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出版
German Thoughts and Culture:Reflection and Innovation
刘立群:《德国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内容简介:
德国是理论的国度、思想的国度、哲学的国度,德国学术界对人类思想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反思与创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德国学术是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前进的,二是中国学术需在反思和创新德国学术及其他各国学术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并理当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反思和研究,贵在创新,反思需彻底,创新需有大魄力。本书系作者近20年来对德国思想文化领域等问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汇编,含已正式发表及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和文章20余篇并加以增删修改而成,是对笔者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2008年增订版)一书的延续和补充。
作者简介:
刘立群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领域:哲学及社会科学理论、国际问题;著有《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增订版)》、《列国志·冰岛》,合著、合译书多部,主编多部论文集,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 录
引言:我与德国思想文化研究
第一辑 德国哲学与学术反思
1 德国哲学与文化漫论
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没有用过“唯物主义哲学”一词——也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元哲学问题的探索
3 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破除对辩证法的迷信
4 漫谈西方学术的传统与风格——欧洲大陆与英美学术传统之比较
5 人类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破除“规律决定论”的误区
6 试论社会发展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7“资本主义论”的局限与误区
8 理论经济学一定需要价值论吗?——理论经济学新探
9科学和宗教谁能占上风?——无神论与有神论之争新探
10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第二辑 德国历史文化与国际问题
11 西方近代以来为什么领先于世界及向中国学习了什么?
12 不要害怕西化——有感于中国人过洋节
13 新哲学与人类史大视野——兼谈中西文化比较
14 德法对欧洲一体化目标之争评析
15民族认同意识与欧洲一体化
16德国极右翼势力问题探究
17无谓的冲突——历史的进步与大国战略决策的失误
18“百问未来中国”之8问——《环球》杂志书面访谈
第三辑 译名及术语探微
19 翻译科学术语的单义化趋势
20“本体论”译名辨正
21 语言的形成与人类智慧的发展
22“语言学”应改称“语言文字学”——兼论重新认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引言:我与德国思想文化研究
本书是笔者对20余年来所写的论文、文章和讲稿加以精选并整理加工而成,其中有些是已正式发表的,有一些则未正式发表,而只是发表在学术网站上。
笔者自幼开始修习德语,至今已达48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经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始终不辍。其间几度从业,在北京化工二厂外办当翻译3年,在人民出版社当编辑1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5年,几乎都与德语有关(仅初中毕业后当两年绿化工人期间脱离德语)。2008年7月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德语教师,更是直接从事德语教学及研究工作。语言与思想文化密不可分,德语与德国(及奥地利和瑞士等德语国家)的思想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学习和研究德语离不开了解和研究德国的思想和文化。反过来说,要想深入了解和研究德国的思想和文化,也必须精通德语并不断学习和使用德语。
德国是理论的国度、思想的国度、哲学的国度,德国学术界善于反思和创新,几百年来为人类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本书名为“反思与创新”,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德国学术是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前进的,二是中国学术也需在反思和创新德国学术及其他各国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前进,才有可能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尽信德国(及西方)思想则不如无德国(及西方)思想”。反思和研究,贵在创新,反思需彻底,创新则需有大手笔、大气度、大魄力,甚至是颠覆性的,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
笔者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一是哲学及社会科学理论问题,二是国际问题(主要是德国,还有欧洲及更广泛的国际问题)。笔者迄今共4次公派到德国研修,在德期间曾经和数位德
德国哲学及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热衷于构建体系,甚至是构建包罗万象、极为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与德国学者追求哲学及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密不可分,也与万事万物之间确实具有千丝万缕、极为复杂的内在关联有关,如果想去追踪并彻底弄清这一系列问题的内在关联,结果必然就是创造出庞大的理论体系。最著名的体系莫过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笔者《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一书事实上也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受到德国哲学及学术研究的传统的很大影响,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本书则是对《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一书的延伸和补充,要完全理解本书的内容和意义,需要同时去读《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一书。