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杨 编译:波兰智库关于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前景的积极判断

  根据2024年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一组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呈现118亿美元净流出,这是199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首次呈现净流出。许多国外智库对此高度关注,其中波兰东方研究中心(OSW)(注:研究中心是波兰最影响力的几大智库之一,常年专注于俄罗斯、中国等远东问题研究)发表了题为《投资天堂的终结?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该文以数据和案例为依托,分析了对华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和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现则要摘编如下。    

  一、 中国外商投资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之一,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融入全球供应链,在经济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外国资本的流入不仅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还促进了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同时,外国企业越来越依赖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和供应来源。然而,随着中美贸易竞争不断升级,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正在恶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政治风险加剧。随着中美贸易竞争逐渐升级,西方意识到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影响。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呼吁所谓的“脱钩”,切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这遭到了各国商界的强烈抵制,他们指出,这种解决方案是无利可图的且最糟糕的。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个术语被“去风险”一词取代(包括欧盟也经常使用该词),这意味着外商更精确地识别和限制潜在危险的依赖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日益重视经济安全,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国投资者产生不利影响的法规,一些外国公司正在减少投资,以降低与中国市场紧密联系的风险。之前,十分可观的经济前景可以抵消政治风险,但现在这一方式对投资者而言变得越发不可持续。 

  其次,安全因素被纳入考量。近年来,确保业务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一度超越了全球化对降低成本的主要诉求。新冠疫情以及西方对俄乌冲突的反应清楚地表明了供应链多元化和保持弹性的重要性。国外对台海冲突升级的潜在可能以及中美竞争的影响十分担忧,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保障安全的观念。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四分之一的受访美国企业将“中美关系紧张导致的成本上升或不确定性”作为2022年减少或暂停在华投资的原因 

  最后,经济与投资环境的风险并存。由于美国利率上升投资者正在将闲置资金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的利率较低也是央行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中FDI异常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此前新冠疫情及中国清零政策,对华投资的许多流程被迫中断,这种情况使许多公司开始尝试业务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未来几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可能会有所改善,但经济和政治造成的结构性挑战,依旧会进一步限制中国的外商投资水平,大部分外商可能会逐步减少对中国基础工业的依赖度。   

  二、中国依然是最吸引力的市场 

  挑战与机遇并存,并不是所有潜在投资者都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网络、大量灵活且廉价的高素质工人、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相对疲软的货币、相对较低的税收、宽松的会计标准以及对雇佣员工相对宽松的政策,使得中国依然对许多外国企业具有吸引力。 

  鉴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经济政策改变以及中美竞争升级,新增的外国投资将更具防御性。这些投资公司需要保护现有投资,不仅保护财务资本,还保护人力资源,如知识产权、组织技术、网络连接等。许多外资公司正在加强在中国的业务,并将中国区业务与全球业务进行分离,实施“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的战略。通过这种方式,外资企业既可以持续在中国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还可以免受中美或中欧之间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避免失去中国市场或增加成本。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强地位的大公司大部分都采取了这种战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汽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其正在通过增加在中国的业务来降低风险。无独有偶,大众去年在华投资总额也将近50亿美元。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看,这是他们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扩张时保持竞争力战略的一种方式。如果汽车厂商将重心移向中国市场,并在中国本土扩大生产,那么在短期内就能赶超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同时降低零部件和成品国际流动中潜在干扰(例如惩罚性关税或其他制裁)。尤其如果“在中国,为中国”的分离战略能够成功,那么这项业务就是稳妥的战略存在的唯一风险就是中德之间的政治冲突升级,导致双边关系恶化,比如一旦台海爆发冲突,这些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很可能会被中国实体直接接管。 

  中国地方政府目前比较支持外企的这种选择,因为疫情之后整体的公共财政状况欠佳且经济增长缓慢,外国直接投资在地方层面非常重要。与外资的关注点相同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安全因素哪怕会造成资本外流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看法。同时,中国继续寻求知识和技术类型投资流入,特别是在先进生产和生物医药领域,这对于减少中国对外国供应的依赖至关重要。    

  中国还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改善环境。此前,中国努力赢得美国有共同利益的盟友,包括在美国具有政治影响力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的金融部门代表。20238月,中国政府宣布了旨在吸引投资和改善营商环境的24点计划,并继续重申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满足外资需求的承诺。为了回应外国投资者的批评,中国提出了一项放宽国际数据流动监管的项目。而中国的高级别领导,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会定期会见大企业代表,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    

  三、前景展望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点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如此便利生产的条件、高素质劳动力、基础设施、供应商网络和巨大的市场。囿于上述挑战的存在,大部分外资将会选择折中的方案,即“中国+1”战略:企业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同时也在其他国家建立独立的供应链以增加多元化。然而,这是一个昂贵且耗时的过程。将特定一部分价值链转移到其他国家也不一定能短期内大幅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因为即使在中国境外设立新工厂,企业仍需依赖从中国交付材料或零部件。这种战略只能逐步实施,只有转移国效仿中国,将越来越多的供应链内部化从而增强其附加值之后才能慢慢做到。 

  日益增长的政治压力以及对供应链多元化的需求,将成为阻碍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虽然中国已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依赖国外资本和知识的流入,但为了加强国家安全,中国还是会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投资,以保证现代技术的对内转让,因为中国目前缺乏一些关键现代技术,必须依赖国外的转让。然而,某些国家政府会通过有选择性地禁止或鼓励在他国开展业务的方式,来抵制这种技术转让,这对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十分不利。 

  中国目前的态度较为明确,一方面希望外资公司可以抵挡住来自外部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对外国投资者保持包容和开放态度,并强烈反对保护主义做法。虽然外资企业希望从中国市场获利,但也逐步意识到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升级、风险加剧,因而做出折中选择的可能性不断增加。 

编译:陈思杨

校对:齐天骄

审核:刘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