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接受《支点》专访 谈“中法下一个50年”

    《支点》杂志是一份经济观察月刊,2014年6月该刊策划中法建交50周年专题“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欧洲所经济室孙艳博士接受专访,分析当前中法经贸关系并展望“中法下一个50年”。

    中法下一个50年

    《支点》记者 何辉

   

    中国在法国投资

    核心提示:法国错过了第一阶段,即中国步入全球化和工业化。现在,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中国城市消费阶层的出现。在这里,可以展望中法合作的下一个50年。

    接受记者采访时,36岁的马克•艾伦刚从法国飞抵中国武汉。

    马克是法国人,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3年,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工作。在过去的12年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武汉。不过从今年起,他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回法国一趟。

    “现在我更像是一座桥,为中法两国商界之间的合作提供各类资讯服务。”近几年,马克明显感觉到,找他“办事”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而这些“事”与他的专业并不相关,更多的是中国朋友希望通过他在法国找到合作伙伴。

    一位宜昌的朋友找到他,说当地有很多橘子树,每年有大量的橘子皮被扔掉,很可惜。他想请马克帮忙问问,法国的香水制造商,是否愿意从橘子皮中提取香精或其他原料?

    “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更有意义。”马克不仅对自己频繁往返两地的付出感到值得,而且对中法两国的合作愿景十分乐观。

    或许对法国人来说,对中国保持乐观是一脉相承的。不单单是拿破仑那广为人知的“醒狮论”,前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有预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需要中国。”

    竞争的伙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实施孤立政策的大环境中,戴高乐力排众议,于1964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如今,戴高乐的预言正一步步成真。两国建交的这50年间,特别是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逐渐步入高速增长轨道,经济总量连续超越意英法德日,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当然,戴高乐还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50年来,中法双方利益契合点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如今涵盖了贸易、金融、文化、旅游、核电、航空航天等多个方面;法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以及第二大技术引进国;中法双边贸易额从1964年建交时的1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近5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约10倍。

    中法贸易的急速增长,既得益于法国开放的战略眼光,更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法国抓住中国大发展的契机,扩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多个领域与中国有广泛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孙艳博士认为,经贸方面的往来,让中法两国的伙伴关系越走越近。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有时也如恋爱中的情侣,往来时间一长,免不了会闹点小别扭。

    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法国在面对经济增长和国内就业压力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尤其是2012年以来的欧盟对中国光伏“双反”调查以及中国对欧盟的葡萄酒“双向”调查,给中法双边贸易蒙上了阴影。

    贸易纷争,难有赢家。在中法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光伏、葡萄酒和无线通信这三大贸易战目前均已实现“软着陆”,未来双方将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中继续前行。

    寻求再平衡

    竞争也好,合作也罢,都是为了利益。法国在与中国长达50年的交往中,“耍性子”的动机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是近几年来,持续增长的对华贸易逆差让法国人如坐针毡。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4年法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12.1亿欧元,到2013年这一数据增长到260亿欧元,10年内增长了1倍多。中国还是法国的第一大逆差来源国。

    “逆差成因在于商品出口的结构性差异。”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所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铃认为,中国对法出口大部分是最终消费品,如服装、鞋帽、机械设备、电气产品等,而法国对华主要出口产品则过于依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和机械工程等高科技产品。

    孙艳还认为,这可能与法国拥有众多奢侈品品牌且该产业一直盈利颇丰而忽视了新兴市场有关。法兰西民族所拥有的浪漫与奢华气质,或许正源于其骨子里的贵族情结,而这种情结让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一直不太主动。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法国人马克也认为,有些法国人的确较保守,在面对不熟悉、文化差异较大的中国市场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留守法国,而不是去海外开拓。

    不论何种原因,贸易逆差已成了法国政府最大的心结之一。 “显然,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今年2月,法国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在访问中国时表示,法中应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渠道、减少逆差,促使两国贸易再平衡。

