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学者笔谈:对欧元前景看法

    张健雄:

    单一欧洲货币的好处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欧元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三个先天性缺陷。

    首先,高度集中的货币政策与各成员国经济状况各异之间的矛盾。现代国家需要对本国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健康地运行。传统上,国家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这些经济目标。就货币政策来说,当经济出现滑坡或衰退时,中央银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在市场回购有价证券来刺激经济回升,而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货膨胀时,则通过提高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或者抛售有价证券来收缩经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权上交欧洲中央银行,成员国货币政策工具基本丧失,而财政政策也因欧元区稳定公约中要求维持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的规定而大打折扣。

    第二:大锅饭效应导致共同货币给成员国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不均并诱导部分国家进入政策歧途。欧元区中经济实力较弱的成员国如坐享其成地获得了一种由经济强国支撑起来的稳定的欧元。欧元区问世的最初几年,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正是依托着欧元区稳定的金融环境和通畅的贸易环境和凭借欧元区融资的便利和低成本进行打规模投资,成为欧元区经济的最亮点。与此同时,德国、法国、意大利欧元区的三大支柱却肩负着欧元沉重的包袱。而前者经济泡沫破灭后又严重拖累了后者。

    第三,欧元体制是一个跛足的货币制度。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通常是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货币政策通畅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经济运行的需要,总会有一些地区没有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获利而经济滞后或蒙受损失。民族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这些地区进行弥补。然而,欧盟不是一个拥有单一国家主权的政治单位。它没有高度统一的民族利益,没有进行大规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和能力,没有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简言之,欧元区有一个中央银行,却没有一个中央财政部,因此欧元区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跛足的体制。因此,当它的统一的货币政策与个别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当个别成员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而又缺乏一个超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干预时,便会出现危机。

    这些先天的缺陷注定欧元区无坦途可行,前途堪虞。

 

    张敏:

    2002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统一货币正式流通之际,欧元区国家对此具有美好的憧憬,设想着随着欧元区的持续扩大和欧元的升值,必将提升欧洲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始于2009年底的欧债危机蔓延至今,使得欧元前景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更多的人对此持有了悲观预期,欧元未来前途如何?欧元区是否会解体?欧元是否会从此退出国际货币体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成为了2012年欧元正式诞生10周年之际人们热议的话题。

    迄今为止,由于解决欧债危机的各种方案存在着结构性缺陷或具体操作上的难度,国内外持欧元持悲观论调者的声音也不小。但我个人认为,首先,欧债危机拖累了欧洲经济恢复与持续增长,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进程,但还不至于导致欧元区的解体,未来时期欧元区的扩大进程步伐将会明显放慢。因为欧元退出国际货币体系的代价明显要高于创建的成本,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期间,希腊、葡萄牙等欧债危机的“重灾区”国家使用欧元的过程中,与欧元区其他国家在金融体系与货币体系中的一体化程度加深,让这些国家退出欧元区,重新恢复本国货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次,欧元的前途取决于欧元区国家对欧债危机的拯救力度和治理机制的实际成效,更取决于欧元区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增长的恢复程度,从这个程度上说,一个过于坚挺的欧元对欧元区未来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欧央行将会采取“弱币”政策,通过对欧元的持续贬值,从而有助于欧盟国家经济尽快恢复增长和刺激出口。

    在欧债危机仍在蔓延之际,人们对欧洲前途产生各种隐忧不足为怪。回溯历史,事实上,从煤钢联营、原子能共同体、创立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建成以及单一货币欧元诞生等等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轨迹看,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一波三折,每一次克服困难、朝前发展,离不开欧洲政治精英们的强有力的推动和各成员国在具体方案上的妥协。因此,这一次也不例外,在解决欧债危机、继续推动欧洲联合进程中,欧盟前领导人和现任领导人,以及欧元区,特别法国和德国的积极推动,无论是进一步扩大欧洲稳定基金规模,还是尝试着发行欧元债券,或是加快欧洲经济治理等手段,都将从政策、制度等层面上推动欧洲联合的发展,从这一点看,就长期而言,欧洲前途或者欧元的前途应该是相对乐观的。

 

    熊厚:

