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专访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Henk Overbeek教授
问:中国-欧盟峰会即将举行,您对当前的中欧关系如何评价?对于任何两国的双边关系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此可见,中欧双边关系应该进一步改善。现在,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应该如何做?欧盟又该如何做?
答: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双边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还导致了相关政治和外交议程的推延。然而,鉴于当前的全球形势(全球经济危机、围绕叙利亚和伊朗的紧张局势升温、中国和一些邻国之间的关系紧张),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迫切需要改善。这就要求欧盟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操控能力。即将到来的中国领导层的权力交接,也会向世界展现未来十年中国的外交方向。
问: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尽管中国的GDP是世界第二大,它仍然是一个拥有一亿多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0美元的欧盟,在很多问题上应该把中国看作一种“例外”。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我的答案是既同意又不同意这种观点。应该承认,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但在一些方面的确也应该被看作一个例外,如碳排放问题。然而,我们必须警惕“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好像有一条从“不发展”到“发展”的单向线性道路。但事实上,“发展”,通常是指某国或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中国引入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效应不应该忽视,即数亿人的持续极端贫困和数万人的极端富裕并存,贫富差距极大。
问:理论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在研究中国与欧盟关系时,我们可以运用某种理论吗?如果可以,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理论?
答: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事物状态的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在我看来,现有的理论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无法充分解释全球政治的现实。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传统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政治经济的动态。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欧盟与中国关系的研究。只有把中欧关系放在全球资本积累的动态背景下,深刻认识欧洲和中国在这种动态背景下发挥的社会政治力量,才能真正理解中欧关系。
问:现在我们撇开中欧关系这个话题。作为一名教授,您想对从事欧洲研究或者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青年学者说点什么?如何成为一名像您一样成功的教授或学者?
答:世界需要投身于探求真理和争取正义的年轻人。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学者应该把自己的学术专长与人类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