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麟贺:法属海外领地大骚乱背后的殖民记忆
5月13日,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爆发大规模骚乱。为了抗议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一项改革当地选民构成的宪法修正案,当地土著卡纳克人发起的示威活动旋即演变成暴力冲突,数千名示威者与安全部队爆发激烈对抗。这场骚乱不仅有着深远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更是法国殖民遗产在当代的呈现。
2024年5月13日,新喀里多尼亚爆发严重骚乱,造成多人伤亡。
数十年来最严重骚乱
这是新喀里多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社会事件,当地商场遭到洗劫,汽车和建筑物被焚毁,主要道路因被设置路障导致城市交通陷入瘫痪。为尽快平息骚乱,5月14日,当地政府宣布实施宵禁。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当地进入“紧急状态”,部署两千多名警察和宪兵维持治安,禁止所有集会,关闭首府努美阿国际机场。由于担心示威者利用社交平台组织暴乱,法国还史无前例地在当地颁布了TikTok应用临时禁令。17日,总理阿塔尔宣布取消原计划6月在当地举行的巴黎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23日,马克龙飞往努美阿缓和局势,访问期间承诺不会强行通过法案,而是寻求与当地政治力量达成一项全面协议,并交由新喀里多尼亚人投票表决。在此之后骚乱逐渐趋缓。到5月底,当地的紧急状态已经解除,安全部队已能够有效维护城市治安,滞留的各国游客也有序撤离,不过宵禁、禁酒和禁止集会的措施仍会维持一段时间。
此次骚乱给当地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法国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骚乱导致数千人受伤,至少七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名警察;还造成超过十亿欧元的经济损失,占新喀里多尼亚国内生产总值(GDP)逾十分之一;近500家企业因遭到破坏而被迫停产,给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当地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事件也引发法国政界对马克龙政策的讨论和批评。极左翼领导人梅朗雄在访问非洲期间表示,卡纳克人对重获自主的意志不会被打倒,这场骚乱表明马克龙领导的法国回到了新殖民主义。尽管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在14日的投票中全票支持法案通过,但其领导人勒庞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政府推进改革的“时机不好”。来自传统右翼共和党的前总统萨科齐也同马克龙保持距离,认为马克龙不够强硬,主张他应该“毫不含糊地站在那些希望留在法兰西的人们一边”。此外,骚乱还引起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对法国的质疑。瓦努阿图气候部长认为法国政府应该为此次暴力事件负责,呼吁法国撤回宪法修正案,尊重卡纳克人的权利和意愿。
2024年5月2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官员赶赴新喀里多尼亚“灭火”,与当地的当选官员和地方代表举行会议。
土著与移民利益不平等
这场骚乱的背后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的海外领土、太平洋地区第三大群岛,现今有约27万居民,其中卡纳克人占总人口的41%。该群岛最早在1774年被英国库克船长发现,1853年拿破仑三世宣布其为法国殖民地,主要用于流放数以千计的本土囚犯。1946年,法国政府宣布新喀里多尼亚为其海外领地。
20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中央政府与当地卡纳克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核心问题是土著人与欧洲白人移民之间日益显著的不平等关系。1998年,法国政府与当地各政治力量达成《努美阿协议》。依据协议,法国政府向当地授予更大的自治权,同意卡纳克人更大程度参与政治事务,并允许后者在2022年之前通过三次公投决定是否独立。公投分别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举行,结果都是反对独立。由于独立派的抵制,第三次公投投票率不到50%,这为骚乱埋下了伏笔。根据现行法律,1998年后抵达当地的外来人口均没有地方选举的投票权。然而自当年以来,已有约四万名法国人移居新喀里多尼亚。法国国民议会5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意在赋予更多法国移民以投票权。这自然引起了卡纳克人更大的担忧,他们担心因投票权的稀释,自身进一步被边缘化。
