影。尊重普适价值观、恪守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这也是现阶段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所最为基本的。

 

    张浚: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极其坎坷,长期在国际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在中国被迫进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政治和社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历经挫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样的历史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浸淫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尤其在清末民初、国门初起之际。正是由于中国传统之深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责任感、心系中国文化传承的仁人志士,中国的文化血脉才得以绵延不断。想当初郭嵩涛受命出使之际,曾收到这样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其经受的内外压力今人难以想象,至今谈起仍让人不胜唏嘘。

    近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出了“文化强国”的总纲领,学习会议文件之后,感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所背负的历史责任。我们今天享受的安乐生活建立在多少代前人无私奉献和牺牲的基础上,除了安享幸福生活,我们还可以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不断的进步贡献什么呢?


 

    熊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新时期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做出的正确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长足发展,自身的安全需求也得到基本保障,有能力、有需求也非常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新的有效整合,向世界展示中国取得的伟大文明建设成就。

    既然目标已经明晰,战略决策已经做出,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觉得,首先要明确认识,充分估计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新时期文化强国的建设是一项长远而且艰巨的任务。欲速而不达,在此过程中既要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开展文化建设的历史教训,又要考虑和国外文化的融合度和碰撞度。

    一方面,积极吸取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且从祖先们开展文化建设的做法中取得灵感。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德化教育,并且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有效地融合在自身的对外交往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以中原王朝为中心、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的朝贡体系。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包含文化训化的朝贡体系固然早已过时,但我们可以从以前的做法获得灵感。

    另一方面,中国对世界的文化贡献要采取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各个族群对文化多样性相当敏感,因为文化融合了一个族群对世界的认识。亨廷顿的著名著作《文明的冲突》其实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击和文化敏感性。作为一个和平上升的国家,中国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与世界几大文明体的融合。

 

    杨解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全国人民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有关精神,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人员,更需要认真学习体会,把全会精神贯彻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本次全会提出在文化领域深入改革发展,是从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出发的,如全会文件中指出的,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出口大国,但是文化领域,我们没有发扬出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是文化的输入大国,与国家的历史文化厚度不相匹配,文化的软实力没有得到发挥,民族的精神力量没有充分发扬,社会存在道德和价值体系的缺失等。从国际竞争的需要出发,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要组成部分,经济的硬实力和文化的软实力需要相辅相成,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不断扩大,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竞争需要。因此,全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适应当前形势的,是根本和必需的,也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实际上就是将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

    尽管很多人为文化产业迎来发展契机而欢欣鼓舞,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经济性因素。而全会精神是从更为深入和长远的眼光,把文化发展放到了一个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国的大国强国之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强国之路,这注定了在文化领域中国无从完全模仿复制其他文化体系,而需要积极挖掘自身深厚文化,着眼全球和未来,发挥独创性和想象力,建设符合自身需求,符合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独创性,个性鲜明的中国文化。这一点,中国和欧盟,是可以互相比较研究、互相借鉴学习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发展,也是有理想(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实压力(国内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全球竞争的压力),中国人口之多,国情之复杂,也是世所仅有,发展到今天,有辉煌的成就,累积的困难也多,没有独创性的发展思路,仅靠模仿,谁可师法?欧洲无法复制美国,也无法复制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也是如此。走独创性的发展道路,必须有文化作为基本价值观的建设和引导者,同时,还需要文化的内部发展和对外交流来保证自身体系的开放性和外部的包容性。

 

    张金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需要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认识论问题,又需要从实践上制定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在这项工作中,必不可少地需要借鉴国外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中欧洲经验是一个主要的参考对象。

    对于一个从事欧洲社会文化研究的研究人员说,党在新时期力抓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意味着对其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今后研究工作的着力点--加强欧洲各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欧洲经验的知识借鉴。

    于我而言,在今后有关欧洲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和突出以下几个领域或方面的探讨,基于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知识需求,从中国视野出发,寻找中国可以资借鉴的欧洲各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一是欧洲各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研究;二是各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三是各国繁荣文化生产的制度实践研究;四是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五是各国文化体制建设研究;等等。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应当注重欧洲社会在文化领域内诸多观念与价值导向的变迁,既要看到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又要对其所面临的文化问题有所了解,并对各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具体做法有所研究。当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欧洲经验的借鉴并不是照搬的,应当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

 

    张磊: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对于我国文化事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欧盟也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的多样性。比如,欧洲议会的官方语言有23种,所有的正式文件都需要翻译为23种语言。因此,欧洲议会每年有大量的预算花费在翻译上。这是因为语言被视为多元文化的体现,每位议员都有权使用其民族的语言,且保证议会的工作对所有欧盟公民来说具有透明性。

