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访匈牙利学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副教授塔马斯·马图拉
塔马斯•马图拉博士是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副教授,中东欧亚洲研究中心的创立人。 (www.ceecas.org)
问:在你看来,16+1平台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16+1合作自2011年提出后,吸引了广泛注意,也引发了一些怀疑。有关这一计划的实质、中国方面的意图及其对欧盟完整的潜在影响在欧洲引起了许多疑问和关注。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及其中东欧伙伴本可以多做些努力,让一切看上去更加清晰明了。我们必须明白,通过交流让欧盟理解16+1对欧洲一体化并非威胁是非常重要的。
习近平主席在两年后提出了新的全面倡议,即一带一路计划,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OBOR。这一想法甚至比16+1更加复杂。许多会议和文章均试图发现和阐述新丝绸之路计划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和实质。通过另一个更模糊的理念去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理念可行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
当2011—2012年中国提出同中东欧伙伴的合作纲要时,多数观察家认为中国在幕后已经有了准备充分、详细的计划。由于这个计划此前从未发布或是被谈及,西欧的欧盟国家(以及部分东欧国家)对中国真正的意图感到担忧。是为了对欧洲分而治之吗?甚至一些外交官私下里认为中国在建“新的柏林墙”。
与此同时,中东欧国家在试图弄清中国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并适应这个“计划”。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思考和交流方式同西方不同,在西方,宣布重大的倡议或计划之前,通常要提前几个月或是几年来规划详细的计划、蓝图或路线。中国采用东亚的传统归纳思考模式,而西方则依靠推论思维传统。
这意味着拥有不同传统的国家对中国的意图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或许幕后还有一个秘密计划。通过16+1合作,我们明白唯一的方式就是创造和实现同中国合作,并和中国伙伴一起思考我们共同计划的未来和细节。
中国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了危机导致中东欧地区出现金融真空和发展机会,并且抓住了这一机遇。中国领导层接受这种想法,借用中国在发展中世界的经验,宣告这一倡议,投入可观的资金(100亿欧元),之后静观这一切的发展。他们的方法也在根据新获得的经验而不断改良。
中国专家发现了战略机遇(甚或需求)来进行欧亚一体化,处理由TPP或TTIP带来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同意这一想法,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理念,承诺投入400亿美元,之后分析各方反应。中国学者和官员访问欧亚,寻求当地同仁的观点和建议。如今欧洲专家普遍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在问自己如何建设一带一路,而这本就是中国提出的计划。这同16+1的情况一样,因为中国采取东亚传统的归纳思考,而西方采用推论思考。在智库合作层面,中国也遵循了相同的方式,新建了许多论坛(比如两个丝绸之路论坛、中国中东欧智库联盟),配备了合理的预算,定期组织会议,但是多数的非中方参与者尚且看不出这之中的目的或实质。中国人期待我们一起提供想法和内容,这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问:还需要做什么来实现更多成果?
答:我认为时间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耐心些。双方合作始于五年前的布达佩斯,企业家也需要更多时间来为卓有成效的关系提供帮助。政府做了许多事情来让商圈意识到共同的机会,建立了法律和政治框架,大门已敞开。现在就看企业家、游客、学生和学者来决定走过这扇大门。
中国的投资模式在不断变化。能源和原材料对投资最具吸引力,大多是由中国的国有企业进行投资,而现在趋势正在变化,越来越多中型私企发现了海外的机遇,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正在迅速增长。中东欧国家和中国都将受益于16+1。我们的工作是维系中国和中东欧伙伴的亲密关系,因此,未来对人文交流的投资是最关键的。
问:如何将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对接?
答:依我看,答案很显然:一带一路将为16+1提供更多实质内容,但这取决于我们所有人。多亏了中国伙伴的归纳思维,16+1和一带一路未来都有巨大机遇。欧盟及其西欧、东欧成员国应该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寻求机会以获取最大利益。
中东欧国家地理上位于一带一路的一部分,将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经马其顿和塞尔维亚联通布达佩斯的计划是一带一路同16+1对接的最早的例子。同时,中国正在考虑将其工业和制造业产能向外国转移,以平衡国内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中东欧则是能够吸引这类中国投资的地区,一带一路的交通走廊可以提供极佳的机遇。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将主动发展战略,将中国投资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到由欧盟和申根区身份提供的潜在商业机遇之上。
欧盟和西欧成员国或许意识到,16+1合作将帮助他们获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好处。欧盟企业不该将中国建筑企业视为中东欧地区的竞争者,而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在中东欧加入建设新的交通系统。北京愿意为主要的建筑项目提供提供金融支持,而欧盟资金在未来几年将逐渐减少。布达佩斯不该是终点站,铁路可以继续向北延伸,直到到达波兰的波罗的海区。
地区内非常需要南北走廊,并且中国很乐意提供资金,而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企业也可以同中国合作,共同获益。
中国的归纳方式为西欧和中东欧国家提供了大量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中国的想法、恰当而主动地了解战略,从而获得好处。
问: 中国需要做什么才能在中东欧国家实现更强的软实力?
答:中国做了很多努力来在世界范围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广泛分布的孔子学院正是构成这一努力的重要元素。但是,文化类学院主要吸引本身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孔子学院没办法接触到不关心或是不喜欢中国的那部分人,这是根本问题。
和热爱中国的人交流非常重要,不过与持怀疑、漠然态度的人接触也很关键。我认为,创建中国讲座的网络可以使潜在解决方案,类似欧盟著名的莫内讲座。讲座设立教授职位,由中方(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命中东欧或者所有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教授。讲座将向参与过未来的领导者介绍和宣传现代中国和一带一路。因此,这些讲座应该在高校举办,以法律、政治、经济和贸易,或者国际关系为重点。中国的讲座或许有机会同未来的政治家、官员以及或许不会痛中国有接触企业家进行交流沟通,甚而最终影响和形成他们的看法。
同时,中国还拥有另一项未使用的资源:大量的中国留学生。美国的一些私人奖学金要求所有获奖学生在留学国家帮助组织关于美国的公开讲座。中国也可以这么做,要求在中东欧地区(或全世界)的留学生扮演“小大使”的角色,用有条理、但放松的方式将中国介绍给当地的朋友和同学。中国本土的讲座可以帮助中国更被看到、更被理解,针对下一代领导人、企业家和舆论界人士。16+1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得以从地区层面建立这样一个试点项目,日后或许可以引入到全球层面。
问:在你的国家对中国的普遍看法是怎样的?
答:20世纪80年代末,自匈牙利为中国公民提供免签时期,匈便是地区内拥有最大华人社区的国家。价格实惠的中国商店帮助减轻了90年代经济转轨时的经济休克,而且总体上,多数匈牙利人认为中国人十分勤奋、用功并在公共生活中保持低调。一些人甚至认为匈牙利人是中国人的远方亲戚,因为我们国家是西方唯一将姓氏放在名字前面的,和中国一样。
中国在匈牙利具备有力的立足点,匈牙利在地区内拥有最多的中国投资,包括第一家地区内的中国银行分行、华为和中兴的分公司,甚至还有一所面向当地中国孩子的汉匈双语的小学和中学。
但是,有关中国的信息主要来自西方媒体和网络,帮助民众形成有关中国的较为平衡的观点。地区内其他国家对北京方面的政策的理解要差很多,因此我们应该推广一个区域层面的倡议以改变现状。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