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访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所研究员伊莎•爱维特

问:您如何看待中欧四大伙伴关系?

答:2014年布鲁塞尔峰会重申了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即和平、发展、改革和文明,形成了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塑造了中欧双方决策者间的共同视角。然而,我们不应将四大伙伴关系视为一种详尽的操作说明,而是应被视为一种高层的框架。
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实践层面上打造这些约定词语的共同理解。比如,我们来看改革一词:中方建议在宏观经济、社会治理、劳动就业、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及其他领域中,增强交流,共享经验,深化合作。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中欧间建立的对话机制得以解决。但是,这些对话却因为缺少具体和显著的结果而受到一些批评。因此,未来将有效指导中欧关系的四大伙伴关系在这些领域中转换为一种共同的、更为清晰的认知以及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结果将会非常关键。

 

问:我们应当如何实现这四大伙伴关系?

答:通过具体项目,而非引入更多的对话,是实现四大伙伴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对话框架使欧盟和中国能够讨论众多问题,但是如果要将中欧关系带到下一个阶段,则需要更多切实可行的形式。
这意味着,对于和平来说,欧盟和中国应当建立磋商机制,共同讨论和协调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以及各自在其中的角色和贡献。中国对欧盟战略投资基金(EFSI)的贡献、欧盟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以及正在进行的双边贸易协定谈判已经使发展的伙伴关系取得成效。
如上所述,改革的问题依然十分模糊,并将会受益于确定更多具体的问题和目标。文明的伙伴关系可以通过向学术、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领域的人员往来提供具体的资金支持而得到进一步提升。总之,有效并成功实现四大伙伴关系的首要任务和下一步举措应当在现有对话结构中嵌入制度合作的新形式。

 

问: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我们需要找出问题所在。在您看来,中欧关系间存在的问题都有哪些?

答:通常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会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欧洲公司进入中国的市场准入、贸易纷争或武器禁运。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可以为中欧关系带来短期利益,但是,还应该在宏观层面上考虑如何加强中欧长期关系。
从实质层面来看,中欧关系最显著的挑战是尽管欧盟和中国都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但却缺乏共同的战略视角。例如,在贸易关系方面,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我并没有在欧盟方面看到关于中欧关系的清晰愿景、思想或者目标,更不要说一个共同目标。而共同目标将会帮助我们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总体经济和社会条件正在变革的时期规划双边关系。如果不知道想要去何处,就难以规划行动路线。
此外,欧盟方面还缺乏对中国文化、语言、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了解和深度理解。能够花大量时间了解中国,学习中文或者广泛研究中国政治、语言和社会问题的欧盟决策者的数量仍然非常有限,欧洲机构中的人员也是如此。中国相关问题对人们的吸引力相较,例如美国问题似乎要小得多。
最后,双方都将大量的资源分配给其邻国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关系上。欧盟主要关注其自身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希腊、乌克兰、俄罗斯、可能的“英国退欧”以及移民数量不断增长的问题。这些都是重要议题,但与此同时,重视其他战略伙伴关系同样重要。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愈加明显并增强,中国与欧盟的战略规划也应受到同样的重视。

 

问:我们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答:上述这些问题大多都是首要考虑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即缺少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在这一领域可以投入更多的培训和资金,在政策决策、商业和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制定招募战略将会提高并加强相互理解。欧洲机构中的政策决策者也应在有关中国的决策过程中欢迎更多的透明度和开放度,以便学习并更好地理解这些过程。而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的解决难度则大很多。
欧盟碎片化的体制结构,成员国家和众多欧盟机构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欧盟难以找到一种共同的对华策略。然而,向这一方向发展的第一步应当是在利益相关者中引入更多地公开讨论,以跳出目前夸大的言辞。还有一点需要牢记于心的就是欧洲项目准确来说,就是一个项目。这意味着它还在不断演进,许多领域仍然处在进展之中。欧盟依然将会在上述邻国问题中倾注精力,但如上所述,这并不应该意味着其他问题和重要伙伴得到过少关注。

 

问:中欧关系背景下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在中欧关系中,中国与欧盟相互了解的问题非常突出,但是这一问题却并不如中欧关系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是战略关系这一问题提出的频繁。欧盟的一些参与者也呼吁制定一个更加一致、切实可行的对华愿景和欧盟战略,但是在欧洲机构中,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个人或集体对中国的了解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我的研究表明,这一问题最为重要。可用信息影响着政策决策者制定对华策略的方法,因此,也具有实践政策影响。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差异性以及各种其他言论,使得任何持有任一观点的人都可以找到他想要的信息,因此,决策者能够从一个完备信息源中获取信息非常重要。然而我的研究表明,欧洲机构中关于中国的知识网络是相当有限的。

 

问:人们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的容克计划具有协同性,可以相得益彰。如何建立这种协同机制?

答:这两个项目目标的确存在交叉,中国正在寻求投资机会,而欧盟旨在为欧洲项目吸引资金。此外,这两项倡议均关注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当我们考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时,欧洲的决策者仍然难以理解这一项目,不知如何能够对此作出贡献。在欧方看来,中国应该提前明确地规定投资的方向和领域。
相反,中国已经承诺通过“丝路基金”为欧盟战略投资基金提供支持。下一步,中国投资还将开启融资总额达50亿至100亿英镑的具体项目。这一具体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中欧双方均可以从开发所述的协同机制中获益。
总之,我们可以说,通过更多具体项目和更好的相互理解,紧密的中欧合作可以为中欧关系在内容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得到显著提升。

(伊莎•爱维特(InsaEwert),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所(GIGA)研究员,欧盟资助初始培训网络PRIMO——多极秩序中的权力和地区玛丽-居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