    近年来,欧盟十分强调将文化、创造力和革新纳入到一个单一、完整的路径中,或是纳入到主要的政策中来,尽管由于权能的限制,欧盟在这方面的步伐相对缓慢。《马约》首次给予欧盟在文化领域采取行动的权能。《阿姆斯特丹条约》强调,共同体在采取行动时应考虑文化因素,尤其应尊重和促进文化的多样化。“里斯本战略”尽管强调知识对经济竞争力的决定作用,但是在构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欧洲方面仍然表现平平。为此,欧盟委员会等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呼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文化和创造力作为欧盟的首要任务;第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第三,在委员会内部建立一个工作小组来协调文化创意领域的行动和政策,并创建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收集和分析创意经济的数据;第四,确保欧盟内部行动和外部行动的一致性,尤其在教育、贸易、科研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第五,欧盟应在欧洲和国际上推动文化多样性发挥积极的作用。

 

    孙艳: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深入阅读和学习,我深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全面贯彻中央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也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国要最终实现全面崛起,不仅是经济崛起,更要文化崛起;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经济强国,更是文化强国。只有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真正产生世界意义。

    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不足,通过学习全会精神,我们要深化两个认识:

    一、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积淀,是人类各大古老文明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一支,可见生命力之强;辛亥革命开启的民族振兴之路,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业,标志着中华文化孕育着伟大的变革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二、发掘文化精神,提升文化魅力。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不缺文化资源,但文化魅力还不够,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号召力、亲和力还不够。要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梳理文化元素,打造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交流。在这方面,我们也可吸取其他国家在发展文化方面的有益经验,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比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对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最软杀手锏”作用,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等作为其文化产品符号在世界范围内人所共知。远在欧洲的法国历来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国家扶持等方式竭力维护其在全球文化市场的重要地位。尽管这些国家与我们社会性质不同,但在发展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一些经验还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比如,将推广语言作为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法国都重视法语对她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加大对“法语联盟”、“法国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的支持力度,如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位置的法国文化中心在物欲横流的商业中心区就异常醒目,似乎宣示着法国文化的不容忽视和强大生命力。

    再如,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提高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法国是目前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旅游目的地国,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法国文化部和负责旅游的国务秘书处签订的《文化和旅游框架协议》中,赋予法国的旅游业更好地承担宣扬法国文化的“重要职责”,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宣传介绍法国文化、扩大法国文化国际感召力的重要手段。

    另外,抢抓国际舆论话语权,将其作为加强文化渗透力的重要工具。美、英、法分别将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及各种平面、视听媒体作为重要工具,来维持他们的全球舆论霸权地位,对国际舆论进行塑造和引导。

    综上所述,我们应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学习借鉴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赵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确,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只有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其中,创造出更多富有感召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英国在这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只有当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全国GDP的7%——8%左右,才能把文化产业视之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创意产业。而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只占GDP的2.5%,根据欧盟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文化创意产业绿皮书统计,欧盟文化产业的对欧盟整体GDP的贡献率为2.6%。而英国的这一数字是9%,是世界上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国家。英国文化产业的成功与英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拥有良好创意的个人或者公司能够比较方便地从政府基金、银行、私人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政府与私人金融机构合作的各类混合基金申请到项目启动和后续制作所需要的资金,各级政府机构也提供大量的金融咨询服务,为创意和资金之间及时搭上桥梁,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文化创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所需的时间,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投身文化产业的热情。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我们国家也不乏具有敏锐市场观察力和文化创新力的创意人才,但把一个好的素材设计为一个有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意,再到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经济效益之间,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连接,这样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之火的熊熊燃烧添加上使其持续发热发光的燃料。

 

    江时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说明时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何谓文化安全?

    我认为,文化安全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或在面临其他文化的侵袭时能保留自身的特色,不发生质的变化。应该指出的是,强调文化安全不应该导致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和“排他主义”,也不能导致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可取之处,只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取长补短,摒弃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文化安全应该是国家的非传统安全的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无法保留本国民族文化特性的国家能巩固其国家安全。当然,捍卫文化安全与实现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方式方法是大不相同的。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实现了文化安全或文化安全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挑战,是十分艰难的。在很大程度上,任何一种判断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在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人民信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侵袭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许多人将美国文化概括为“三片”,即崇尚科技创新的“芯片”、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片”以及麦当劳和肯塔基出售的薯片蕴含的快餐文化。崇尚创新是美国文化中的长处,麦当劳和肯塔基能使人们节省时间,并为变化口味提供了机遇,好莱坞电影中也不乏积极向上的文化韵味。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美国“大片”中一些消极面。

    中国文化的威力不容低估。我们不妨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归纳为“四子”:“孔子”(开设汉语课的孔子学院)、“盘子”(遍布全球的中餐馆)、“孙子”(国际上许多军事院校和企业家必读的《孙子兵法》)以及“儿子”(到世界各地留学的中国人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继续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扩大对外宣传等手段来捍卫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