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恪勤: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德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作者:孙恪勤 | 文章来源: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 | 更新时间:2019-01-03 14:31:00

  

  孙恪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副会长

  一、中德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1978年中国确定改革开放政策,1990年德国统一,双边关系发展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进行,也受到德国统一的影响(与统一德国的关系),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科尔时期(1982-1998),施罗德时期(1998-2005)和默克尔时期(2005-)几个阶段,期间有过波折,但总体发展态势是积极的,“是一部合作共赢、不断创新的发展史”。

  建交后初期发展阶段,特点是战略因素较重。在勃兰特新东方政策以及美中关系改善的影响下,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联邦德国正式建交。建交后初期联邦德国主要领导人勃兰特、施密特、根舍都极具战略意识,重视对华关系。中德在战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多方合作。

  科尔政府时期(1982-1998),特点是交往时间最长,历经大起大落。1982年联盟党执政,科尔政府对华政策经历了“积极推进—制裁—恢复并再次大力推动”的曲折过程。德国把中国列为亚洲政策的中心地位又折射出德国对华外交务实的一面;中国对德国统一的立场为中德关系向前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施罗德时期(1998-2005),是德国对华政策最为积极时期。受施密特影响,施罗德极为重视对华关系。在他7年任期内,6次访华,在发展中经贸关系、战略关系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以对话管控三大分歧,推动德中关系迈向一个新的台阶。1999-2005年德中贸易增长两倍;在对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合作;在给与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和对华武器解禁问题上持积极立场;建立了反恐磋商、法治国家对话、双边人权对话、外交部磋商等机制。

  默克尔时期(2005-),特点是利益优先,现实交往,稳步推进。默克尔作为东德出身的领导人,意识形态色彩浓郁。她就职后,德中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交锋和摩擦,德在武器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立场倒退。德中关系一度偏凉甚至被推向低谷。然而德中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有利于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交涉后,默克尔调整了对华关系,2009年之后双边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2014年确立为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8年,默克尔先后11次访华,成为西方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

  二、成就与问题

  40多年来,中德关系取得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也存在明显的矛盾与摩擦,但合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成就

  1、政治交往,这是两国关系的风向标。2004年5月双方宣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2010年7月双方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并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2014年3月中德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两国建立了包括政府磋商在内的80多对磋商合作机制,最重要的有总理级定期政府磋商机制、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机制等,两国还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内携手推进全球经济治理。

  两国高层高度关注双边关系发展,交流密切,互访频繁。截至2018年3月,两国已建立96对友好省州(市)关系。

  2、经济关系最为突出,是两国关系压舱石。建交时两国贸易量2.74亿美元。2017年达1681亿美元(613倍),占中欧贸易的三分之一。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法),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投资国和技术引进国。 截至2018年4月,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9917个,德方实际投入301.6亿美元。同期,经中国商务部核准的中国累计在德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5.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德国达到2000家。

  德国是欧洲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截至2018年4月,中国从德国引进技术23974项,合同金额800.2亿美元。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智能制造、第三方市场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也日趋紧密。中国还是德国对外援助主要受援国。

  3、人文科技交流也多方展开,夯实了两国交往的基础。两国于1979年签订文化交流协定,此后文化交流活跃,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启动。德国是科技大国,中德在科技领域交流非常密切,在环境科学、能源合作、电动汽车制造、未来城市等领域取得许多成果。在教育领域,双方签订有《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等文件,高校之间交流密切,德还是我最大的职教合作伙伴。截至2018年3月,中德合作在德建立19所孔子学院和6所孔子课堂。2016年底,超过4.5万名中国学生在德深造,在华德国专家达3万人、留学生超过8000人。 500多对友好学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2017年,德国来华人数为63.55万人次,我内地居民出境首站赴德74.33万人次,年度人员往来已超过138万人次。

  4、全球治理合作是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中德国际合作取得很大进展,两国通过政府联合公报等形式,确定了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建立了各种合作关系,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建设性务实合作;在G20体制内的密切合作;在共同应对能源、资源、气候、环境、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包括支持联合国巴黎协定谈判方面的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如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局势、乌克兰局势、阿富汗稳定等热点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在国际反恐中的合作;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相互开放投资方面的合作;在军控、领事、网络安全等领域磋商合作。

  (二)矛盾与摩擦

  1、矛盾分歧。德国是西方大国,价值观外交是其外交重要原则之一,由此在对华政策生产生一系列冲突。

  2、经济竞争。随着中国快速发展,这一领域摩擦越来越多,成为近期和未来中德矛盾的主要表现领域。

  3、模式、制度与国际规则。对北京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颇有非议,在修改WTO规则等方面希望与西方国家联合行动。。

  三、对中德关系的几点思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脉络、总结其成就和问题,展望双边关系发展趋势,需要回答一下四个重要问题。

  1、怎么看待中德关系的位阶(重要性)

  德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如何,这是判断中德关系总体情况,设计中国外交战略,布置中国外交资源的重要前提。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欧盟主要领导型大国、西方阵营核心成员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理念、在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德关系具有超越双边范畴的战略性,发展中德关系,在双边、欧盟、中西关系、全球治理不同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欧债危机后,德国在中欧关系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在中西关系中,德国作为G7、北约等西方集团重要成员,在制定对非西方国家战略,包括对华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全球治理方面,德国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建立稳定、互利、建设型的中德关系,是中国外交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将其定位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定位在整个中国外交关系序列中相当靠前。

