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发展方向
与之前历次总理级的领导人会晤不同,此次峰会是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首次举行的领导人峰会,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持并发表讲话,体现了中方对既往合作成果的肯定和未来合作的高度重视。17个中东欧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别代表出席峰会,表明中东欧国家仍将该合作机制视为同中国沟通的重要渠道,希望倾听中国对该区域合作的方案和主张,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以实现疫后经济社会复苏。此次峰会的召开和习主席的讲话,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该合作机制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对于中东欧国家十分重要。中国在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疫苗接种需求的情况下,仍在本次峰会上表示愿积极考虑中东欧国家的疫苗需求,这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世界经济,加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助于推动世界尽快走出疫情阴影。
聚焦高质量合作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开展九年成果丰硕。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同9年前相比,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增长近85%,且中方进口增幅高出出口增幅22个百分点,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近4倍,中欧班列覆盖大部分中东欧国家,一大批合作项目成果喜人。日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展与评估报告(2012—2020)》,更以详实的材料介绍了合作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这些都表明,合作坚守了“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初心,实现了助力各自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回应了“合作只有机制没有成果”的质疑。
破解合作堵点,切实增强中东欧国家合作获得感。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为例,中东欧国家自然禀赋优越,农副产品种类多、质量高,迫切希望通过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弥补贸易逆差。此次峰会提出,要争取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为此,破解在海关和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上的堵点,就成了合作重要着力点。此次峰会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清单》列举了35项政府间合作文件,其中就有10项与此相关。此外,峰会还提出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这些承诺和举措都将进一步缓解中东欧国家对进出口贸易额失衡的焦虑感,切实增强其合作获得感。
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合作的新领域。中东欧国家视疫后为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而中国在清洁能源利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数字经济在疫情中表现抢眼,中东欧国家欲加速数字经济发展,但受制于数字基础设施差、产业弱、投资少等不利条件;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可以在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多层面予以支持。峰会提出要以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年”为契机,抓住新业态,深化双方在绿色经济、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未来绿色和数字将成为双方合作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17+1大于18
中国及中东欧17国内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等各不相同,决定了各自在合作中的意愿和诉求必然存在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是优势而不是问题,中东欧国家从自身差异性出发,提出有特色的构想和方案,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如习主席指出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照顾彼此关切,从各国实际出发制定规划、确定项目,鼓励各国结合自身禀赋在合作中找到定位、发挥优势,从而实现“17+1大于18”。
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以来,欧洲一直存在“合作会分裂欧洲”的担忧。习主席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关系发展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并不排斥欧盟的参与,反而坦诚布公地邀请欧盟作为观察员,建设性地参与到合作之中,促使其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视角看到合作。合作开展中也遵循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符合市场原则,尊重欧盟标准。事实证明,该合作是中国同欧盟关系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欧洲的均衡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此次峰会的召开,为未来合作锚定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只要坚持好习主席提出的“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让合作方都有收获、在开放包容中共同发展、通过创新不断成长”四项合作基本原则,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实、走远。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http://www.ciis.org.cn/yjcg/sspl/202102/t20210210_7775.html