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31日刊发题为《中国把欧洲视为政治和文化伙伴》的文章,作者为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相蓝欣。文章称,中美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在2025年或2030年就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已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而迅速扩大。
文章分析,从美国的角度而言,这种关系可被视为是“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在的大国。因此,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一种现实政治框架,在此框架之下,两国可以合作避免未来发生战略误判。
诚然,美国的策略是强调军事平衡,而中国领导人提出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这一构想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因为双方之间的看法有差距。
在华盛顿看来,中国的战略完全是要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迫使美国放弃在亚太地区占主导地位大国的角色。北京似乎认为目前时机尚未到来。为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它通常会导致战争),北京正在等待时机,同时积极准备应对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但欧洲人从不这样考虑问题。欧盟和中国没有地缘政治冲突,未将对方视为长期的军事对手。相反,有关合作、对话与多极世界新秩序的讨论却非常盛行。
文章认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为促进中欧之间真正的文化沟通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西方并不十分理解北京的首要任务是恢复与西方真正的文化交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开前所未有的访问,就凸显了这一点。
2005年,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引述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话说,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共同的精神特质,那就是细腻。文章称,这番话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对欧盟的真正态度。
首先,它意味着中国拒绝人类历史上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在欧洲找到了文化盟友。
其次,中国希望与欧盟一同拆除大国关系中的最后堡垒,这一堡垒深深地植根于美国主导的现代体制中。欧盟是多国政治实体,抛弃了古老的权力平衡逻辑和霸权主义。“细腻的精神特质”还有助于欧盟摆脱“善恶”世界观的限制。
最后,意识形态的西方正在消失。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全球的首要议题。但欧洲已做好准备从文化和心理上理解中国了吗?
文章称,与自由主义的美国相比,欧洲的社会民主会产生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欧洲在文化上更具包容性。从这一角度来看,对努力与西方展开接触的中国而言,欧盟是一个理想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