  2、如何评价中德关系的发展成果

  40年间,中德关系在发展进程中有矛盾、有摩擦,也有波折,但总体上进展快速,成就突出。从双边关系看,高层交往密切,机制建设突出,战略定位高阶;贸易占据欧盟1\3,压舱石作用凸显,技术引进前沿,对华援助优先,双边投资积极;人文科技旅游交流规模大。从欧盟层次看,中德关系已成为中欧关系中最深、最实、最广的一组双边关系,欧债危机以来,德国在发展中欧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德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全球自由贸易体制方面发挥了领导者作用。中德作为世界上第二和第四大经济体,也是欧亚大陆两支最可预期、最为稳定的力量和具有全球影响的国家。

  中德关系是中国与欧盟国家、西方大国关系发展的成功典范之一。

  3、中德关系何以做到稳定、互利、建设性发展

  中德分属不同类型的国家,德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利益认知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包括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也的确阻碍或影响到中德关系的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德双方能够管控矛盾,保障双边关系发展关系总体顺利发展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高层把握、战略高度进行布局。对发展中德关系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双方领导人都有明确认知,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予以部署、定位,建立了相关机制予以保证。从施密特到默克尔,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很重视,这是中德关系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认真研究对德工作有利的条件。两国之间没有历史和领土纠纷,两国发展关系中没有“硬伤”;距离较远,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相对简单;中国始终支持德国统一,双方在台湾问题上较好协调;德国能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在历史罪责问题上的认知获得中国人的好感;德国的文化、哲学、科学、勤劳、守时、信用等特性得到好评(2018年8月民调显示74%的中国人对德国持正面印象);在发展理念上提出的文明国家、贸易立国等减少了中德摩擦;马克思主义的故乡,等等。

  第三,大力挖掘合作潜力,扩展利益共同点。中德交往,利益是根本,德国是经济大国,科研开发能力突出,与中国互补性很强,40年双边贸易翻了600多倍,充分说明这一点。随着两国交往的深入,两国在提升关系定位、扩展经贸合作、推动各方面关系发展、推进中欧关系前行、致力于全球治理等方面不断扩大利益共同点。

  4、如何推进中德关系的继续发展

  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德建立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取得不凡成就。然而,随着中德国力和影响力双上升,双方合作面和矛盾面也呈现双上升(两个双上升),中德关系已经面临新的变局和挑战,面对未来,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早做应对之策。

  挑战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竞争力增强,德国对华竞争压力和恐惧感增强(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共同之处,作为制造业大国,又有特殊点),在经济科技领域对华日趋保守,包括限制中国投资和企业兼并,不惜与美、日、欧联手修改WTO规则等,对华施压,中德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面加大。2018年11月21日,德经济部长透露对外经济法修正版内容:对非欧盟国家投资人对敏感德企参股份额审查从25%降至15%。这一规定和欧盟近期要出台的投资限制规定是一致的,主要对象是中国。

  挑战二,十八大以来,德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疑虑日重,对中国发展模式非议增多,与西方国家联手对华的呼声在上升。2013年《新权力、新责任》就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在非洲竞争也颇有微词,双方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摩擦增多。

  挑战三,德国和欧洲面临多重危机与挑战。对外,必须面对特朗普上台给欧美关系、德美关系带来的种种挑战;对内,难民、恐怖主义、英国脱欧等危机尚未度过,民粹主义势力强势崛起,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使默克尔政府应接不暇,德国政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局,如政党结构变化,默克尔执政地位以及接班人之争导致的政府不稳定性增加。在此背景下,德国的稳定性和其在欧盟的领导地位都有变数,对中德关系未来发展产生多方影响。

  在挑战增加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德关系发展面临更多的还是新的合作点,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花大气力去研究、去开拓、去争取。

  其一,在经济、科技竞争加剧的同时,(德政府和企业一直存在合作还是限制两种声音)双方合作也进入深水区,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都有许多新的增长点,合作潜力巨大,需大力争取。例如在电动汽车、新能源、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等,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也有许多合作领域。宝马、巴斯夫等扩大在华投资即是典型案例。在2018年11月第二届工业4.0座谈会和中德经济合作研讨会,德方代表都表示两国之间有广阔的合作机会,包括创新领域。

  其二,在欧美出现巨大分歧的背景下,中国支持欧洲自主选择的一体化进程,始终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看待欧盟,在确保欧元稳定,支持欧洲一体化等方面与德国有深化合作的巨大潜力。

  其三,中德在中东欧、非洲等地可开展第三方合作,加强互信,缓解竞争压力,形成互利共赢新局面。

  其四,作为世界上第二和第四大经济强国,中德在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国际秩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国际事务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携手推进全球治理,加强在G20机制内合作,加强在联合国的合作,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很大需求和潜力。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两国要珍惜历史经验,保持高层交流,确保从战略高度指导两国关系,不断扩大合作点,有效管控分歧,这样就能保障中德务实合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做新时代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