    欧元在2002年正式替代各成员国货币成为欧元区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随着2012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欧元跨入了第十个年头。回顾过去十年,欧元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面临艰巨的挑战。

    欧元取得的成绩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欧元对稳定区内物价水平与加深区内金融和贸易市场一体化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引入欧元后,西班牙、希腊等历史上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的成员国都取得了较低的物价上涨。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水平相比上一个十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欧元依靠其庞大的经济贸易总量和日渐完善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强币。虽然欧元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相距甚远,但是欧元已经成为环欧洲区域的最主要的货币。

    瑕不掩瑜,欧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区的制度性缺陷暴露无疑,也对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基于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质疑欧元能否在未来继续存在。

    展望欧元的发展前景需要考虑一直支持和推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驱动因素。欧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地酝酿和设计。上世纪60年代,以蒙代尔为代表的一部分群体对欧元的迅速产生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但是,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致使欧元在20世界末才得以诞生,并且其诞生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政治意愿。由此,政治意愿将继续支持欧元的存在和前行。然而,单一的政治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财政协调等一系列经济治理手段。

    总体而言,欧元将继续存在,但需要欧元区作出深刻的制度性完善。

 

    李罡: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汇率下降趋势明显,欧元区面临自诞生以来的最大困难。欧元是否能渡过此次危机,欧元区是否会解体,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欧元区发展前景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危机国家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推出欧元区,恢复使用本国货币,并实行货币贬值,欧元区进行瘦身和裁员,“新欧元区”诞生。二是经济实力很强的德国放弃使用欧元,恢复本国货币德国马克,与其经济联系和地缘关系密切的荷兰和奥地利可能会加入经济水平接近的“马克区”。三是欧元区领导人运用政治智慧,达成一致意见,愿意共同出钱出力救助危机国家,维持欧元的现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即危机国家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退出欧元区,以德国为首的核心国家会继续使用和维护欧元的稳定。

    决定欧元区未来的因素包括:(1)能否在加强预算纪律和监督方面做出创新,从而纠正过去缺乏监督的现象。对成员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进行核查和确认;对违反者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允许成员国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对财政和预算进行说明和调整。(2)能否增强欧元区国家的竞争力,缩小核心国家和南欧国家的差距。经济的趋同才会使各国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财政和预算政策才会趋于一致,避免一些国家违反财政纪律。(3)能否进行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此次危机暴露出欧盟决策机制的缺陷,即无法对危机做出快速而果断的反应。因此,应该赋予欧盟委员会更大的权力,有利于对危机做出快速的干预和管理。

 

    江时学: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欧元前途的担心不绝于耳。例如,2011年元旦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后,有人称这个波罗的海国家获得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张船票”。尤其在2011年10月~11月期间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先后发生政府更迭时,更是有人断言,欧元难过今年圣诞节。事实表明,这些预测彻底破产了。

    诚然,欧元不是一个最佳的货币。统一的货币政策以及多元化的财政政策使那些不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国家大肆举债,也积聚了巨额财政赤字。一些国际媒体甚至认为,欧元区内货币政策的缺失使欧元区各国都将欧元看作是一种“外国货币”。但是,不容否认,在过去的十年中,在降低通货膨胀、保持价格稳定、维系较低利率、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方面,欧元的建树功不可没。

    欧洲一体化反映了人类追求团结和协助的美好愿望。欧元的问世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欧洲一体化的结晶。毋庸置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一体化都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动力,因此,欧元这一统一货币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欧洲人推动一体化的强大的政治愿望。这意味着,放弃欧元的政治成本难以估量:欧元崩溃必然导致欧元区的消失,欧元区的不复存在必然会使欧洲一体化戛然而止,而欧洲一体化的停滞无疑会对欧洲一体化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断言,没有一个政治家拥有“叫停”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胆量。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大国是关键,政治决心是首要,经济利益是基础。希腊陷入债务危机后,虽然德国在国内因素的掣肘下未能带领欧盟采取快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但德国不会听凭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到摧垮欧元的地步。换言之,一俟形势变得岌岌可危时,从欧元这个统一货币中受益匪浅的德国必然会以强大的政治决心为后盾,发挥其在欧洲的举足轻重和力挽狂澜的作用,使欧元走向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