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讲述“一带一路”,需更突出民生细节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的10年,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打造了一个日益紧密的朋友圈,形成了一系列软硬规则和运作机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体现了制度优势,或者说发展优势。同时,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中国成功地让一些成熟的技术、发展模式“走出去”了,在国际市场接受挑战和考验,最后成功地立足于国际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一些挑战。那是因为我们很多事做得比较好,有了一些成就,挑战了西方的发展模式,动了它们的奶酪,尤其是我们在欧美也有成功的互联互通项目,导致一些西方政客的激烈反弹。美西方一些人捏造出莫须有的问题,比如“债务陷阱”、通过投资确立经济影响力进而施加政治影响力等,污名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再一个就是美西方同中国争夺互联互通话语权,美国和欧洲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互通项目,包括“蓝点网络”“全球门户”“重建更美好世界”等,试图对冲“一带一路”建设。 

  但事实胜于雄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确实通过互联互通夯实了我们与近邻的关系,也密切了我们与欧洲、拉美和非洲的合作联系,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这也是中国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带来好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比雷埃夫斯港。希腊爆发债务危机后,比雷埃夫斯港的经营每况愈下,变卖资产成为解决债务赤字的一个办法,当时卖给了中国的中远海运。中远海运本身实力比较强,有自己的全球物流链和供应链,它把物流链和供应链的一部分调配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经过扩建改造后运力和集装箱的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使得这个港的吞吐量增长非常迅速。在世界集装箱港口的排名中,比雷埃夫斯港从2010年的第93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29位。我在希腊的时候,听希腊人说当地最好的工作就是在中远比港工作,因为那里的收入比较高、工作比较稳定。 

  中国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但西方对它的污名化仍然不少,对此,我们需要把它带给当地实实在在的利益讲得更明白。我们的相关报道通常强调的是增加了多少工作岗位、产生了多少GDP等,除此之外,还应该从心灵相通的角度多用心讲,包括老百姓对这个工程的期待、提供了他们憧憬的未来岗位等。 

  其他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包括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等,解决了当地的世纪难题,解决了它们各自国家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等,我们都可以拿出很多具体的鲜活细节予以重点讲述。 

  中欧班列应该说是一个成功输出物质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事例。2011年从重庆发出第一列中欧班列,疫情暴发时,中欧班列的运量还迎来逆势上扬,它确实对中欧之间以及中国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欧亚大陆国家的互联互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俄乌冲突搅动世界,但是中欧班列表现出明显的韧性,它是一种全新的运输业态,已经成为贯穿欧亚大陆的一条运输线。它也是一个互利共赢的项目。除了中国公司,参与运营的外国公司有很多,除了所经过的合作伙伴公司、德国公司、波兰公司,还有其他西方国家的公司。中欧班列是一个国际化合作的典范,它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强的,确实给参与运营的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还比如波黑的斯坦纳里火电站。我去那里调研过。斯坦纳里,一个位于波黑北部、距离首都萨拉热窝150公里的小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唯一的产品是煤炭,但煤的含量太低,不好卖,也没法烧。中国的东方电气公司去了后,利用这些燃烧不充分的煤建立的火电站,让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升级成为一个挺重要的小镇,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和百姓的收入问题,为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中国人到斯坦纳里,那里火电站的工作人员说的都是感激的话,他们都由衷地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也非常反对西方所说的“中国带来环境污染”或者“造成很大破坏”。因为中国的投资项目带给当地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 

  作者简介: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2023113日。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