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学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 谈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
欧洲中央银行1月22日宣布将启动总额逾1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每月购买600亿欧元债券,希望以此为欧元区金融命脉注入流动性,刺激疲软的经济。此消息一出,欧洲各界褒贬不一。
一些专家认为,该政策的实施可谓“期待已久”、“姗姗来迟”。但也有人对量化宽松对振兴欧元区经济的作用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政策的实施为时已晚。由于欧元区各国经济、金融状况不同,量化宽松所带来的影响也会不同。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外学者。
欧元区国家受益程度有别
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米尔鲍尔(John Muellbauer)对记者说,“此次量化宽松项目整体而言是有益于欧洲经济增长的,特别是它能带来货币贬值,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部分抵消监管改革带来的紧缩效应,降低债券市场上大型企业的借贷成本。
他同时表示,从中受益最大的是消费者负债严重、房地产价格增长能够促进消费的那些国家,如西班牙和爱尔兰。而德国、法国、意大利的获益相对较少,这些国家的消费者银行储蓄远多于负债,长期低利率、高通胀会损害家庭经济,家庭支出因而减少;另外,房价上涨也会降低家庭消费支出,因为买房者得存更多的钱,而租房者也会因担心租金上涨而减少支出。量化宽松有利于增强股市以促进消费,但上述三国持有股票的家庭相对较少,量化宽松能够带来的消费增长有限。
世界最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安联集团(Allianz)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伊尔艾朗(Mohamed El-Erian)认为,欧元区实行量化宽松带来的效果将喜忧参半——能达到中期金融目标,但无法实现最终的宏观经济目标。量化宽松注入流动性,有利于股票及其他风险资产保值、增值,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借款利率将与德国接近,但不足以带来欧元区经济增长的突破,也不会对通胀预期带来决定性改变,还可能附带损害及意外风险。伊尔艾朗认为,量化宽松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欧洲政客争取一些时间来采取重要的经济政策。
量化宽松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
相比于美国和英国,欧元区的大规模量化宽松确实姗姗来迟。自经济危机以来,美联储于2008年、英国央行于2009年分别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两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有所增长,失业率有所下降。
米尔鲍尔分析称,美国能够取得明显效果是由于其家庭负债者多、存款者少,且持有股票的家庭较多,这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情况不同。但美国的量化宽松使更多的钱流向了富人,对穷人的支持不足。欧洲需要采取更加公平的量化宽松。他建议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拥有社保账户的每一名成年人发放500欧元的支票,这不仅有利于公平,而且会很好地促进消费。
事实上,欧盟对于是否应当采取量化宽松讨论已久,但德国强烈反对。此次政策一经公布,正在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审慎地表示,希望欧元区政府不要试图通过量化宽松争取时间,或是替代欧元区的结构性改革。对此,米尔鲍尔认为,德国希望法国、意大利等国加快改革是合理的,但紧缩政策并不能加速欧元区的结构性改革。
在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之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撰文表示,尽管欧洲领导人认为结构性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欧洲更需要欧元区本身的结构性改革,并且不再采取紧缩政策,否则欧洲经济将无法真正恢复。
对中国经济有利有弊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欧经贸关系非常密切,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势必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有三个目的:降低利率、提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降低欧元汇率。降低利率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况且欧洲央行在2014年已两次降低利率;提升通货膨胀预期对中国的影响不大,而且影响是间接的,不过赴欧旅游的中国游客可能会受到物价上升的影响;降低汇率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因为欧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这会扩大欧盟对华出口,不过这一影响近期内不会立即显现。“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应该是奏效的,有利于欧盟经济复苏。毫无疑问,欧盟经济的复苏必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这对业已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有利的。”江时学如是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明棋对记者表示,欧洲央行量化宽松对中国的直接影响首先主要是冲击中国向欧洲的出口,因为量化宽松导致欧元汇率大幅度下跌,中国企业对欧洲的出口将变得不利;其次是欧洲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会因欧元贬值而成本上升,进而导致欧洲企业对华投资减少或往后推延。有利的影响则表现在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成本会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另外,还会有一些间接影响,那就是持有欧元资产、用欧元收益来偿还有美元或人民币负债的货币错配企业会发生财务损失,进而可能发生偿债问题。欧元大幅度贬值引起的金融市场震荡也可能会间接影响一些中国企业。
徐明棋总结道,“总体看,欧洲央行量化宽松对我们有利有弊。在宏观层面,我们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不宜快速放松银根。对企业出口困难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一些金融和财政措施予以应对,化解不利影响,比如为对欧出口企业提供优惠的出口信贷、财政贴息、适当提高对欧出口集中度比较高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等。而对于有利的影响,则可顺势而为,比如加大对欧投资力度,尤其是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海外的硬资产(土地、资源、有价值的企业股权等),同时促进人民币在这些国家的使用等。”
http://www.cssn.cn/zm/zm_hwsc/201501/t20150130_1498554.shtml
(联系 江时学:jiangsx@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