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全球经济“头悬三把剑”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 | 更新时间:2015-01-27 15:16:06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瞭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中,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至3.5%,下调幅度达0.3%,预示全球经济前景难言乐观

    文/张茂荣

    当前,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但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3%,与2013年持平,预计2015年将温和回升,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经济展望预测中,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至3.5%,下调幅度达0.3%,预示全球经济前景难言乐观。同时,世界经济分化加剧,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及各自内部均出现增长分化。与此相对应,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出现巨变,许多国家面临结构性改革的严峻挑战。

    剑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

    2015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及其影响将是一大看点。

    在美国经济和就业表现持续强劲的支持下,美联储于2014年10月底彻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4年12月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宣布,舍弃低利率前瞻指引中“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表述,意味着美联储加息时点日益临近。许多美联储官员公开表示,他们将在2015年年中改变短期基准利率接近于零的水平。

    自去年以来,欧元区和日本的货币政策走向开始与美国背道而驰。2014年6月初,欧洲央行启动“史无前例”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降息和新一轮4000亿欧元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并开始实施负存款利率,成为全球首个实施负利率的发达经济体央行;9月初,欧洲央行进一步降息;11月初,欧洲央行宣布将扩大该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至2012年初的水平,即从2.1万亿欧元扩大至近3万亿欧元的规模。日本央行则自2013年4月起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以每年60万亿~70万亿日元的规模购买金融资产。2014年10月底,日本央行将货币宽松规模进一步扩大至每年购买约80万亿日元金融资产,以刺激因消费税上调而遭受打击的日本经济并力争如期实现将通胀率推升至2%的目标。

    美欧日不同的货币政策走向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美元开始新一轮上升周期,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大跌。去年以来,欧元和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下挫,美元持续快速走强。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欧元对美元汇率持续大跌,由1欧元兑换1.39美元贬至目前的1欧元兑换约1.15美元。日元对美元汇率在2013年暴跌的基础上,2014年进一步大幅下挫,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从1美元兑换102日元贬至1美元兑换约120日元。2014年下半年开始,美元指数持续大涨,从80左右一路飙升,至2015年1月15日一度突破93,半年升幅超过15%。

    其次,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风险大幅上升。一是债务危机可能性大增。当前新兴经济体企业外债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3/4以美元计价。2014年年中,跨国银行向新兴经济体发放的跨境贷款高达3.1万亿美元,其中主要是美元贷款。历史上,美联储快速加息曾引爆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目前,美联储结束量宽和美元升值已使新兴经济体企业偿还美元债务的成本开始走高,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风险上升,并可能传导至本国经济金融体系。对此,国际清算银行表示,强势美元将加剧新兴市场的金融脆弱性。二是社会动荡可能性增大。全球融资成本上升和经济增速放缓,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难度加大。英国《金融时报》称,诸多新兴经济体在过去几年的极度宽松货币环境中陷入“消费狂欢”,并培养出规模庞大的“脆弱中产阶级”。当前这一模式已经达到极限,政府对维持经济繁荣期形成的社会预期越来越力不从心,民众的不满情绪在加剧,可能导致类似2013年哥伦比亚农民抗议和巴西街头暴动的事件。

    剑二:国际油价暴跌

    国际油价暴跌成为影响2015年全球经济走势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自2014年6月下旬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在国际市场上,油价下跌超过20%,即从技术上被认为进入熊市,而此轮到目前为止超过50%的跌幅,表明油价已经走向“深渊”。众多国际机构预测,2015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将继续探底,下半年或出现反弹。

    整体而言,油价下跌利好全球经济。国际油价下跌使大量财富从石油生产国向消费国转移,而后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全球原油产量超过9000万桶/日,油价每桶下跌40美元意味着生产者每年向消费者转移约1.3万亿美元(接近全球GDP的2%),由于消费者快速支出的可能性高于生产者,这将对全球需求产生温和推动。IMF指出,油价每波动10%,就会造成全球GDP变动0.2%,如维持25%的油价跌幅,全球经济总量料将增加0.5个百分点。

    但就具体国家而言,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所受影响各异,消费国普遍受益,而生产国损失不等。对于消费国,油价下跌既可削减其能源进口成本,改善国际收支,又能给国内经济带来减税效应,刺激经济活力,抑制通胀上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欧洲能源进口花费有望从2013年的5000亿美元降至4000亿美元以下。印度逾七成石油来自进口,油价每降低10美元,可使其国内零售通胀率下降0.2个百分点,批发通胀率下降0.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由于近期美元指数强劲攀升,欧洲、日本及多数新兴经济体货币对美元保持跌势,其所享受的福利缩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指出,油价大跌对美国消费者利好最多。

    对于生产国,由于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油气出口,油价下跌导致其财政赤字恶化,引发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债务违约风险上升。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以布伦特油价计),利比亚、沙特、安哥拉、俄罗斯、伊拉克、厄瓜多尔、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伊朗等国的预算平衡线分别在油价90、93、98、104、106、117、119、121、140美元/桶的水平。同时遭受油价暴跌和西方制裁的俄罗斯情况尤其不容乐观。据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预计,油价每下跌10美元,俄罗斯出口损失324亿美元(占其GDP的1.6%),财政收入减少190亿美元。俄罗斯央行预测,2015年俄经济将萎缩4%~5%。2014年12月以来,随着国际油价持续暴跌,俄罗斯卢布汇率一泻千里,央行被迫频频干预,将关键利率从9.5%上调至17%,并多次动用外汇储备试图稳定卢布汇率。此外,委内瑞拉、伊朗也面临严峻局面。委内瑞拉已陷入严重通胀和经济衰退,债务违约风险日渐显露,外汇储备10年来第一次降至2000亿美元以下。低油价令伊朗陷入两难,国内强硬派借机发难,使总统鲁哈尼的温和改革政策举步维艰。

    剑三:结构性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

    各国结构性改革能否有所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有所突破,也是2015年全球经济的一大疑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经济体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取得显著效果。然而,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经济增长,却不能改变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欧洲和日本仍在通过宽松货币政策“药方”刺激经济,但“药效”大不如前,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而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如墨西哥、土耳其、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等,面临维持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需要进行结构性的重大改革,摒弃主要由要素投入推动的增长,实现由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驱动的基于生产率提高的增长,并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需求也日益迫切,但面临资金缺口等难题。当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旺盛,以房屋、公路、电力等为代表的民生项目有待增加。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进入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期,地铁、机场、港口等需要翻新与升级。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经济体面临财政赤字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资金缺口。仅在亚洲地区,2010~2020年基础设施就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才能支撑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到2020年,美国在交通、自来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上的资金缺口将达1万亿美元。而目前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的世界银行及区域性开发银行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各国已经意识到,结构性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保障,并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加以推动。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1/26/c_127420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