除了历史纠葛,经济问题是更为直接而现实的动因。一方面,长期来看,卡纳克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族裔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根据201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当地32.5%的卡纳克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中,其贫困率是白人居民的三倍以上。2020年,卡纳克人的失业率达到19.7%,高出该地区整体失业率六个百分点。当地年轻人是贫困和失业问题的最大受害者。即便是那些前往法国就学的卡纳克人,回到当地后依然面临失业的困境。卡纳克人普遍认为,自己“身在家乡,却像异客”。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学者斯茂认为,在法国推进上述投票权改革之际,如果给这些年轻人一些福利,他们可能还会接受这个国家,但法国没有给他们任何东西,这使他们很难保持冷静。正因如此,当地青年群体成为此次骚乱的主力军,他们希望“继承父辈的事业”,脱离法国获得自由。
另一方面,该地区近段时间糟糕的经济状况更加剧了卡纳克人的不满情绪。镍矿生产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占当地出口额的90%。然而在2023年,受到世界经济低迷等影响,镍价自年初的每公吨28000美元跌至年底的16000美元,外国企业纷纷撤回对当地镍矿的投资。与此同时,新喀里多尼亚还面临与邻国印度尼西亚在镍矿生产上的激烈竞争。位于新喀里多尼亚的三家冶金企业均负债累累,处于破产的边缘,难以为工人支付工资。在这一困境下,投票权改革成为点燃卡纳克人怒火的导火索,最终走向了暴力冲突。
如何处理殖民遗产关系到法国的大国命运
新喀里多尼亚爆发的骚乱是法国殖民遗产在当代的呈现。法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殖民大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法国的殖民步伐开始于16至17世纪,在19世纪达到巅峰。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非殖民化浪潮的兴起,法兰西殖民帝国才走向土崩瓦解。
尽管如此,法国在今天依然保有众多的海外领土。由于在历史上同宗主国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同领土的地位也各异。总体而言,这些领土分为两大类别:其一是海外省,地位通常与法国本土的省份相同,在法国议会中拥有席位,被视为欧盟领土的一部分。目前,法国共有瓜德罗普(加勒比地区)、马提尼克(加勒比地区)、法属圭亚那(南美洲)、留尼汪(非洲)和马约特(非洲)五个海外省,这些海外省的人口从25万到87万不等。其二是海外领地,地位各有不同,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拥有特殊的立法。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各海外领地里特殊中的特殊,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利。
历史上,法国的殖民活动除经济利益等考量外,同其作为天主教国家的“文明使命”传统不无关系。相较于英国人习惯的间接统治,法国人更倾向直接统治,即按照宗主国的政治制度改造殖民地的治理结构,使殖民地成为法兰西的一部分。同化政策也是其中一环。然而,对殖民地的改造和同化并未真正实现不同族裔之间的平等,土著居民往往成为被牺牲的对象。在殖民运动达到高潮的19世纪,利用殖民地实现法国的强大几乎成为其主流政治派别的共识。法国的同化政策只取得了有限的成效,在更大范围内激发了殖民地民众的反抗,阿尔及利亚后来的独立就是典型例证。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殖民史学者梅尔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新喀里多尼亚殖民统治时期,卡纳克人遭受了无尽的剥削。从1853年开始,到1972年时任总理梅斯梅尔呼吁用移民削弱独立派的票权,卡纳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被边缘化。”这场骚乱之下,埋藏着卡纳克人在殖民时期的苦涩记忆。
今天的法国因仍拥有广阔的海外领土而感到骄傲。这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反映出法国人时至今日依然留存的帝国情结,另一方面在地缘政治上构成了法国保持世界大国身份的重要根基。马克龙在去年8月的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法国是一个“印太大国”,因为它在该地区有约150万居民和8000名军人。在马克龙看来,新喀里多尼亚和与之相邻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是法国参与“印太”事务的前沿阵地,为法国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中提供了战略纵深。然而在当下,法国的“印太战略”未及实施,新喀里多尼亚已经“后院起火”,这对本已疲于应对乌克兰危机的法国政府而言堪称雪上加霜。法兰西帝国的殖民遗产尚未给今日法国的大国雄心提供助力,反而不断暴露出自身的后遗症。如何恰当处理这一遗产,既考验着法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关系到法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和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马麟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2024年第12期。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