    改变,从现在开始

    从技术来讲,减少逆差、促进贸易平衡有两种方案,一是“堵”,即减少中国对法国的出口;二是“疏”,即增加法国对中国的出口。

    今年4月,法国外交与国际发展部国务秘书福乐尔•佩勒林在访问中国时表示,法国努力缩小对华贸易逆差,并不是要削减中国对法国的出口,而是希望增加法国对华出口产品的种类,促进法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

    显然,法国人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他们确实愿意看到与中国的“贸易双赢”。不过,在这一点上,法国明显落后于德国。

    法国向来喜欢与“宿敌”德国较劲,但从贸易数据来看,傲慢的法国人不得不低头:中德贸易额一直占中欧贸易的近三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总和。更让法国人羡慕的是,2013年德国对中国贸易还首次出现小额顺差。

    法国《新工厂》报也提醒法国政府,“必须向德国学习,放下身段,努力向中国推介法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

    “改变,从现在开始。”奥朗德不仅在总统竞选时喊出了这句口号,还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的确是这么做的。

    2013年4月,奥朗德总统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为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产生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元首。陪同奥朗德访华的,除了吸引眼球的女友外,还有由60多位企业人士组成的商业代表团。

    奥朗德及其商业代表团正是为实现中法贸易“再平衡”而来,不仅拿下了多个订单,还将中法贸易推向一个新阶段:中方希望法国企业家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法方表示愿开辟两国合作新领域,共享技术及成果。

    “法国错过了第一阶段,即中国步入全球化和工业化。现在,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中国城市消费阶层的出现。在这里,我们有牌可打。” 法国外贸部长妮科尔•布里克的这句话,应该代表了更多法国人的心声。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

    法国人手中的“牌”主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理念。

    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法期间,两国签署了50项协议和合同,金额达180亿欧元。这些项目中,除传统的航天航空、汽车等订单外,很重要一个亮点是将在武汉新建中法生态示范城。

    武汉生态示范城,也是中国首个中法生态示范城,初期规划建设面积约30平方公里,相当于巴黎市面积的1/3。 双方目标是,将生态城项目建成中国、法国乃至世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

    “如果说能源、航空航天、汽车是中法合作的‘老三样’,那么生态农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食品卫生可以说是中法合作的‘新三样’。”有着20多年常驻法国经验的《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麟认为,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持续推进的城镇化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崛起都需要法国的先进技术。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中法合作新阶段的重点领域,法式生态技术也享誉海内外。早在2010年,中法就选定成都、沈阳、重庆为“中法生态园”试点城市。2012年,又一个中法生态园区落户广州南沙。现在,中法将在武汉兴建规模更大的“中法生态示范城”,足见法国对与中国开展生态合作的重视。

    “如果法国能把生态健康产业这张‘牌’打好,的确可以打开中法合作的新局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李志强对法国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水平很是钦佩,认为法国的医疗产业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很广阔。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法国的合作始于1997年,除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外,双方还在中南医院组建急救中心。当前,法方正与中南医院合作拟在武汉新建一所中法医院。

    “合作办医院的背后,正是双方利益共通点之所在。”李志强分析,中国人口众多,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保健作为朝阳产业,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新“丝绸世纪”

    有一个细节令中法两国人民颇感兴趣:习近平在今年3月出访法国时,首站选择了里昂而非巴黎,还专门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

    里昂尽管只是法国第三大城市,但她的历史和发展与中国有着奇妙的交织和互动。里昂在法国素有“丝都”之称,是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方的终点,很早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从历史迈向未来,这是时代的使命。习近平提出,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致力于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将对中法双方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体现了中国发展战略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趋势,未来的中国会更多地关注从中亚到欧洲的这一地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规模接近30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孙艳认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端,欧洲能提供雄厚的资本和众多高新技术;中间的东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另一端的中国,则可提供广袤的市场。沿线各国若能消除贸易壁垒,则可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法国,都将具有超越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的合作共赢性质。

    对这一点,马克深有感触:“法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势,而中国市场空间巨大,双方所欠缺的,只是沟通的桥梁。而我,则是众多桥梁中的一座。”(支点杂志2014年6月刊)

    http://www.ipivot.cn/Cover/105/2490.aspx

    (联系 孙艳:sunyan@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