本书内容并不限于德国的思想与文化,而是还涉及对整个西方思想与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也涉及对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不过主要还是对德国思想与文化的探讨反思或者说是从对德国思想与文化的探讨反思出发。之所以采用“思想与文化”作为书名,是因为这个表述比较宽泛,大体上符合本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经过30余年反复思考研究,笔者目前对德国哲学及思想与文化已不再感到高深莫测,也不再推崇备至,尽管依然有大量东西值得认真研究学习。所谓“研究”就是一定要有新意,有创新,不是或者说不只是简单地翻译介绍,而是必须进行创造性地研究、研读。笔者认为,哲学理当是人类终极目标和希望之所在,理当是人类精神的最终归宿和脊梁。
笔者对哲学及社会科学理论问题的最初兴趣来自于40多年前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期间,当时恰逢“文革”期间,“文革”本身无疑是历史大悲剧,但它却激起许多人对理论问题的很大兴趣,例如当时我从同学那里借到毛泽东未公开发表的理论著作文集,读后感到很新鲜,又有某种神秘感,就如获至宝,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抄写下来,并珍藏至今。与此同时我也受到数位对理论问题有一定造诣的同学的影响。此外,“文革”所造成的巨大混乱和悲剧也普遍促使人们进行深入反思。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读书期间,我购买了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著作,对照中文版进行学习,既提高了德文水平,又学习并开始进行初步的理论钻研。直至后来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结合对“文革”的深入反思,才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有了虽是初步、但是有重要意义的突破。
笔者于1986年才首次去德国,当时是随人民出版社代表团出访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德期间访问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工作期间,我一方面从事与德国及欧洲有关的国际问题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深入钻研哲学及社会科学理论问题,并于2000年出版了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2008年出版该书增订版,得到我国哲学界若干专家的初步好评。笔者迄今共赴德7次,其中3次是随团访问、4次是研修,在德一共近3年时间。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却至关重要,笔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德国极为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抓紧时间大量阅读有关的哲学及社科理论书籍文献并做了大量学术笔记,为学术创新、撰写学术论文及哲学著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笔者的特殊经历,对德语、对德国、对德国学术和思想文化必然都怀有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情结,受到德国思想文化、思维习惯,甚至德国人办事风格的很大影响,对理论问题也始终抱有浓厚兴趣,并最终走上了长年坚持不懈进行理论思考和研究的不归之路。这就是说,特殊的历史大背景加之长期修习德语的个人背景共同造成笔者对理论问题的浓厚兴趣及独特思路。
笔者早就有把分散的论文文章汇编出版的打算,而此次本书出版的直接推动源自于北京大学老同学、现为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
笔者本来准备撰写《哲学研究外围领域新探》一书作为《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的姊妹篇,但由于各种工作和事情特别多,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而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为《哲学研究外围领域新探》一书所做的准备。从2006年7月底至今,笔者在“学说连线”等学术网站上陆续发表了各种学术论文及文章70余篇,其中一小部分是已经在刊物上正式发表而转发在网站上的,而大多数则是专门为学术网站撰写的学术论文及文章,有些在网上被广泛转载。本书的部分内容便出自于已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可以说,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及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十分重视对德国哲学、对德国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介绍和研究,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其思想的介绍和研究,二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介绍和研究,此外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研究,各类译著及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多彩,几乎很难全部罗列出来,笔者从中也获得很大教益。此书既是对这一领域丰硕研究成果的一个小小补充,同时也反映了笔者从某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出发去重新思考和认识德国哲学及其思想文化。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篇幅的限制等各方面原因,此书所收文章对许多问题只是初步论及,尚未充分展开讨论,有些论题完全可以单独扩展成书。因此,笔者出版此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同仁学者、有识之士对有关的学术理论问题感兴趣,能进一步推动有关的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研究更加深化、细化,取得更为丰硕、分量更重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的哲学和学术理论研究及创新对世界学术界、对人类进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最后,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本书出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