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专访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肖立晟博士

    问:你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欧元区迟早要垮台。为什么?

    答:欧元区的本质是一个政治项目。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只有经济周期趋同的国家才适合一起组成货币区。然而,1999年欧元区成立之时,欧元区成员国间经济差异巨大,一体化程度与理论假定前提相去甚远,欧洲的政治家却背离经济学的基本法则,在完全不可行的情况下,建立了欧洲货币共同体。历史经验表明,建立货币区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一旦货币区内任何一部分出现严重的财政问题,若缺乏有效的调整机制,就会导致政府赤字的货币化融资,货币大幅贬值,联盟分崩离析。欧元区调整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劳动力转移、价格调整、自动财政稳定或赤字货币化。欧债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最主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在政治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的成员国之间,上述调整机制都没有有效化解欧元区内部的失衡。在缓慢的调整路径上,欧元区正在不断累积崩溃的风险。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欧元区分裂的概率较高。

    问:因为欧元区是一种政治产物,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政治力量是维系欧元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换言之,正是因为欧元区领导人拥有推动一体化的强大决心和政治动力,所以欧元区不会垮台。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不同意,政治力量是维系欧元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仅仅有政治意愿还不足以维持欧元区经济金融的稳定,只是可以为解决欧债危机赢得时间,未来欧元区有两条路:财政一体化或者分裂。政治力量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若无法达到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那么危机随时会再次爆发。

    问:欧洲债务危机久拖不决,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与发展中国家不同,发达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和政策空间拖延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解决路径。欧债危机矛盾的根源在于欧元区内部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当局需要实施长时间的调整才能使欧元区各国趋于一致。然而,作为整体,欧元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基本稳健,且政策空间较大,有足够的能力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为了维护欧元区的完整,欧元区当局会使用尽可能多的政策工具扫除尾部风险,避免个别成员国脱离欧元区,为解决欧债危机争取时间。因此,欧元区的存续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演进。

    问:现在的形势是不是在恶化了?西班牙和塞浦路斯已提出需要得到外部救助的申请。

    答:现在形势错综复杂,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国债市场再度动荡,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7%的生死线,意大利国债市场摇摇欲坠;另一方面,欧元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业去杠杆化逐步推进。整体经济形势相比上一季度有所恶化,但是,欧盟峰会再一次提振了市场信心,未来政策形势变化依赖于德国能否继续有效推进财政联盟。

    问:你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难道到欧元区崩溃这一天才能解决问题吗?

    答:欧债危机的最终结果有以下两种结果:第一、欧元区各国在政治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财政分担机制,顺差国和逆差国一起承担调整成本,整个欧元区长期低速增长,缓慢消化债务,并逐渐走向一体化,其中债务消化的过程和日本很相似,这需要大约5到10年的时间。第二、欧元区最终走向分裂,或者缩小成员国、或者完全崩溃,这取决于逆差国忍受痛苦的调整过程的底限。

    问:不久前欧盟达成了财政契约。现在开始讨论银行业联盟了。你认为这一联盟能建立吗?

    答:银行业联盟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对于保障欧元区的完整有重要意义,也是欧元区走向一体化的重要一步,预计成功建立银行业联盟的概率很高。但组建银行业联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欧央行如何承担监管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的细节还需要各方继续协调。

    问:迄今为止,在应对债务危机这个问题上,德国似乎做到了它希望做的一切,其他国家都让步了。你如何看待德国的作用?

    答:德国需要承担欧债危机的调整成本,仅仅让逆差国紧缩不是解决欧债危机的长远之道,德国未来需要在财政联盟和财政分担做更多的取舍。

    问:最后一个问题,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大不大?这一影响体现在哪里?

    答:欧债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欧洲经济衰退的深化,将使中国对欧出口继续探底;第二、欧洲对华直接投资会再次恶化;第三、欧债危机引发资本避险需求上升,资本会加速流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