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红著《欧盟产业政策研究》一书出版

    孙彦红著《欧盟产业政策研究》一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的资助。

    本书的研究对象——欧盟产业政策,指的是欧盟层面的产业政策。该政策正式启动于1990年,是欧盟的一个比较“年轻”的政策领域,且不属于共同政策的范畴,因此,尚未引起国内欧洲研究学者的足够关注。本书旨在以此前欧洲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对欧盟产业政策进行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无论出于认识欧盟经济的目的,还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践,本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本书首先围绕欧盟产业政策“是什么”的问题,对该政策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与新动向、政策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并选择三个代表性行业——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纺织服装业、汽车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基本理念上看,欧盟产业政策是一种自由主义的市场导向型产业政策,强调为提升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竞争力和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它与传统的直接干预式产业政策的最明显区别。第二,从实施方式上看,欧盟产业政策一直以横向政策(有时称跨部门政策)为主,近几年又发展出了富有新内涵的部门政策,目前已大体形成了一个横向政策与部门政策有机结合的整体实施框架。第三,从政策重点上看,欧盟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前瞻性,特别强调技术、知识和创新活动对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第四,从运行机制上看,须借助“其他政策和行动”得以实施的特点使得欧盟产业政策的决策主体和决策过程比其他经济政策更复杂,另外,其互动过程是一种以多方交流协商为特点的“软”机制。第五,从与成员国产业政策的关系上看,一方面,欧盟产业政策是依据辅助性原则、作为成员国产业政策的必要的补充、指导和协调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竞争政策形成了对后者的一种有力制约。第六,从价值观上,欧盟产业政策体现了欧洲基本价值观和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的重要影响,特别重视社会公正与社会包容的价值,注重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

    继实证研究之后,本书对欧盟产业政策的关注点转移到“为什么”的问题上来,试图挖掘该政策的理念与实施方式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并探讨其具体形成机制。将支持产业政策存在的经济学理论归纳为静态市场失灵理论、动态优势理论以及技术、知识与创新效应理论三大类并依次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结果显示,从理论基础上看,欧盟产业政策一方面基于市场失灵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受到近二十年来经济学理论新发展的重要影响。而基于理性分析的视角对欧盟的经济现实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正是欧盟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其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与特点、欧盟层面在产业政策领域的权限、各成员国政策传统与偏好的差异与博弈等重要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得该政策能够从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中积极地汲取养分,其理念和实施方式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带有明显的欧盟特色。

    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其后更迅速发展成为战后影响范围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其冲击,欧盟诸多成员国也纷纷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随着诸多制造业部门纷纷陷入困境乃至危机,欧盟及其成员国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其中不乏通过国家援助形式给予补贴等传统产业政策手段。那么,欧盟在此番危机直接推动下实施的针对多个制造业部门的短期救助措施又具有何种性质?经过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洗礼,在加强金融领域规制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欧盟产业政策的基本理念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关注重点、实施手段和方式有何值得关注的新进展?本书专辟一章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盟产业政策之影响,以作为对该政策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的必要补充。研究表明:首先,欧盟产业政策的理念和实施方式并未受到危机冲击而发生大的改变;其次,金融危机促动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工业与服务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各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再次反思与重新审视,相应地,欧盟产业政策的受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

    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给出的欧盟产业政策的“整体形象”,本书最后从中欧经贸关系和中国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的角度,探讨了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并提出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